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扬地域特色之社会科学论文

所属栏目:社会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1-12 09:30 热度: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正经历着一个从未有过的大建设期,建设量之大,速度之快,决无仅有。但是在感叹可喜的城市更新的同时,我们却无奈地发现祖国到处都是似曾相识、千篇一律的建筑风格。我们抱怨城市建筑是那样的杂乱无章,那样的缺乏文化个性,那么我们是否在“个性”创造方面就注定无为呢?本文通过对部分当代著名建筑实例的解读,针对从那些方面挖掘地域性特色,从而设计出“个性”鲜明的建筑作品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地域论文,个性论文,文化
  0引言
   追求建筑的个性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建筑缺乏个性。那么我们的建筑个性因何缺失了呢?我们如何正确创造建筑的个性呢?
  1什么是建筑的“个性”
   哲学上的“个性”意为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特性或特点。
   建筑的个性不仅仅表现在造型的独特、新颖,建筑空间的别具一格也是建筑个性的体现。但是有个性的建筑并不一定是“好”的建筑,我们谈论的建筑个性不能脱离建筑所处的具体地域文化环境,任何建筑的个性都应存在着地域环境的共性,脱离环境的建筑个性是不可取的。只有符合地域特征的“个性”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建筑。
  2为什么要讲求建筑的“个性”
   实际上,对城市建筑缺乏个性的批判很早就已经出现了。西方建筑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即是起源于对现代建筑带来的千篇一律和缺乏人情的反抗。
   建筑是为人服务的,从人的心理需求来看一定地域之内的人们需要属于自己的建筑文化,以寻求精神上的归属(归属感是人类基本的情感需求)。穿行于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建设起来的一座座毫无地方性的建筑中,人们不得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和寻根意识。同时,建筑的形式、构造式样功能布局、空间形态等,都是体现社会特质、生存方式、价值观念等重要的物化载体。如果一个城市的建筑失去了自身的个性,生存其中的人们无异于步入了建筑的沙漠。因此我们要用富于个性的建筑,标志出城市的“别他性”,以联络人们的情感,唤起居民的生活热情。而且,我们的现代建筑要在世界建筑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发扬中国建筑的个性。
  3我们的建筑为何丧失了“个性”
   城市要有特色,建筑要有地方文化个性,这是人们广泛认同的观点,但为什么城市建筑形象的趋同化又是那样的不可逆转呢?这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
   1.工业化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价值取向及其巨大的诱惑力、影响力打破了地域文化个性赖以生存的地域空间界限和文化界限,信息技术的发展进一步助长了这种趋势,近年来,“全球化”、“地球村”概念的出现即是对这种现象最好注释。地域性建筑文化面对“现代化”的冲击显得如此脆弱,甚至被湮没。
   2.我们建造的房屋使用的是同样的钢筋、水泥、玻璃等材料,而不是具有地方性的土、木、砖瓦;建筑师接受的是相同或相似的教育,这不同于土生土长的传统工匠;在多数情况下,其意见起主导作用的投资商或决策者钟情于国外建筑方案。在这种背景下,建筑丧失个性是不可避免的。
  4如何正确创造建筑的“个性”
   面对“个性”丧失的严峻性,城市建设者们也不是都采取了漠然态度。一段时间内很多城市不顾自身的地域性特点盲目兴起“复古风”、“欧陆风”的盛行可以说都是基于对“个性”丧失的一种对策,但这只是从一个错误变成另一个错误。如有些城市仿古街、欧式广场,他们不但没有成为建筑文化个性的标志,反而成为城市抹不去的伤疤。那么创造建筑的“个性”是否可为城市建筑规定一个基本型(如基本色、基本符号等),按此执行即可成个性呢?这种方法如在局部(如一条街、一个居住小区)还可行,但要贯彻到一个居住着百万人口的城市却也必然是另外的一种单调,与现代城市多元化的发展需求是不相称的,也必将扼杀城市的活力。
   大量实践表明,发扬建筑地域性特色,是创造个性建筑的一条捷径。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4.1对生活需求的满足——从功能谈起论文
