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与规划研究思路探讨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日期:2011-09-03 08:14 热度:

  摘要:汉长安城城墙遗址是汉长安城遗址历史文化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安城市化的迅猛发展,遗址除受到自然力威胁之外,受到城市发展干扰和冲击更加强烈,保护和利用处于基本空白的状态,保护管理的压力也很大。对汉长安城城墙遗址进行综合评估之后,针对遗址保护存在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保护规划中的部分对策。
  关键词: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1引言
  汉长安城遗址是第一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国现存大型城市遗址中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遗迹最丰富的统一王朝都城遗址,是我国历史上最具代表性、典型性的重大历史文化遗产。汉长安城作为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是“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重点项目之一。而汉长安城城墙遗址,是显示汉长安城宏大的城市规模、显现其完整历史格局的重要组织内容。
  汉长安城墙遗址是落实其历史文化信息永续存在的必要保证。作为汉长安城的轮廓边界,是汉长安城大遗址区和西安现代城市的有效区隔。随着西安城市空间的饱和,城市化迅速向汉长安城遗址所在地北郊区域发展,“西咸一体化”也进一步加剧了该地区的城市发展压力。那么,如何有效保护汉长安城城墙遗址,让其真实的历史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续,让遗址成为西安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中的积极因素,就成为本文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2遗址概况
  汉长安城遗址在今西安市区西北约10公里。在辽阔的平野上,凋壁残垣蜿蜒起伏,深沟断崖之间尽是无限沧桑。这个古代名城昔日的浩大规模和繁华景象,于此可见。崎岖的城墙形态走势与其选址布局,地貌地形和营建过程息息相关(见图-1)。本文所指的汉长安城城墙的内涵是:以城墙墙体为中心、包括城壕、环途、外环路在内的一套完整而系统的军事防御体系。其外延也己不再局限于它的周围的建筑环境、自然环境,而扩大到与历史文化和人们当前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环境。
  3遗址在城市化背景下存在的主要问题
  3.1汉长安城城墙遗址面临威胁重重破坏突出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目前现状令人堪忧,面临的诸多威胁和破坏因素。在人为破坏方面:城乡建设发展的破坏、蚕食和威胁;基础设施建设的破坏;生产生活对大遗址的破坏等。在自然力破坏方面主要是水、风蚀、风化及环境气体污染对大遗址的破坏。汉长安城城墙遗址背景环境保护主要面临下列破坏因素的挑战:
  城镇建设方面:土地资源紧缺,承载压力过大;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迅猛,土地使用性质变更;建设活动对环境景观造成破坏。生态环境方面:过度垦殖导致生态环境蜕化;植被不合理种植造成对遗址环境风貌的破坏;工业发展污染环境质量;城市污水肆意排放干扰遗址周边大地景观风貌;未来气候变化与潜在的威胁。因此城墙典型时期的地形地貌遭到破坏,遗址生态系统无法获得延续。
  从遗址保存现状评估来看,城墙中南墙和东墙保存较为完好,北墙和西墙保存差,破坏严重。南墙西安门以西至西南角段保存完整;东墙东南角至杨善寨段保存较好,杨善寨向北至东北角段保存较差;北墙被多个村庄占压,约80%被严重破坏;西墙被6个村庄占压,60%已被破坏。
  城墙表面大多被杂草及灌木等覆盖,部分区段长有大型乔木,严重破坏了城墙结构。沿城墙存在大量近现代墓葬,其倚墙而挖,造成墙体下部空洞,极易坍塌。由于近年来文物保护宣传力度的加大,当地居民的文物保护意识逐步提高,沿城墙取土现象明显减少,调查中未见新的大面积开挖取土现象,但以前开挖取土现象严重,部分区段城墙已面目全非。
  东、南城墙内“环涂”保存较好,西、北城墙内“环涂”与城墙同时遭到破坏。北城墙东段墙外的城壕基本保持了延续性;城墙东南角外侧城壕演变为团结湖水库,积满污水;其他部分的城壕遗迹已被淤平,现为农田,整体保存较好;局部被房屋建筑叠压,保存较差。
  另外,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在管理和利用展示上也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3.2遗址保护与遗址区域难以协调发展
  首先,了解到城墙遗址区居民因为保护管理规定被“捆绑”,遗址区居民生产生活与遗址保护事业难以协调。
  第二,汉长安城始终维持着保护性的发展,汉长安城城墙圈定了西安市三环以内最大的“城中村”,而遗址所在区域的区政府更为之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第三,如何根据城墙遗址现状,区别化保护对策,如何依照遗址保护的轻重缓急和协同相关规划而采取分步分期实施的对策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4规划对策
