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朝宗岩文化历史研究新趋势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8-04-21 11:55 热度:

  对于历史改革建设发展上来说有很多方面都是大家要掌握的事项,以下就是对于地方朝宗岩文化的历史变迁上的一些介绍。

历史研究杂志征收历史类论文

  摘要:显然,大统行庙独祀明太祖,与其创设者的明遗民身份是密切相关的。即便此时朝鲜社会对清朝的抵触态度已有所缓和,但在明遗民心中,他们依然深藏着对故国的眷恋与痛惜。另外,从这段文献中,我们还看到,明遗民立庙以祀高皇帝之议,始于1824年(朝鲜纯祖二十四年),即明朝亡国“四周甲”时⑤;但经七年筹备,他们才最终决定“设帐屋”于朝宗岩,预定祠宇名为“大统庙”。

  关键词:地方朝宗,历史文化,历史类论文

  “大统庙”取《春秋》“大一统”之意,但

  明遗民与朝宗岩崇明祭礼的创设

  1831年(朝鲜纯祖三十一年),“明朝九义士”后人王德一、王德九兄弟来到朝宗岩,于岩东小谷筑坛祀,始创大统行庙。所谓“九义士”,指的是济南王以文、临朐冯三仕、杭州黄功、东昌王美承、大同裴三生、通州杨福吉、青州王文祥、琅琊郑先甲、大同柳溪山等九位明朝人。

  推荐期刊:《历史研究》主要发表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史学理论、史学史、各种专业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还刊登史学研究动态、读史札记和史学著作评论等。百家争鸣、实事求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是《历史研究》编辑部同仁始终坚持不懈的办刊方针和不断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和工作作风。

  他们在拘于沈阳时,结识了当时亦质居于沈馆的凤林大君(即后来的朝鲜孝宗),后效箕子不食周粟之风,在明亡之后随凤林大君走避朝鲜,并积极协助其筹措“北伐计划”。孝宗对“九义士”一直厚待有加,这也是促使“九义士”在异国他乡依旧执着于反清复明的重要原因。然而,孝宗早逝,“北伐”落空,一直坚信“援外力以达目的,确为惟一之途”⑤的“九义士”至痛在心。从此,“九义士”作为北伐先锋的时代角色开始淡出历史,但生活上仍能得到朝鲜政府的一些帮助。

  比如,肃宗准其子嗣永保“皇朝人”身份⑥、世代居住“皇朝人村”⑦;英祖在赐馔之外,还免其徭役、设科授官;正祖则通过改汉人牙兵为汉旅以及设置“皇坛守直官”⑧的方式,从制度上为“九义士”后人提供谋生机会。然而,“九义士”虽有孝宗手足情深之情,但毕竟无法拥有两班贵族那样优渥的地位。随着“北伐”声浪的消退,“九义士”后人或为生计,或为排遣抑郁之心,逐渐向朝鲜各地四散迁移。

  来到朝宗岩的王德一(号磐川)、王德九(号沧海)兄弟即是济南王以文后裔。王德一曾于1799年(朝鲜正祖二十三年)拜“守直官”,“然心常不乐城闉,寻解官,而东出惠化门外,买小庄于僻陋之区”瑏瑠。王德九自幼志气慷慨,“自号沧海居士,盖与许处士同一意也”,“茶饭讲服皆春秋尊王之义,世间荣利泊然,不入于心,为大报坛守直官,奉行职事,惟谨足不涉权贵之门,以故累拜别提而不得迁帙”。①

  九公茹恨而终之后,王氏兄弟遂“抱春秋而东隐于朝宗之山”②。自是,大统行庙香火不绝,朝宗岩终于拥有了与大报坛、万东庙齐名的崇明祭礼。即便在近代遭遇两次废享之后,大统行庙依然靠着明遗民和朝鲜儒林的微薄之力传承相续,表现出比大报坛和万东庙等官方祀典更为坚韧的历史生命力。值得注意的是,大统行庙自创设至大院君裁撤(1865年)之前,一直是独祀明太祖朱元璋一位皇帝,而同时期万东庙祭祀的是明神宗、明毅宗二帝,王宫大报坛更是将明太祖、明神宗、明毅宗三皇并祀。那么,大统行庙为何独祀明太祖一帝呢?对此,《朝宗岩志》给出了明确解释:天地生民以来,莫有盛于孔子。孔子之功,莫有大于《春秋》。

  《春秋》之义,莫有重于大一统。自汉以至唐宋,虽未纯行王政,一统之法,绵绵犹存。及元灭宋,其书虽存,其法沦焉。惟我大明太祖高皇帝,大定中国,驱逐胡元,制礼作乐,昭揭经义,颁大统之历,明春秋之法。至于崇祯,天方艰难,夷虏入关,华夏髠首。于是乎,先王文物惟存于海外青丘,国有大报,州有万东,义伐之计,归于庙食,而使我遗臣子孙世禄皇壝而不见虏使者,不用虏年号者,尚其能存人纪之大防,而世其罔仆之义烈也。

  东国士民之起感于朝宗里名,磨崖伐石,曰春秋一脉,寄在天地间云尔,则华人之所称小中华者,于斯微矣。顾我遗民保全冠裳于中州腥膳之外,枕戈寝苫于小华岩谷之中,沧桑百年,飘零五叶,讲明万世必报之意,固守内夏外夷之法,则何可不行……遗臣诸家之有立庙以祀高皇帝之议,厥有久矣。岁过涒滩四周之甲,祠祀之思愈久而深切,积累经营,百工之需,笾豆之事,日课而夜程者,凡至七年。