   自从迈入建筑的殿堂,老师就常在耳边叮咛“解决功能问题是建筑师的基本任务”,创造适于使用的功能空间是每个有责任心的建筑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现在很多设计者往往把建筑设计只当作艺术品,表现自我意识,而不顾功能的适用性。想做出一鸣惊人的作品,大谈创造的个性。有些为了吸引人的眼球,作出一些怪诞的作品,这不能称为“个性”,而是在做鬼脸,想用一张花哨的脸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建筑的实现归根结底是出于人的使用需求,挖掘使用功能的“地域性”特色是建筑构思的一个创新点。散
  布各地的风格迥异的民居建筑的产生,是与其使用需求分不开的,例如游牧民族因生活需要创造了蒙古包,客家人由于防卫需要发明了客家土楼等等(当然建筑形式的产生与地域环境密不可分,这点将在后面介绍)。
   民居的地域个性有其特殊性,只能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在现代城市中如何发掘功能的个性呢?近年兴起的SOHO理念就是这方面的成功范例。
   北京极具个性的“SOHO现代城”[1]的这种居住模式伴随着使用需求而产生,是挖掘功能“地域性”的结果,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伴随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比以往更快,需要尽量提高时间效率,传统的居住与办公分离的生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该地区存在着“SOHO”的客观需求(大多数城市并不存在SOHO的需求人群)。敏感的建筑设计师抓住了这一生活的需求,从功能上实现了建筑的个性。
  4.2场所与环境的地域性论文
   建筑最终要坐落在具体的基地之中,场所和环境主要包括三类内容:
   一、水文,气象,土壤,地质地貌等自然环境;
   二、周边建筑,景观等人造物及其空间环境;
   三、社会风气、习俗、传统等文化现象。
   建筑设计要充分分析以上因素,并用恰当的建筑语言对其进行回应,这样生成的建筑作品所具有的地域性的“个性”,只能置于当地条件下而不能随意搬动(当然也不能把别的已有的建筑生搬硬套到当地来建造)。
   我们要关注基地的固有属性,并用最大的耐心将下列因素一一解读:基地的形式、周围的环境状况、地域的文化、气候条件及自然特征等,然后将其对这些特征的感觉以一种抽象的形式引入建筑表达中。建筑作品对每个基地都是唯一的解答,是必然而特有的产物。如此创作出的融入了环境特质的建筑必然呈现独特的个性。
  4.3材料的地域性
   材料是构成建筑的物质基础,是空间赖以存在的物质体系。材料作为物质手段,是建造的基点,也是建筑实现的起点,自然也是建筑实现的第一步——设计的起点。选用何种建筑材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形式及其空间感受。
   看看我们现在常用的建筑材料吧,钢材、玻璃、铝板……那一个具有地域特色?北方的建筑要用上云南石材才能突显个性?清一色的玻璃幕墙才能形成所谓的“气派”?记得有位国内建筑“大师”在广州的作品要千里迢迢到北京运混凝土墙板,到河南运面砖,还美其名曰“个性美”,地方材料就那么丑吗?这种个性符合当地的环境特点吗?况且这种做法也与可持续发展精神相背离(运输过程要耗费能源)。我们应该挖掘地域性建筑材料的应用价值,创造具有地方“个性”的建筑。
  5结语
   “建筑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更与地区的未来相连”他蕴涵的文化信息和艺术价值取之不尽,是丰富的创作源泉。
   实践证明,当代设计中众多有说服力的“个性”建筑源于对地域性特征的准确把握与回应,建筑师的个性创造也应以“地域性”为前提,丛而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作品。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北窗杂记[M],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4月
  [2]陈翔,林冬庞,对限定的精彩释放,世界建筑,2005年第4期
  [3]卢济威,建筑创作中的立意与构思,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4月
  [4]张华,建筑的形式,美术观察,2002年4月

文章标题:发扬地域特色之社会科学论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shehui/1108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