居住区规划中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讨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9 14:54 热度: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日益重视的社会现象。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在居住区规划中对规划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生活、学习、娱乐的要求,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健康、长寿的要求,是需要规划师应该认真思考和探索的。面对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的严峻现实,我们需要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深入研究符合我国国情的住区规划模式,做好人性化设计和开发,为更多的老年人提供适宜的居住的场所。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  居住区,  规划设计   ,影响 ,  对策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一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是我国老年住宅体系的发展趋势。因此,根据对需求变化的分析,新的住宅框架将是依据不同健康层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社会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调整空间形态结构和不同类型住宅及居住设施配比,创造满足各层次需求的老年人居住硬环境。
  一.老龄化和中国老龄化发展趋势
  人口老龄化是指社会中老年人口占人口总体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也是指人口的年龄不断增长的人口现象,其简单的表现形式是“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HealthOrganization)定义,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数10%或65岁及其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超过7%的社会便是老龄化社会(Aging--country).
  按照这一标准,我国己经步入老年社会的行列。更为严重的是,据统计2000年我国80岁以上的高龄人口的总数已达1100万人,占老年总数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60岁以上的中国人口总数将达到4亿左右,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超过25%,中国将成为高度老龄化的国家。可见我国老年人的老龄化发展趋势严重。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迅猛到来,是前所未有的。
  二.老年人的基本需求
  居住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基本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活动和新陈代谢也在随之发生变化,身体机能在逐渐衰老,同时随着人到老年,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的变化,导致老年人的心理需求也在发生转变。多表现为失落、孤独、自卑、忧郁等特征。
  老年人在生理上的基本需求:表现为对声、光、热、无障碍等方面有着特殊的要求。
  老年人的心理需求表现出与其他年龄层次居民不尽相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对家庭归属安全邻里等方面具有强烈的要求。
  三.居住区规划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规划师在城市居住区规划中应对老龄化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主要表现在
  1.居住区内的小型养老设施少,缺乏统一管理。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特别是独居老人的生活很不规律,一日三餐,都是随便凑合一下。家务活,如洗衣服之类,不是雇人便是自己勉力而为,但随着年龄增大,身体不断衰弱,这种“自理”还能维持多久呢?独居老人生病无人救助,己成为颇受社会关注的话题。中央台报道的一位老专家在家中去世多日竟无人知晓。由此又引出独居老人的人身安全问题,一些犯罪分子看准老人这个弱势群体,便把黑手伸向了他们。随着人曰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对社区服务的巨大需求和目前社区服务薄弱的矛盾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老年服务设施类型不全面、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严重不足两个方面。
  2.居住区住宅选型单一,对老年人的特殊需要设计考虑少。