  于此谨按苍梧之舜庙及会稽之禹庙,与夫华阳皇庙之仪而用温乔行庙之例,设帐屋于朝宗岩之地,以特祀我高皇帝。③可见,大统行庙独祀明太祖,意在循春秋义理,守“夷夏之辨”,强调中华正统观,它与大报坛、万东庙的“报恩”文化相比,意境不尽相同,“庙必以大统立号者,以明大统一脉之寄于此者,尚足以尊临天下,与大报、万东之专以崇报归向为义者亦不同”④。

  王氏兄弟刚到朝宗岩时,所有祭典都只能在岩旁,权且设坛进行,而无庙宇,故称“行庙”。⑥柳重教则进一步指出,“其曰行庙云者,又以寓早晚奉归中国之意也”⑦。大统行庙设享同年,黄载谦、郑锡一、冯载修三公一同离开“皇朝人村”迁居朝宗岩⑧,为大统行庙提供了更多人力上的支持。大统行庙祭享时间定于每年正月初四,即历史上明太祖创业登基的日子。

  祭祀时日的特殊性再次凸显了朝宗岩文化“万折必东”、祭祖归宗的主旨。仪节上,大统行庙仿循借鉴《皇明集礼》“迎送饮福三拜之礼,祭物品数从祭以士之礼,用四笾四豆”①。这个数字与万东庙规格相同,但低于大报坛王室祭礼中的“六笾六豆”。王德一认为,“其事微,而义则深矣。俾我后人修其齐明之诚,不夺于利害之卑,不昧于夷夏之分。

  虽时移而世远,不忘其含冤忍痛、迫不得已者,以明春秋一统,存乎天地之间”②。王德一强调大统行庙“以臣事君”的仪节等级,就是通过增强祀典本身的规范性,来提升大统行庙在朝鲜思明文化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王德一还在亲手撰写的《大统行庙仪序例》里,详细记载了大统行庙的具体仪规,包括辨祀、时日、祝版、迎送词、迎神词、祭器、祭服、仪物及斋戒仪式等多项内容。一般情况下,参加祭礼者都是明遗民后裔,其分工包括“初献者一(遗臣书生中年长者)、亚献者一(遗臣书生中次长者)、终献者一(遗臣书生中又次长者)、祝一、掌仪一、奉炉一、奉香一、奠币一、进币一、赞礼三”③。

  所有参祭者都要进行祭享斋戒:献者、诸执事散斋二日于所在沐浴更衣,饮酒不得至乱,食肉不得变味,不茹荤,不吊丧,不听乐,凡凶秽之事皆不得预,致斋一日于斋所,不得出入,专心想念祭所事务。应参诸人致斋一日,同。④另外,祭享前一日,参祭者还要进行卫生清扫、物品摆放等准备工作,掌事者、掌庙者、掌牲者、掌馔者各司其职。⑤

  祭享当日,帐庙中一尺五寸长、七寸宽的笺文纸写有“太祖高皇帝神位”字样。子时,初献者以下“纶巾、襕衫、缨带、芴靴,应参诸人各具其服”⑥,就外位;丑时,赞礼者引初献者以下入就拜位,奉纸位,洗手,诣茅沙前东向立,再由赞礼者引其降复位。礼讫,赞礼者请行事,在位者皆鞠躬四拜与平身,迎、送神文,行降神礼。接着,赞礼者分别引初献者、亚献者、终献者,洗手,上香,跪拜,敬酒,读祝,即依次完成初献礼、亚献礼和终献礼。之后,所有人各复其位,行饮福礼,彻(撤)笾豆,行望燎礼。最后,赞礼者引初献者以下出祭坛,“有司彻(撤)馔,监涤祭器藏弆”。⑦整个过程虽然礼节繁多,但有规有矩,气氛十分肃穆。

  另外,从其祝版看,虽然明亡已近百年,但大统行庙却依然使用南明“永历”年号。用“永历”而不用“崇祯”,反映了明遗民对南明存续时期汉族政权合法地位的肯定。在他们眼中,南明虽然偏安,却仍代表“中华”。“永历历书既奉在皇坛,则事体与颁朔不异”⑧,这就将明遗民心中思念故国的情怀再次落脚在尊周攘夷的历史观上。除了奉祀明太祖,王氏兄弟还在大统行庙结束后,设坛祭奠先祖“九义士”,其祀典名曰“九义行祠”。王德九作《九义行祠仪序例》讲:君子论撰其先祖之美,而明着之后世也。以比其身,以重其国家也。

  祖先无美而称之,是诬也。有善而不知,不明也,知而不传,不仁也。此三者,君子之所耻也。诸公节义,炳如日星,而为其子孙者,终不能称扬,则无以着明于天下后世,而子孙亦不得辞其责。若夫表章其义烈,则立言者之事,固不可议到。惟是私自寓诚之道,在于立祠一节,亦以力不赡而不能成嘘唏彷徨者有年矣。⑨可见,九义行祠的创设主旨在于颂扬先祖“九义士”纯忠懿烈之功德。王氏兄弟有此祭祖想法,亦值“九义士”东渡四周甲(即1825年,朝鲜纯祖二十五年)之时。这一方面是因为时间意义特殊,另一方面,“九义士”后人衰替不振,“三公无后而祀绝,喟亦戚矣。诸家子孙之依旧成村者,其于先美,宜祀也,而今无矣”①。

文章标题:地方朝宗岩文化历史研究新趋势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3838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