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转译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4-13 09:34 热度:

   在福建省武夷山地区,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摆茶习俗,遇到邻里纠纷、家庭矛盾,村民们会坐下来,通过喝茶聊天来解决问题。此习俗在武夷山已经流传千年,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还数红园村。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武夷山相继开展了一系列弘扬和传承 “摆茶俗”文化的活动,但是由于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摸索、借鉴阶段,与市场的文化需求存在严重的不平衡。近年来,已有一些学者开展关于 “摆茶俗”非遗项目的研究。如林勇[1]主要阐述摆茶俗的由来、内涵和功能; 林梅琴[2]从拍摄的视角详述摆茶俗的开展过程; 熊慎端[3]通过采访非遗传承人徐树芹和村干部的形式,提出坚守摆茶俗的文化根基,创新非遗文化。总体上看,相关研究大多是对摆茶俗文化的描述,但是面对摆茶俗失传的局面,需要创新其传播和传承方式。为顺应非遗文化的现代化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并读懂非遗文化,提升非遗的艺术价值,活化传承非遗,笔者针对武夷山地域特色,到 “摆茶俗”保留较完好的红园村进行实地考察,并利用转译手段,通过视觉化设计,将 “摆茶俗”的起源、发展、内涵和精神转换成具有现代视觉的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结构与材料等基本视觉元素。

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转译

  一、“摆茶俗”的发展及传播现状

  由于红园村地处偏远的深山,暂时未发展旅游业,古朴的民风和传统得以保留。红园村是连接武夷山温岭和岭阳古驿道的必经之地,现在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古风风貌。“摆茶俗”是红园村村野文化魅力的体现,于 2016 年列入武夷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最初其实就是喝茶聊天,男人们出去干活,留在家里的妇女们经常聚在一处摆茶。久而久之妇女和邻里之间有什么矛盾纠葛,经过席间协商、姐妹劝导,也就在茶香、菜香间消弭。流传千年的红园村 “摆茶俗”,归根结底,是茶道中的和谐精神在流传。 “摆茶俗”在传承中仍然保留着传统的规则与礼仪,有强烈的文化特性和特有的独立氛围。一方面,与武夷山其他非遗文化相比,尽管此习俗 “不为人知”,但有着非常丰富强烈的视觉遗产; 另一方面,有关此习俗的设计,在社会和日常生活中几乎没有根基。用视觉语言传递非遗文化,可以拓宽非遗传承的维度,并让作品更容易被 “阅读”,且对于受众来说,视觉符号也是一种更亲民、更容易被接受的展示方式。

  二、视觉化设计对 “摆茶俗”传承的作用及意义

  ( 一) 提升 “摆茶俗”文化的艺术性 “摆茶俗”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鲜明的艺术风格,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里依然璀璨夺目。面对日益更新的文化语境和消费需求, “摆茶俗”文化的存续、发展和传承,单纯依靠其内部系统的文化力量难以为继,需要从外部采取各种形式的保护措施。视觉化设计主要通过视觉方式对 “摆茶俗”文化进行元素提取,并转译成一种简洁可视的符号或图像信息。这种方式具有便于感知、可视性强、满足大众审美需要等特点,它将现代艺术因子注入传统文化中,可极大提高 “摆茶俗”的艺术品位。

  ( 二) 促进 “摆茶俗”的传播与弘扬传统艺术形式生命力的再造,需要现代与传统元素的融合共生[4]。非遗文化不仅仅是供人观赏的 “橱窗”文化[5],还需要传承,而传承的受众必定是青年一代。青年人在接受现代文化思想后,易对传统文化失去兴趣,因此需将 “摆茶俗”从其原生环境转移到当代社会中,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文化资源,进行再利用、再设计,促进其在当代的传播与弘扬。“摆茶俗”文化通过设计手法转译为现代元素,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结合,二者在互相交融中促进彼此的发展[6]。笔者综合已有研究,并结合实地考察,认为 “摆茶俗”的视觉传播过程具体如图 1 所示。

  三、“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转译途径

  视觉化设计主要借助视觉符号转译方式来传播多元立体的视觉信息。所谓 “视觉符号转译”,就是将抽象复杂的概念、形象或精神文化转换成直观简洁的具象符号,利用平面构成元素———图形、文字、色彩等进行视觉再现,它具有可视性强、便于认知和满足现代人审美需要的优势。对 “摆茶俗” 进行视觉化设计,以平面媒介为载体,针对不同媒介对传播内容进行视觉转译,可达到宣扬此项非遗的目的。为此,笔者借助平面媒介的标志形象、系列招贴和文创产品 3 种方式,转译 “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呈现其艺术内涵和文化价值,增强受众对该项非遗的认知度和情趣感。

