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研究

所属栏目:伦理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9-07-10 10:19 热度:

   摘 要 师德,从通俗意义上来讲,即为师者的职业道德,它是教育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职业规范和道德要求,以及与职业相关的情操和品质。而立德树人则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精髓,一日为教,终生为师,随着我国进入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新里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逐渐趋于多元化、动态化,随之对人才的品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立德树人成为了教育新时代的大背景,如何在这一背景下进行师德工作建设,成为目前教育工作的核心问题。笔者通过对师德要素层次进行剖析,把师德要素大致分为师品、师爱、师能及师风四个部分,再逐一进行细分解读,与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相联系,最终回答了这一问题。

  关键词 立德树人 师德 教育 师德建设

师德

  一、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那么立德树人,应该立什么德?树人,树的又是什么人?身为教人之师,便应当首先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树立自己的“人德”精神,并以自身为渠道传播给学生?首先,中华文化的精髓在于伦理道德文化,既可以通俗地称之为“仁义礼智信”,也可以总结为“泛爱众”。其中,“仁者爱人”更是中华文化里强调的主要内容,无论是“修身治国平天下”还是“良材可雕”,最先强调的就是“德”字,这是立德树人的本质。“立德”则是教师不仅要拥有过硬的专业基本知识和教学功力,同时也不能忽略对自身德行的培育,一个拥有德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带来的影响与人生启蒙远远超过知识的灌输。但是,有的老师在上课时会把零食、个人琐事带进课堂环境里,这样的行为,即可谓“失德”,也为学生带来不好的形象和松散的教学氛围。什么叫“树人”?我们都听过《管子·权修》所言: “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树人,即为培养一个人,而培养一个人,放到教学环境中来,则是用长远目光去多元化地培养学生,授之以渔,应是实践终身的道。那么,我们就不难看出,立德树人的基本内涵,首先,要求教师要知“德”,即教师的道德意识要具有觉醒性,这是立德树人的基础。其次,要求教师去“立德”,即教师的道德行为要具有示范性,师者,人之模范也,这是立德树人的核心。最后,要求教师懂得“立德” 而“树人”,即教师的道德结果要具有深远性,这是立德树人的关键。用自身的“人德”素养,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与成人的环境,应当是每一个教师所努力的方向。

  二、师德的核心要素层次

  1.师品

  师品不同于师德,但却是师德的核心部分。它是为师者动于中、形于外的基本素养和综合品质。可以理解为“师德”是“师品”的理论基础,而“师品” 是“师德”的实践。品德在日常生活中往往表现为一个个体人的行为,如尊老爱幼、对他人常怀乐助之心,甚至只是随手捡起一块瓜皮纸屑都能或多或少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这个人的品德,由此可见,品德大部分时候,并不是“刻意”而为之的,而是一种无意识的体现。一个人反映一个人的品德,人人反映的就是人人的品德,由己推物,由物推人,道德意识就会演变成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又会像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论述的那样,对社会建设和人类生活起到巨大的反作用。同理,教师的品德也不是依傍某种特定事件去展现的,有的老师教学认真细致,爱岗敬业,批作业常常批到凌晨,对学生关怀无微不至,不止是“教学”,而是在用自己的言行实践“育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样的老师对学生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模范作用,而学生也在“润物细无声” 中逐步实践老师的“品德”,这种实践又可以对老师的课堂效果、教学方式产生一定好的激励作用。道德修身文化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而立德树人的本质即是对教 师 师 品 的 建 设 ,正 所 谓 为 师者,亦为人之表。

  2.师爱

  师爱是老师对学生自觉的爱,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师德建设中师德要素组成的关键部分。师爱不代表溺爱,对学生不能不严厉,但严之亦要有度,教师只有具备对学生的爱,才可能会对教师这一职业具备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对学生关心、爱护、给予充分的尊重和关怀,是师德建设工作的 “源头”。假如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学生得不到老师的正视、关怀和肯定,不被老师认可,也不被老师理解,那么这个学生必定也是不尊重、不理解、不肯定这个老师的。这种消极的反面情绪往往造成了这个学生的“不安全感”,而这种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不安全感在行为上又会表现为淘气、叛逆、不支持班级的日常工作,甚至跟老师“对着干”,但其实这种“对着干”只是为了获得老师的关爱。“亲其师,则近其道;厌其师,则疏其道。”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笔者认为,师爱是师德建设的灵魂,是一切教育工作进行下去的前提,更是每一个老师都须要具备的基本品德。

  3.师能

  师能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的能力,不仅仅包括教师的专业技能,也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教研能力等。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只有教师的知识面比教学大纲宽广得多,他才能成为教学过程中的能工巧匠。”教师需要拥有良好的文化素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熟悉所教科目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一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及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而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教师教育院校的课程设置体系,仍旧以学科为中心,课程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有的教师在正式授课时明明专业知识非常强,但成了闷嘴的“茶壶”,知识全装在肚里倒不出来,从教能力相当差。特别是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的条件下,学生除了可以在学校听老师讲课获取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听网课等方式获取信息源,如果教师不能拥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厌学等状态。裴斯泰洛齐曾说过:“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积累知识,而是发展思维。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学生拓展思路,培养创新意识。”根据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首先教学不在于 “积累”,而在于“发展”。发展包括了“发现”和“开拓”两个过程。要“发现”学生首先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具备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有对人一定的理解力、洞察力,更要求教育者保持着对人才的敏锐和警醒,而这种警醒一般是建立在丰富的知识阅历之上的。而“开拓”更要求教育者自身有庞大、全面、多元化的知识架构,对学生产生指引作用。因此,师能是师德建设体系的关键。

