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空间使用状况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16 09:04 热度:

  摘要:本次调查以山东菏泽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考察、对广场上使用者的问卷调查、随机访谈,了解其使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广场的空间组织和要素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关键词:冀鲁豫边区纪念馆广场市民使用调查
  
  1概况
  冀鲁豫边区革命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重要敌后根据地之一,菏泽曾两度为冀鲁豫边区党委、行政公署和军区领导指挥机关所在地,是边区革命的活动中心。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位于山东省菏泽市市区东部,是于1997年6月由冀鲁豫三省的省委、省政府报经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建设的。纪念馆于1998年4月奠基,2000年5月建成开馆,占地198亩,建筑面积11700平方米,江泽民同志亲笔题写了馆名,是一座按省级规模建设的跨省革命历史纪念馆。
  该纪念馆及其广场建成后,作为菏泽市区较早的一处文化设施,参观游玩及纪念活动的人络绎不绝,目前已成为菏泽市区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和市民的游览休闲娱乐场所,也成为菏泽市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物。本次调查通过对广场的使用情况和空间效果的实地考察,对广场的空间组织形成系统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广场今后的改造中提出改进意见,并对城市广场设计有更深的领悟和理解。
  2广场现状
  该广场位于太原路东、天香路西、丹阳路北、八一路南,是赵王河景观带的组成部分之一,南部临近新建成的新天地公园,北部接壤新世纪公园。基地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约300米,呈不规则的四边形。赵王河从中间南北流过。为形成庄重严肃的气氛,规划采用传统的中轴线对称式布局,纪念馆座北朝南,位于轴线中间偏北位置。(图1)图1广场规划总平面
  广场轴线为正南北方向,南端起于丹阳路与天香路交叉口,向北依次为入口广场、赵王河拱桥、国旗杆、卧碑、馆前广场、纪念馆主体、馆后下沉广场。其中入口广场和馆前广场是主要的人流集散空间。入口广场北为跨越赵王河的双曲拱桥,桥长36米,宽16米,桥面比南北自然路面高出1.0米,一是为满足河内行驶游船的要求,二是加长了由入口广场到纪念馆的步行距离,增大景深。双曲拱桥北为馆前广场,面积约6000平方米。
  
  馆前广场内设中心绿地,其中间为国旗杆,高16米。中心绿地与主体建筑之间为卧碑,正面拓印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胜利”。广场北为主体建筑,主体建筑北面为下沉广场和休闲绿地。
  3使用情况调查
  3.1调查方式
  在广场中进行实地观察,并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由于对广场中正在进行某些活动(如跳舞、晨练等)的人是无法做调查的,采用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的方式可能会产生较大的误差。因而考察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对广场使用者主观评价的问卷调查;对广场使用者客观活动状况的考察。前一部分主要针对广场中的静态的活动者,而后一部分主要针对广场的动态活动状况。本人在2010年5月份,先后四次且在不同时间段(6:30、10:30、18:00、19:00)对广场进行了实地的考察。
  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调查者的年龄、来源、来广场的理由、滞留时间、满意程度、建议等。调查问卷分为三个部分:使用者个人的情况(包括年龄、住所或上班地点离广场的距离和对广场的使用频率);使用者对广场的满意程度;使用者对广场的改进意见等。
  3.2调查结果与分析
  3.2.1年龄构成
  本次调查采取随机的形式对市民进行问卷调查,调查人数为26人,其中老年人所占的比重较大,约为49%。其中多为离退休人员,或子女在附近居住的老年人,多数是因为白天家里无人自己在家感到孤独,所以来到广场,与其他老人一起聊天、散步、打牌、遛鸟等。
  还有很多四五十岁的中年人退休前就经常来公园,他们来这里散步、锻炼、打羽毛球、跳舞等,活动内容非常丰富。调查中,青年人和少年儿童的比重相对较低,因为青年人多忙于工作,而少年和儿童则上学读书。这两类人群只有在节假日或傍晚的时候才有闲暇时间过来,散步、放风筝、玩游戏等。尤其是低龄儿童,只有在家长有时间的情况下才能被带到这里玩耍。
  3.2.2人群来源及理由
  调查结果表明游客多数为附近居民,他们主要是因为距离近、交通方便、环境好、视野开阔,到这里活动方便而且舒适。广场上有充足的活动场地,为居民健身、娱乐提供了充足的空间保证。另外,城市其它区域居民和外地游客也占据了一定的比重,约占10%。因为冀鲁豫边区纪念馆一座跨省革命历史纪念馆,是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处重要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是菏泽市的一处标志性建筑物,也成为外地游客来菏泽后除观赏牡丹外另一处著名景点。(表1)
  
