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管理探讨

所属栏目:逻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9-10 08:57 热度:

  摘要:我国政府强调防灾、抗灾、救灾三结合,同时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其中,防灾是指对易发生灾害的地区在灾害发生之前积极地采取预防措施,尽可能避免或减少灾害的发生。减灾是指为抵御、控制和消除灾害的影响在灾情出现时,采取各种措施将损害后果降低到最低程度,包括紧急抢险、转移疏散灾区人口、抢种抢收农作物等。当灾害形成后,政府应当迅速开展灾害救助,组织力量抢救人们的生命财产,安排灾民生活,尽快恢复灾区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因此,人类社会在对付灾害袭击时,防灾、减灾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本文提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考虑从建立健全七大减灾体系。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救助;减灾体系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省、地、县四级应急救助综合协调机构。修订和完善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领域各项预案,加大基层预案的编制工作力度,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率要达到100%。加强与当地驻军的协作,完善当地驻军参加抗灾救灾协调机制,依托部队人员和装备组建3支专业抢险队伍。
第二,依托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系统,建立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平台、应急网络通讯平台、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平台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同运转,构建功能完备、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第三,建设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以省会为中心,分别在各地建代储点,加强现有县级仓库的维修,基本实现覆盖全国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生活类救助物资8小时内装运完毕,24小时运抵灾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努力推进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到位,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全国、省、地、县四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省、地、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有计划地推进重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重点地质灾害地区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全面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基本改变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全面完成所有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一步完善覆盖各个县(市、区)的群测群防网络,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城市、矿山、交通、主干河流沿线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实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防治措施和方案;建成省、地、县三级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站,建成基于网络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三、防震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发挥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系统,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信息服务技术系统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为相关的科学要求提供标准的基础技术平台与高质量的数据,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加强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对重大建设工程、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抗震加固;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稳定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
四、地震灾害减灾体系
该体系主要是要加强震灾御防基础工作,开展重大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震害预测,将防震减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地震救援队伍,完善社会救援联动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完善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及相应的经费渠道,确保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地方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为防震减灾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并严格依法行政。修订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五、森林防火体系
健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系统;加强对扑火机具装备、林火瞭望监测系统、林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通讯系统、航空护林体系、林火阻隔系统、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省级扑救森林火灾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宣传体系等工程的建设;建设以专业扑火队为主,有一定装备水平、训练有素的森林消防队伍。力争到201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下。
六、风雹雷电灾害防治体系
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加强对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人工防雹减灾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强化对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天气进行动态监测预警,提高对风雹灾害性天气和有利增雨作业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增强对防雹增雨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作业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加强雷电防护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形成由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研究与技术开发、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强化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省、地、县三级雷电防护体系和网络。
七、低温冷害防治体系
加强科研工作,特别是对障碍性冷害的预报研究,建立以气象局为中心的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的监测、诊断以及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加强对以热量为重点的气候资源的研究,加强抗低温高产品种的培育,营造防寒护林带,调节农田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改进耕作栽培方法。
参考文献
[1]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外灾害管理体制调研报告,2006
年6月;
[2]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贵州水旱灾害,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9;
[3]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马宗晋主编,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5]卢振恒、马宗晋,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关键词:自然灾害;灾害救助;减灾体系

一、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
首先,建立和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国、省、地、县四级应急救助综合协调机构。修订和完善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领域各项预案,加大基层预案的编制工作力度,城乡社区灾害应急预案编制率要达到100%。加强与当地驻军的协作,完善当地驻军参加抗灾救灾协调机制,依托部队人员和装备组建3支专业抢险队伍。
第二,依托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和有关专业机构已有资源和系统,建立自然灾害综合信息平台、应急网络通讯平台、应急决策支持平台和应急指挥平台,实现平台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协同运转,构建功能完备、横向覆盖、纵向贯通、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
第三,建设和完善救灾物资储备库,以省会为中心,分别在各地建代储点,加强现有县级仓库的维修,基本实现覆盖全国的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实现生活类救助物资8小时内装运完毕,24小时运抵灾区。
二、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加强地质灾害防治法规、规章和制度建设,努力推进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行政管理职能全面到位,加大依法监督管理的力度;建立健全全国、省、地、县四级地质灾害监测预报和信息管理系统;开展省、地、县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工作,有计划地推进重点地质灾害的治理和重点地质灾害地区的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全面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与科学研究工作。基本改变地质灾害日趋严重的局面,使人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日益突出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损失量有明显降低,;全面完成所有县(市、区)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进一步完善覆盖各个县(市、区)的群测群防网络,建成重要地区地质灾害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城市、矿山、交通、主干河流沿线的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实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有效防治措施和方案;建成省、地、县三级地质灾害空间信息站,建成基于网络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地质灾害信息适时查询。
三、防震减灾体系
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体系,发挥各级政府在防震减灾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实现防震减灾工作的统一领导;建立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系统,应用先进科学技术,使地震监测、地震预报、地震应急、地震信息服务技术系统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标准化,为相关的科学要求提供标准的基础技术平台与高质量的数据,提高全社会对地震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和技能的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各级政府和人民的防震减灾意识和地震应急能力;加强法制建设,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的要求,对重大建设工程、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进行抗震加固;加强地震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稳定建立健全防震减灾工作队伍,努力提高防震减灾工作水平和防震减灾工作的社会效益。
四、地震灾害减灾体系
该体系主要是要加强震灾御防基础工作,开展重大建筑物抗震性能鉴定和安全性评价工作;开展震害预测,将防震减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建立地震救援队伍,完善社会救援联动机制;加大防震减灾经费的投入,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并完善防震减灾计划体制及相应的经费渠道,确保防震减灾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健全地方防震减灾工作机构,为防震减灾提供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建设工作并严格依法行政。修订地震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工作。
五、森林防火体系
健全森林火灾应急处置系统;加强对扑火机具装备、林火瞭望监测系统、林火信息指挥系统、林火通讯系统、航空护林体系、林火阻隔系统、林火预测预报系统、省级扑救森林火灾物资储备库、森林防火宣传体系等工程的建设;建设以专业扑火队为主,有一定装备水平、训练有素的森林消防队伍。力争到2015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7‰以下。
六、风雹雷电灾害防治体系
加快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加强对空中水资源开发利用系统、人工防雹减灾系统、人工影响天气开放实验室等项目建设,强化对冰雹、干旱等气象灾害天气进行动态监测预警,提高对风雹灾害性天气和有利增雨作业天气的监测预警水平,增强对防雹增雨的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作业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加强雷电防护业务系统建设,逐步形成由雷电监测、预警预报、研究与技术开发、防雷检测与防护技术服务组成的业务体系;强化雷电防护管理工作,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省、地、县三级雷电防护体系和网络。
七、低温冷害防治体系
加强科研工作,特别是对障碍性冷害的预报研究,建立以气象局为中心的作物生长期低温冷害的监测、诊断以及预报预警服务网络;加强对以热量为重点的气候资源的研究,加强抗低温高产品种的培育,营造防寒护林带,调节农田气候条件;适时早播,改进耕作栽培方法。
参考文献
[1]民政部救灾救济司、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国外灾害管理体制调研报告,2006
年6月;
[2]贵州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贵州省水文水资源局,贵州水旱灾害,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9;
[3]郑功成,社会保障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4]马宗晋主编,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5]卢振恒、马宗晋,灾害管理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文章标题:防灾减灾管理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uoji/41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