  4.1在上位规划基础上制定保护区划及详细的保护措施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规划应在《汉长安城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展开,保护应体现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及其背景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不损害遗址及其环境为根本原则。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可逆性原则、无保护性破坏原则、遗迹本体保护与遗址景观环境相协调原则。
  城墙遗址本体根据现状情况分类别对保护措施加以规定,例如,直城门至雍门段破坏严重,可采用覆盖保护方式进行保护,并采用植被或非植被方式进行标识展示;覆盎门——安门——西安门一线城壕,现状淤平且被农田覆盖保存较好,其保护应清除淤泥堆积,恢复原状,引入净水或经治污处理后的中水。
  城墙遗址背景环境保护的核心问题是确立城墙环境景观的审美标准。通过汉长安城城墙环境景观考古研究,对历史环境进行适当的修复,力求从城外到城内由苍凉野趣的景观风貌自然褪变为严整有序的景观风貌。另一方面,生态环境承载力控制是遗址所在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依据:《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规定;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区划的制约因素;《汉长安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09-2025)》的保护区划。体现真实性保护、整体保护、利于管理、便于操作的原则。分析比较考古勘探法、水平投影法、最小边界法、视廊与景观控制法等划定保护区划:重点保护区与一般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环境协调区。
  4.2保护区管护与原住民参与相结合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的保护要最大限度减少自然和人为对城墙遗址的破坏,在保护规划的同时要解决好遗址保护与遗址区经济共同发展的问题,进行社区发展与共建规划。例如:汉长安城管委会现在正在筹建中,是为协调遗址区与区政府、群众和其他利益者之间的关系;制定遗产资源管理计划,确定城墙相关遗址资源的管理方式和经济发展项目,提出解决保护和利用间矛盾的方案;建立多种经营经营,遗址旅游等示范项目,为遗址区群众提供技术培训,帮助周边群众从保护区的发展中得到实惠,进而主动参与到保护遗址的行列,真正发挥遗址区共管值能。注入新的产业结构,基于遗址区与周边社区的基础与要求,选择旅游和文化服务业等产业模式。
  4.3遗址的展示与利用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展示的目标就是把真实的历史展现出来,体现其各个层面的价值。展示的内容包括:城墙轮廓格局的整体展示、遗址本体及出土遗物展示、历史环境景观展示、考古及保护工程展示、历史文化展示。
  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展示与利用必须突破以往的冻结保护的传统思路,在环境容量控制的范围内打造以遗址自然生态为主题的展示利用,从而丰富西安及周边城市的遗址体验活动。以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为前提,确保保护与利用的和谐统一;坚持社会效益为主,促进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尊重历史、满足真实性;学术研究和科学普及相结合。本着以上原则,汉长安城城墙遗址展示区划分为五个功能区:环城遗址展示区、环境展示区、历史民俗文化展示区、服务区、绿化生态缓冲区。道路交通组织采用慢行道路交通体系,做半日或一日游览。
  5结语
  城市不断向城市遗址区蔓延,更多的城市大遗址区会受到城市化冲击和影响,笔者的观点仅为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儿的初步探讨。大遗址区保护规划思路和方法的研究将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也迫切需要更多的城市规划科学技术、政策等方面研究工作支持。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吴良庸.建筑•城市•人居环境[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3]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刘庆柱、李毓芳.汉长安城[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5]西安市未央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陕西地方志丛书——未央区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文章标题:汉长安城城墙遗址保护与规划研究思路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wenyi/lishi/101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