  居住用房是养老的基本保障。然而根据调查,住房条件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绝大多数老年人居住的房间是家庭中居住面积最小的,且室内极为简单,这也反映出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次要地位,由于经济条件的约束,除了依靠子女以外大多数老年人没有能力改善住房条件,仍居住在原有单位所分配的住房内,这类建筑结构老化,设备陈旧,没有成套的设备,厨房、卫生间都与邻居合用,没有坐式马桶,甚至没有厕所,就更谈不上为老年人特殊需要所考虑的相关设施了。
  3.城市社区服务设施特别是老年活动场所设施少。
  随着城市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老年服务设施少得可怜,难以适应日趋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发展。在常规的居住区规划中,规划师往往会根据设计规范或者业主要求会重点考虑住区会所和幼儿园,而对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考虑是少之甚少。有的地方是会所闲置或者改为其他功能,老年人却因为没有安静的场所而无处可去。
  4.居住区内部无障碍设计缺乏。
  老人的起居条件、医疗急救条件、户外活动条件等都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老人们不得不忍受诸多的不便购物、医疗、健身场所少而远,台阶坡坎没完没了,狭窄的楼道、电梯妨碍急救等等问题。大多数老人都愿意在自己的居住处养老,然而最时尚的装修未必就是适合老人的装修,磨光的地面、使用玻璃家具或大面积镜面、座便器旁没有安装抓杆、厨房吊柜设置高度太高等,都让老人们无法真正享受居家生活的乐趣。
  四.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居住区规划模式探讨
  建立系统的、综合的、多层次的社会一家庭相结合的高效能社会化养老体系,是我国老年住宅体系的发展趋势。因此,根据对需求变化的分析,新的住宅框架将是依据不同健康层次、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层次的社会需求来确定服务内容和服务半径,调整空间形态结构和不同类型住宅及居住设施配比,创造满足各层次需求的老年人居住环境。
  1.适合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区住宅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老龄化社会的居住区住宅内部空间环境设计要保证老年人的舒适性,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住宅的基本构造及设施能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的变化。老年人的特点决定了适宜老年人的住宅标准应高于一般住宅,例如起居室、卧室的日照要求、电梯需求均高于正常人群。
  但是,如果在最初就以保证身体状况最恶化状态的舒适度为标准进行设计,无疑对经济来说是不必要的负担。因而真正理想的设计应是存在有“潜伏性”的设计,即设计的可发展性。从简单的设置到较为复杂的装置,在研究与设计方面要有全面的、长远的考虑,采取分步安装或建设的措施。
  2.合理配置居住区内的养老设施、医护设施及为老年人服务的公共设施。
  老年服务设施少缺乏,难以适应日趋增长的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发展。在常规的居住区规划中,规划师对老年人的公共设施考虑很少。
  建议在居住区内设置老年文化活动中心,可采用有偿低价服务或者有社区统一无偿为老年人服务。同时设置医疗卫生设施。
  基层商业服务设施——便民小商店售老年人日常生活少量必需品,宜分散设置于组团、邻里院落内或其主要出入口附近,便于老年人就近购物。
  在这些公共设施之中,应当考虑老年人的行为特征,出行方式,并且以这些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来进行城市居住区设计和建筑设计,做到真正地“以老年人为本”。
  3.设计适合老年人的住宅户型
  住宅不仅仅是人们的栖身之所,它关系到维持一系列个人、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延续性。目前,一个人在其年老阶段丧失了工作能力后,他的生活安排和住宅户型很少有可能维持老年夫妇和下代人之间共同生活的延续性。因此,今后的住宅户型设计有必要按照人的各个生命阶段相互依存的概念来设计,以适应在生命的高龄阶段变化着的社会和生理能力。
  老年人渴望亲情,渴望儿孙团聚,需要享受天伦之乐。因此在居住区规划及住宅单体设计中可考虑一些多代同堂的户型,并应注意必要的私密性。但是随着家庭就构的不断变化,很难确定多代居户型在整个居住区规划的户型中所占的比例。因此提高住宅户型对不断变化的家庭结构的应变能力势在必行。
  目前居住区内无电梯住宅不超过六层,而老年人由于生理上的变化,一般要求选择位置较低的住宅如首层、二层或三层。即便是设有电梯的高层也存在对老年人的种种不利,如停电、电梯故障、供水压力不足等,还有不可预见性的火灾、地震等。另外,从社区服务方面考虑,距地面越高,服务上门越不易。所以,有必要把无障碍住宅的位置尽可能放在首层、二层或三层。由于我国老年家庭已接近家庭总数的四分之一,所以在建设管理中也应加强管理,将住宅的首层、二层和三层以满足老年家庭为主。
  对于一些生活能够自理,但仍需少许帮助的老年人来说,他们更加喜欢自己原有的寓所,而暂时不愿入住托老所等公共服务设施。这就需要住宅在做室内设计时,要注意室内设备与设施的可变性。
  适于适合老年人的户型应该注意一下几点
  (1)是厕所、厨房与室内应设坡度而不是台阶。
  (2)厕所内的隔断门应做成外开式或侧向推拉门,以保证便于轮椅出入。
  (3)是至少有一间卧室保证阳光充足,噪音小,面积不易过小。