  4.师风

  师风既指教师这个行业的风尚风气,同时也指教育从业者的风度。师风体现在教师行业的各类人员的精神面貌之上,其中包括了教师的行事作风、教学作风,甚至跟班级的班风、学校的校风也有一定的关系。而数据显示,随着市场经济近年来的蓬勃发展,63.4%的学校领导和 46.8%的教师认为现代教师从业者事业心薄弱、缺少奉献精神,有 69%的学生表示给他们进行教学的老师大部分都有体罚学生的行为,绝大多数老师都不能对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公平对待。更有甚者,无视本职工作,热衷于 “有偿家教”,在校外家教机构进行挂职,称其为“第二职业”,有悖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以上所提的种种,皆是师风不正的体现。假如一个老师德不高身不正,不懂得自律,为一己私利败坏教师风气,自然得不到学生的尊重,更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此,笔者认为,师风建设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诚然,现在的教师风气环境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前段时间发生的“红黄蓝”幼儿园事件,还有层出不穷的教师虐待学生事件,这些都是有悖于教师基本师风的行为,但我们也不该因此丧失士气,反而要从中进行反思,再从反思中谋求整改的道路。

  三、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

  要素建设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是教师在“知德”上要具有觉醒性,“立德”上要具有示范性,最后在“立德” 的结果上要具有深远性,由此才能达到最终“树人” 的目的。通过对师品、师爱、师德、师风四种师德组成要素进行解读,得出“师品是师德建设的核心” “师爱是师德建设的灵魂”“师能是师德建设的关键”“师风是师德建设的重要环节”这一结论。结合上文,笔者通过把立德树人的背景内涵与师德要素层次的释读结合起来,得出了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建设的具体举措。

  1.师品建设,培养典型模范教师,树立人师世范形象在师品建设上,教育者要通过“身教”来完成知识和“品德行善”的传达。那么怎么来传达?以前我们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因为有人愿意“行万里路”。而在如今互联网信息发达的时代,“酒香”真的是怕“巷子深”的。在教学过程里,有很多很优秀、品德高尚的老师,但没多少人知道他们的事迹,因此,笔者认为,要进行师品建设,培养典型模范教师,发挥引领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报纸、微博、微信、电台等社交媒体上宣讲模范教师师品师德皆优的个人事迹,有利于 推 动 形 成 好 的 师德氛围,同时对具有不良行为的教师起到对照反思的作用。

  2.师爱建设,建立不定期家访、定期班会教学体系,及时关注学生动态在师爱建设上,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老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一个人,他热爱孩子,感到和孩子在一起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们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师爱并不是一个急于求成的过程,更绝非是一日之功,师爱需要老师和学生日积月累、以心换心的交流、理解、尊重、信任才能获得。因此,笔者认为,师爱的建设是持续的,具有时效性的。教师不能因为了解了一个学生一个时期的状态就因此判定这个学生,师爱应该是流动的、反馈的、无时无刻的。师爱需要教师运用到实际教学生活里,对学生进行不定期轮流家访、定期召开班级会议、了解学生的生活动态都是教师表达师爱的途径。

  3.师能建设,职前职中教师能力塑造培训,定期拓展知识储备对于师能的建设,徐宇清和张崇脉在《现代教师素质略论》中提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及素质教育的需求,现代教师素质不再是一种单个层次的要素组合,而是一种多层次的动态组合。”笔者认为这里所提到的“新世纪”即是指在当下互联网信息大数据时代,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程度上的“一间教室,一群学生”,而是同样面对着人才培养多元化、多价值观并存、多方向需求的社会大环境,同时,科技进步、市场经济化也是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之一。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教师的师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认清实际,从理论出发,对教学思维及时更新换代、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趋势;从实践处着手,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要对教师进行定期的能力培训,开拓教师的思维,提高知识储备量,其中包括对教师的职前培训和职中的教师能力塑造培训,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多层次发展,才能不被社会所淘汰。

  4.师风建设,把师风建设纳入教师激励奖惩制度,时刻把控作风动向对于师风的建设,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中师风建设的中心问题在于如何做到“经师”和 “人师”的统一及和谐。习总书记认为:“一个老师如果在是非、曲直、善恶、义利、得失等方面老出问题,怎么能担起立德树人的责任?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在新时代背景下,教师已经不单单是“解惑”的职业,更是“传道”的第一人。有的老师能教出“好学善德”的学生,举手投足尽是风度气质,往往是因为老师本人也是“好学善德”之人,而有些老师教的学生,学即是厌,不仅厌学,而且厌师,这和老师本人的作为也不无关系。因此,师德师风建设应当像学生的升学率一样被纳入教师的激励奖惩体系里,这样,不仅能让 学 校 及 时 了 解 学 生 对 教 师 的 反馈,更容易使教师形成“赛跑”心理,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立德树人,为民 族 复 兴 提 供 人才支持——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 国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工 作 会议重要讲话[Z].新华社, 2016(02).

  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研究相关论文你还可以了解浅谈师德建设

文章标题:立德树人背景下的师德要素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unli/4043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