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师尊重“自然”的探索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26 08:12 热度:

  摘要:本文讨论了人类无度的需求与自然供给失衡使生态问题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针对当今城市景观建设方面所存在混乱和迷茫的局面,人们对环境美好和生活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因而城市景观设计设计师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应以建立生态自然观的意识来审视城市景观设计。
  关键词:环境、自然、生态景观设计、生态自然观
  
  一、 设计师开启生态智慧
  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中讲话说:“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人类为了自己无限的贪欲,已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伴随人类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其过度发展和环境、生态、能源保护意识及措施的滞后,造成了人与自然的敌对、隔膜,乃至疏远,使其自身潜在的、隐性的弊端逐渐地暴露出来。此时人类已将生存压力几乎全部的转嫁给了环境,无视当前行为对未来产生的后果,成为自己创造文明的牺牲品,且付出了远离自然的痛苦代价。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人类文明的发展似乎就是在这种“二律背反”的前提下进行的。
  与其在沉默中灭亡,不如在沉默中暴发。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对环境美好和生活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人类紧急呼吁在生活中就能接触到未受破坏的大自然,并建立令人鼓舞的城市与社区,创造一个比较舒适和健康的环境。地球兴亡,匹夫有责。在此我们作为景观设计师担任着解决好生态、文化与艺术关系角色,并勇敢地承担起后工业时代重大的人类整体生态环境规划设计的重任,为了支持政府响应温总理的号召,作为设计师的一份子应采取具体行动。
  
  二、 建立生态自然观意识
  生态自然观是在人类面临生存与环境危机过程中形成的,它是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它主张把人的角色从自然的征服者改变成自然界的成员、生态系统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强调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组成的共同体,而人与共同体中的其它成员一样,在生态上是平等的,彼此相互尊重;人与自然之间应协调发展、共同进化。任何一种行为,当它不利于甚至是破坏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都会遭到自然界的惩罚。正如当代著名的美国物理学家弗•卡普拉对老子的思想这样评价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最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近年来我国城市景观建设更多的是步履美国与欧洲“城市美化运动”的后尘,屡蹈覆辙西方城市景观建设的误区,人们继续挖湖堆山的“诗情画意”、继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中国古典园林的效仿、继续中国帝王与士大夫“艺术”生活嗜好的“发扬光大”,这是错误的,是方向的迷失。在人与自然关系迥异的今天,面对化解国土生态危机,人类赖以生存的绿色家园正在被人类自己吞噬,被追逐名利的铁蹄疯狂践踏。
  当代生存环境危机就是人对自然过度“奴役”的结果,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实践行为,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紊乱,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和谐和稳定,从而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完全悖逆了生态自然观。“道法自然”、“道通为一”、“知和”与“知常”、“知足”与“知止”、“自然无为”等老子自然思想将“自然”具体应用于人与人和人与自然的践行,为我们提供了重要哲学依据,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尤其面对当今社会面临的环境与生态危机及迷途的城市景观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三、 基于设计实践的思考
  人们对生态环境景观设计理念的缺乏,导致出现了环境与生态危机,且忽视民族历史文化及地域特征,设计方案趋同,个性不足,千城一面的“国际化”文化身份危机等给景观设计师带来了众多挑战和机遇。因此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层面出发,进行符合我国国情的城市景观设计思维及设计途径的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老子在二千多年前关于自然观的言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是老子生态智慧的核心,“道法自然”是道以自己本来固有的状态为法则,顺应自然的规律,不可违背自然之道。在景观设计中利用自然,这就是说让自然做功,强调生态自然过程的生生不息,维持人类生存。这种设计可以以原自然地貌与植被为基质,尽量小地对原始自然环境进行变动。其次,物尽其用。材料与资源再利用的景观设计,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第三,延续文脉。注重地域特征与历史文脉,文化作为历史的投影,是在一个特定的空间发展起来的历史范畴。第四,借助技术。生态技术包括利用植物、动物或微生物的活动来处理污水,通过景观设计收集雨水、对其进行处理后循环再利用。对能源提炼的景观设计,如果合理地利用自然的过程如光、风、水等天然清洁能源,则可以大大减少能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
  景观不但要满足一定的美学和功能上的要求,同时景观也是生态的载体。因此景观设计师不可能完全注重自然而忽略人的需求、忽略审美的需要,因而我认为要强调景观艺术性、功能性与生态性的融合。在新疆独山子南环路的景观实践项目中,是什么原因使这片长2800米,宽50米,基地内堆放约12万立方的建筑垃圾区域获得活力?分析原因如下:通过对基地的解读,设计方案中提出利用废弃的土地,原有材料,包括植被、土壤、砖石等服务于新的功能,大大节约资源和能源耗费的生态设计方法。同时以建筑垃圾弃置地作为土地的历史、景观基础,提出“化不利为有利”的设计构思,进行基地局部调整,以更小的代价,消除不利影响。在50米宽的横向空间内调配建筑垃圾,一边降低临居住用地一侧建筑垃圾高度,将建筑垃圾坡面向北移2.5米,形成连续缓坡地,敞开视线空间;另一边拉大建筑垃圾坡面与南环路之间距离,争取绿化空间,在临近道路一侧构建防护带,临南环路2米之外种植两排行道树。坡面采用台阶式处理方式,分割每一层的挡墙采用建筑垃圾筛分出来的大块砖石,用石笼工艺固定,挡墙之间种植花灌木,花灌木间隔50-80米更迭,形成独山子标志性景观道路。本案例采取简单而高效的措施,对材料和资源充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各种资源的消耗。同时选用本地建筑材料,对废弃材料进行分类筛选,解决了12万立方的建筑垃圾变废为宝。综上,生态设计思想体现在城市和景观设计实践中是以提高和保护自然环境为原则,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延续和发展原有的地域性特征,追求长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 结语
  我认为景观设计的发展必须严格遵守自然系统的演进,我们应当特别注意人类要求的合理性以及设计活动是否会对自然造成破坏。正确的、合乎规律的理论思想是指导实践的依据和动力,并产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作品,错误的思想导致自发性、盲目性造成财力、人力和时间上的极大浪费,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生态自然观不但是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更是一种关于社会、文化、历史和人生的哲学思考,所以它绝对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生存智慧”。
  最后希望更多的设计师能为当代城市景观设计的发展找到开启生态智慧的思想资源,找回本质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使设计尊重自然。
  
  参考文献: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5页
  2弗•卡普拉:《转折点:科学•社会•兴起中的新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0页
  3陈永栽黄炳辉著:《老子章句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文章标题:景观设计师尊重“自然”的探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meixue/1027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