  ( 一) 以标志为载体的视觉化设计标志是运用一个特定而明确的图像来表示事物和代表事物,并对其目的、内容、特征、主张、精神等作总体概括和体现[7]。“摆茶俗”的标志形象是将 “摆茶俗”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以合适的形式呈现,借助精炼的符号传达信息,使其富有视觉美观性、独特性和地域性特征,其关键是寻找与之对应的视觉元素进行信息的选择、转译与传播,从而传达非遗文化的内涵和理念。“摆茶俗”中有诸多元素可供选择,比如煮茶器具三角鼎、茶叶、大茶碗、菜点 ( 菌菇、笋干、苦储糕、豆渣饼、炒辣椒等) 、人物一起大碗喝茶的动态等。笔者将图形和文字相结合,设计出如图 2 所示的 “摆茶俗”标志。此标志,图形部分采用最具代表性的煮茶器具三角鼎和茶叶两种元素,通过概括、简化、夸张等手法进行艺术加工,不仅保留了原有事物的本质特征,又不失艺术美感。此标志的文字素材由三部分构成: 标题字———摆茶俗,辅助文字信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摆茶俗”内涵——— “持家以孝,治事以公”的相处之道。笔者通过点线面的构图形式,让字体层级分明、重点突出,字形形制粗糙、边缘残缺,使其呈现出的设计效果与 “摆茶俗”的悠久历史文化气息相统一。

  二) 以系列招贴为载体的视觉化设计招贴是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的平面媒体,也是使用最频繁、最便利和最经济的传播媒介之一。招贴设计不仅可以传播信息,还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性和收藏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它的宣传作用是最直接的,可为非遗的动态保护提供协助[8]。在数千年的饮茶史中,客来敬茶、以茶待客充分体现了红园村民的热情好客和注重友谊的美德。在 “摆茶俗”中,以茶为媒介进行彼此间的沟通是 “摆茶俗”开展的主要目的。 “摆茶俗”系列招贴的设计,可根据活动的过程、内容、动作编排,形成分解的平面化图形、文字和色彩,让受众在第一时间对 “摆茶俗”的制作过程有一个直观的了解,达到通过设计表达文化的目的。如笔者设计的两套系列海报 ( 图 3 ~图 4) 。

  笔者设计的第一套系列招贴 ( 图 3) ,从 4 首摆茶歌里提取 4 个对应关键词———迎客、和事、取暖和保健,将 “摆茶俗”的意义通过 4 个关键场景 ( 门口迎接宾客→聚会和事→围炉取暖话家常→ 饮茶保健) ,借助手绘插画的形式加以展现,并辅以文字,分别介绍每个关键词的含义。该招贴利用点、线、面的形式组合搭配插图、关键词和辅助文字,从现实生活场景中提取色彩,将非遗文化内涵进行自然流畅、生动活泼的呈现,既让受众有熟悉、亲切之感,又可帮助人们加深记忆。第二套招贴 ( 图 4) 主要通过连续递进的版面安排,突出构图的层次性,形成具有立体感、律动感的画面。招贴共描述了三脚鼎煮茶→木篓→土灶台→豆渣饼→苦槠糕→菌菇→笋干→盛水→聚合 9 个摆茶步骤。此套海报通过提炼摆茶步骤中的关键元素,配上相应的文案,如 “茶里化纠纷,邻里一家亲”,既强化了 “摆茶俗”的制作步骤,又使非遗文化的内涵、精神得以延伸。

  ( 三) 以文创产品为载体的视觉化设计运用现代语境来表达非遗文化的内容,设计出独具非遗特色的文创产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间找到平衡共通点,既可传承优秀的非遗文化,又符合当今消费者的物质需求。文创产品作为商品的一种,既具有商品的一般属性,又具有地域文化性、艺术性和礼品性,这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俗性和地域性相吻合。因此,运用 “非遗”文化来设计文创产品,将 “摆茶俗”的艺术内涵作为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素,不但利于 “摆茶俗”的宣传传播,而且可提升武夷山的地方文化韵味。笔者主要从 3 个层面进行 “摆茶俗”文创产品的设计: 一是以 “摆茶俗”标题字为主体的文创产品设计; 二是以 “摆茶俗”场景插画为主题的藏品设计; 三是具有使用功能的纪念品设计。如笔者采用 “邮票” ( 图 5) 的形式宣传非遗,让人们在使用或收藏邮票时,通过场景插画的形式感受 “摆茶俗”的文化氛围; 借助 “书签”纪念品的形式宣传 “摆茶俗”中的菜点文化 ( 图 6) ,使非遗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

  四、结语

  作为武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俗”不仅是当地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语境下通过视觉化符号转译方式,将 “摆茶俗”的起源、发展、内涵和精神转换成具有现代视觉的文字、图形、色彩、造型、结构与材料等基本视觉元素,并借助符号化的标志形象、系列招贴和文创产品的方式进行创新衍生设计,实现非遗文化形态语义建构与情感迁移,不仅能有效推动非遗资源的传播与认知,也可为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提供新途径,传承与彰显 “摆茶俗” 之美。 “摆茶俗”虽然历史悠久,但缺乏弘扬乡野文化传统魅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坚守这一百年文化根基,还有待业界深入挖掘、不断创新,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模式,让百年 “摆茶俗”永远薪火相传。

  [参考文献]

  [1]林勇.妇女摆茶俗 男人不上桌[J].茶: 健康天地,2009( 6) : 19.

  [2]林梅琴.摆茶俗: 妇女当主角,男人不上桌[J].福建人,2015( 1) : 92.

  [3]熊慎端.让百年“摆茶俗”薪火相传[J].乡镇论坛,2014( 1) : 7.

  [4]杨木生,樊传果.“刀尖上”的创新: 传统剪纸艺术的现代设计应用[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 ( 5) : 159.

  《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转译》来源:《厦门理工学院学报》,作者:魏 攀,李建建

文章标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摆茶俗”的视觉化符号转译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4545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