  (4)卫生间应有容纳轮椅进入的足够大的面积,马桶和浴缸周围应有扶手,方便老人自己从轮椅移动到马桶上和浴缸内。取消洗手池下面的储藏柜,使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能够把腿伸到洗手池下方,方便地够到水龙头。地面应是防滑设计,防止老年人跌倒。
  4.增加适合老年活动场所设施
  在老龄化社会中,城市居住区的规划建设须从住区的可持续性出发,应该更多地设身处地地为年老者考虑,把他们对自身活动方面的需求贯穿到住区规划和建设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生活要求。
  (1)活动场所
  活动场所将商业服务设施相对集中,选择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成片或成街布置,形成商业中心、商业步行街区;将文化体育设施包括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与公共绿地相结合,形成环境优美、内容充实、景观丰富的文化娱乐中心;还可将商业服务和文化体育设施联合起来形成综合性活动中心等,这类集中设置的公共活动中心,常代表社区形象,具有聚合力,主要为本区老年人服务,根据基地环境条件,也可兼顾周边服务,提高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
  住区内的活动场所对于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尤为重要。他们即使不能参与活动单纯的做观众也会感到满足。活动场所中的健身器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健身器材应设置多种尺寸,满足不同身材尺度和不同活动能力的老人需求,还要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健身器材不能出现尖角,防止老人因无意碰撞而受伤。设置健身器材的地面最好采用较柔软的铺地材质,减少老年人受伤害的可能性.
  (2)规划设计原则
  在规划设计中,应该考虑到老年人的特殊需要,活动场所从一下几个原则加以控制:
  无障碍设计、安全性、易于识别性、易于控制和选择性、易于到达性、易于交往性。
  5.加强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计
  (1)尽量做到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对于老年人出行安全的保障尤为重要,所以独立的步行道系统是实现老人安全出行的首要条件。步行道在设置上应是连续的,不能时断时续。时有时无,应是导向性极强的道路系统,必要时还应该设置明显的标识。步行道路的安全性也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要保证路面平坦,利于通行;要遇水不滑,铺装材料不宜选用光滑的;应避免设置台阶,遇有高差设平缓坡道解决。另外,步行道路上应避免在老年人身体高度范围内有横向突出物,以免发生碰撞,使老年人感到方便和安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在每个单元楼旁设置一段有扶手的步行路,供病愈康复期的老人锻炼恢复体力。
  (2)其他无障碍设计:
  对于可以自己行走的老人,墙边应设置连续的扶手,楼梯两侧都应设置扶手,楼梯的进深应加宽,方便老人自行移动。
  对于腿脚不方便,需使用轮椅的老年人,住宅内外所有的门都应有使轮椅能够通过的足够宽度,所有的角落都有轮椅可以回转的空间。小区内所有的有高差的地方都应设置带扶手的坡道,应使轮椅能够自由地达到小区和住宅的每一个角落。
  五.结束语
  老龄化问题在中国己经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中国许多大城市已经成为老龄化城市。而作为我们规划设计工作者和决策者能够做的就是在规划设计中充分地对老年人给予细致的、人性化的关怀,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方便而舒适的养老环境,协助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理想境界,为实现和谐社会尽一份力量。
  本文通过阐述我国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特征,进而在老年人的居住模式和居住环境方面提出基本的看法或应对措施,旨在唤起城市建设的决策者、规划设计者以及开发者在以后的住区规划建设等,对养老居住及户外环境设计方面给予政策上的指导和设计上的关注。
  老龄化是一个深刻而迫切的社会问题,笔者对老龄化背景下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提出初步和浅显的讨论,只为抛砖引玉,期待其他规划同行们给出更好的方法和建议,共同推动这方面理论的细化和完善,是本次论文的出发点。
  在此感谢导师姜长征先生对论文的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杨贵庆.《城市社会心理学附》.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
  [2]林武.《城市老年住宅区的户外空间设计》[J].华中建筑,2005.
  [3]林玉莲,胡正凡著,《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4]元育岱著,《老年建筑设计图说》,山东科技出版社,2004
  [5]陈姿,王波.《老年居住建筑形式的探讨》煤矿设计,2001
  [6]王江萍,《老年人居住外环境规划与设计》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文章标题:居住区规划中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4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