  
  表1广场与使用者住处或上班的距离与使用频率的关系
  频率
  距离 每天来 每周
  1至3次 不常来 小计
  200米以内 4 0 0 4
  200~500米 2 2 1 5
  500~1000米 1 1 2 4
  500~1000米 0 1 7 8
  3.2.3时间性
  到公园里来的游人多数在这里停留的时间都达到1小时以上,占被调查人数的80%。说明这里的环境、设施和空间的安排比较吸引市民在此逗留。早晨6:30左右以晨练者和跳舞者为主,在纪念馆馆前广场和主入口广场处分别有210人和61人,因为这两块有充足的硬地铺装。上午10:30分左右,广场上共有22人,其中多数在纪念馆主体的西侧阴影处,且都是老人,说明广场上缺乏能够遮荫的设施和林荫。下午从18:00分开始,广场上人数逐渐增多,气氛逐渐活跃,19:00点以后,广场上重新形成了比较集中的几处人群,即主入口停车场上的跳舞群体,纪念馆前的聊天群体等。由此可见,广场上的活动具有很强的间歇性和时间段性特征,广场活动的高峰期在早晨和傍晚。
  3.2.4满意程度与存在问题
  通过对市民满意程度的调查,结果表明,满意和较满意的人数比重较高,约占80%左右,调查人群主要是对公园的绿化环境、活动空间等条件表示满意,认为一般或不满意的也占一定的比例,主要是因为:①广场上没有固定的健身游戏设施,居民晨练的选择主要以跑步、跳健身操为主,这可能与规划设计中过于强调纪念馆广场的革命纪念性有关。②广场在设计中对市民的日常需求,尤其是青少年活动场地缺乏应有的考虑,青年男女在谈恋爱时缺少私密的空间。儿童活动场地和居民跳舞场地事实上占用的是停车场的位置。③流经广场的赵王河滨水地带景观性较差,驳岸形式存在安全隐患,市民意见较大。④缺少私密空间,整个广场的环境稍显均质,缺少兴奋点和趣味性空间,这与当前除举行纪念活动外的市民休闲需求是不相符的。⑤广场上绿化树种多以草坪和灌木为主,缺乏能够遮荫的大乔木,导致在中午和天气炎热的夏季,广场上人数明显减少。⑥广场上缺乏供游人使用的配套设施,比如缺少公厕,不能满足使用需求,且卫生条件较差。⑦缺少有顶盖的构筑物,以供人们挡风避雨,雨雪天人们的活动受到限制。
  4空间组织分析
  以上是对冀鲁豫纪念馆广场使用状况的调查,由于纪念馆广场在功能上的综合性,首先是纪念性广场,其次才是城市休闲广场,在使用上它可能更多的考虑的是大型的纪念性活动,比如参观、瞻仰等活动,而较少的考虑市民的日常休闲活动。单独就某一方面来对广场的某些问题品头论足是比较片面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数据的分析对比,找出其在空间组织及要素安排上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4.1整体性
  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位于菏泽新旧城区交界地带,纪念馆主体的设计与周边的城市环境较为协调,取得了较为统一的整体效果,周围有天香路、丹阳路、太原路等城市主干道,方便纪念馆的对外联系。
  但另一方面,由于纪念馆广场处于赵王河景观廊道的中心地带,周边的建筑环境形态比较复杂,西侧和北侧是低矮的民房,东侧为早期的多层居民楼,这使得广场缺乏围合感,给人的感觉过于空旷。可能正是在这种环境的制约下,广场在总平面布置中采用了轴线加自由的空间组织形式,在主轴线上依次布置一系列的“节点”,从而达到庄严肃穆的目的。在这条主轴线之外,采用了较为自由的设计形式,兼顾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广场本身的空间构图比较明晰,但如果在种植设计方面,在广场周边与城市道路、民居等“边缘”处布置一些高大的乔木,增加广场的围合感和整体感,或许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4.2空间组织
  在广场空间设计中,整体空间组织的有序性对于广场的整体形象起着很大的作用。纪念馆广场在局部空间的组织上还不够丰富和多样化。尽管在纪念性主体形象的塑造方面,规划设计是比较成功的,但由于过于强调针对性,在广场功能的兼用性方面就欠缺一点,使得休闲功能和使用性上就存在一些问题。
  在规划过程中.运用视线分析的方法.使游人在主要地点对主体建筑都取得良好的观览效果。在馆前广场最远处赵王河北岸看纪念馆,视角为18°~11°,使整个广场都处于主体建筑的控制之下而没有空旷感。(图2)图2
  从卧碑附近看纪念馆,视角在45°~27°之间,属于最佳观览范围。另外,规划中重点考虑从入口广场和丹阳路上的视觉效果,使主体建筑呈现出完整的外轮廓,主体建筑与周围环境从整体上取得统一,这种空间组织上的优点应在今后的广场改造设计中予以保留和发扬。
  4.3空间要素
  广场的活动设施少是广场中活动较为单调、日间人气不旺的的一个重要原因,广场缺乏足够的休闲设施(活动设施、服务设施以及遮阳、座椅等)安排,甚至缺少厕所的安排(现有的公厕是刚刚补建的),因此在下步的广场改造设计中要考虑设置一些在风格上与纪念馆主体建筑相协调的构筑物,以提供足够的设施安排空间。另外,广场的绿化要素中明显缺少树木的布置。绿化种植具有景观、功能和生态三大效益,一定数量和高度的树木能提供一个阴凉的环境,可缓解遮阳设施的不足,应在广场主轴线之外的局部空间多种乔灌木。
  5结论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表征,也是体现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城市广场的使用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实现广场的“可达性”和“可留性”。
  总体来看,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具有较好的整体结构,整体感强,有比较恢弘的气势,局部空间的尺度感也较好,但在私密性空间的塑造、休憩设施和绿化的安排上尚有不足。通过对广场空间的实地调查,使我们对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的空间组织和使用有了更为具体的认识,有助于我们在今后的广场改造中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2.夏祖华、黄伟康,城市空间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3.白德懋,城市空间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芦原义信,尹培桐译,外部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5.王珂,夏健,杨新海编著,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6.谢芸,城市住区广场人性化设计研究-以西安市为例[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07
  7.尹茂林,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规划设计[J],山东城市规划,2001(2):52-54
  

文章标题: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广场空间使用状况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714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