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性景观文化­­——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3-02-23 10:04 热度:

  摘要:通过对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研究,了解一些古建和风景名胜区在保护设计建造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地域性景观文化的内涵。仔细观察西安周边有关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建筑和规划设计。通过对一些相关书籍文章的了解,本论文主要针对西安唐大明宫遗址公园所处的地域性景观环境以及保护过程中宫殿遗址的修复加以阐述。

  关键词:大明宫,地域性景观文化, 高台建筑

  根据专家的分析和论证,未来西安中心城市发展模式为:“九宫格局,棋盘路网,轴线突出,一城多心”的空间布局模式。其中“轴线突出”是指“长安龙脉”南眺终南山,北望渭水,是纵贯西安南北的一条城市主轴。天气晴朗的时候,可以南望远观南山的巍峨。从大明宫含元殿到大雁塔这条盛唐时保留下来的南北轴线,在今天仍然作为西安重要的景观轴线。

  1 西安城址选择的渊源

  1.1西安地区的地形特点是东南高而西北低,与关中平原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略有差异。

  1.1.1西安地区的城址选择经历了由西南到东北,又折向东南的转移过程。

  在地势地貌图上,我们可以发现,由于秦岭山脉在西安城南折向东北去,造成西安地区的地形东南高而西北低。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源于秦岭山地的灞河、浐河和潏河等,都受到了这种地形特点的制约,纵贯西安东南地区,趋向西北入渭。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区的平原,使其成为东南、西北向的长条形。

  2 西安市唐大明宫遗址

  2.1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历史

  唐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北郊龙首原上,在唐代是长安城三大宫之一。大明宫平面略呈梯形,面积约3.2平方公里。宫墙周长约7.6公里,四面共有11座门,已探明的殿、台、楼、亭等基址有40余处。宫南部为前朝,以自南而北的含元殿、宣政殿和紫宸殿为中心组成。

  大明宫北部的内廷中心为太液池,周围有三清殿等多处建筑基址分布,内廷西部有朝廷宴会和接见外国使节的麟德殿。规模十分宏伟。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2西安唐大明宫遗址的构架

  2.2.2麟德殿遗址

  麟德殿位于大明宫西部,建于唐麟德年间。建筑面积达12300多平方米。遗址中出土大量黑色筒瓦,还有少量的琉璃瓦片。台基周围出土很多螭首石刻和石望柱残块。阶道铺有莲花方砖,这是其他遗址所少见的。

  2.2.3大福殿遗址

  大福殿是唐大明宫内大型殿堂之一。殿址位于大明宫乡炕底寨村内。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70米,南北宽50米,高约5米,总占地面积约11600平方米。

  2.2.4凌霄门遗址

  凌霄门亦名青霄门,是大明宫北墙偏西之门,位于玄武门以西355米处。考古探测为一个门道,距宫城西北角195米。遗址在炕底寨村东北隅。

  2.2.5玄武门与内重门遗址

  玄武门是大明宫北面的正门。位于北垣中部略偏西处,西距宫城西北角538米,东距东北角597米。在考古发掘之前,看不出门的形状,只是在两侧有类似土丘的夯土基座。

  门址范围很广,发掘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玄武门只有一个门道,基座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4.2米,南北宽16.4米,两侧为高起的夯土门楼基座。周围砌有砖壁,与门基两端相接的一段宫墙。门东面保存最高处有3米,宽约5米,较当时地面略高。南面两侧铺有莲花方砖,与门道的砖壁及散水相连。玄武门以南的东西两侧是廊庑建筑,与南边内重门相接。内重门在玄武门南20米,是与玄武门相对的一较小的门,门两侧筑有宽仅2米的夯土墙,向东西分别距20多米处北折与北城墙相接,即对玄武门呈环抱的形式。

  2.2.5重玄门遗址

  重玄门遗址位于玄武门正北夹城处,距玄武门156米。保存得比较好,门道两侧的门楼基座高出现在地面4米多,呈马鞍形土丘,中间低处是门道。门道东西长33.6米,南北宽16.4米。夯土心,外砌砖,两侧还保存着柱础和墙根灰底,门楼基座两端都比玄武门加宽和延长了许多,宽5.2米。门洞中段,有道青石门槛。门槛两端各有枕石,每道门槛之间相距2.45米,门洞之上有门楼。

  2.2.6三清殿遗址

  三清殿遗址位于大明宫西北隅,大明宫乡炕底寨村东北角,是一座高台建筑,为宫廷道教建筑之一。台基北高南低,现存高度为15~12.6米,平面呈凸字形,北宽南窄,南北长78.6米,东西宽北部为53.1米,南部为47.6米,面积达4000余平方米。

  2.2.7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唐敬宗时所建,位于东城左银台门内,南北长228米,东西宽33米。

  2.2.8唐太液池遗址

  太液池又名蓬莱池,位于大明宫北部居中地带。初凿于贞观或龙朔年间。开元后期,玄宗曾命在太液池两岸筑望月台与杨贵妃赏月,台高百尺。池中有蓬莱山,山上有太液亭。

  太液池面积约1.6万平方米,分为东西两池,中间有渠道相通。太液池水源引自南来的龙首渠。有暗渠与宫外相通。沿岸回廊与附近宫殿建筑,都根据地貌特点,着意布置,错落有致。遗址在今大明宫乡孙家湾村西南。

  2.3大明宫遗址的修复

  大明宫遗址位于西安市自强东路以北、玄武路以南范围内,修复计划将重点发掘麟德殿、含元殿、三清殿等殿堂遗址和重玄门、玄武门等宫门遗址。大明宫遗址保存比较完整,埋藏丰富,是唐代建筑研究的珍贵实物资料。

  3一些建设中蕴含着的地景文化理论

  3.1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

  中国传统地景文化理论的发掘,中国的先人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以及形成的自然哲学观。我不知道高台建筑是不是符合地景文化理论的基础,但是总感觉到之所以这样利用天然地势甚至是人工夯土建造的土台上的建筑,彰显着一种膜拜与尊贵。甚至有一种防御的功能。

  高台建筑利用天然的土台或人工夯土的土台,在其上建造宫殿和楼阁。最高的土台有20米,一般都在5米到15米。建筑高台能使人感到庄严、尊贵,既可登高远望、眼界开阔,同时也利于建筑本身的防潮湿和通风。高台的做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天然高台,一种是人工夯土高台,有的则在山坡处利用山半腰中突出的台地,也有的是在山顶上建设庙宇。人工夯土高台,多用于庙宇和宫殿的内部,或者用于城市建筑。建造独立的高台,台的四周多用砖墙砌到台顶,以使高台整齐。一组建筑中,或者一个城市里的高台建筑大都是重要的建筑物,可使整个建筑群有高有低、此起彼伏,有一种错落有致、波澜壮阔的变化。

  4小结

  地域性景观文化在我国整个建设历史中,从始至终贯穿着她的精华,现在游历或者翻看历史上保留下来的完整的或者点滴的遗址,有关运用到地域性景观文化理论的古迹仍旧散发着她巍峨、庄严的光芒。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的文化寓意.范艳辉,赵晓辉,句建国.《华中建筑》2011年第07期.

  【2】 中国古建筑知识问答.张驭寰.《人民日报海外版》.

  【3】 中国古代高台建筑特征描述. 百度文献.

  【4】 大明宫遗址.百科名片.

  【5】 大明宫历史变迁.百科文献.

文章标题:浅谈地域性景观文化­­——以唐大明宫遗址为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1629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