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2-23 17:10 热度:

  园林植物种类的多样化和群落结构的自然化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目标。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庇护所,研究城市化对其植物群落的影响间接反映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作用,这属于城市生态学的研究范畴。本文提出了丰富园林植物多样性,促进园林植物群落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生态学方法在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1园林植物多样性是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
  植物群落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生态系统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现代城市园林绿地多以植物景观为主,随着植物群落结构的逐步完善可成为动物理想的栖息地。半自然或人工的绿地作为城市中惟一的动植物栖息地,在改善城市环境和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国家在大力提倡园林城市建设的同时,着重强调城市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工作。建设部2000年颁布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申请城市“编制完成城市规划区范围内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规划”,并在园林建设分项中提出“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2005年修订的《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增加了“组织和实施城市规划区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常用的园林植物以乡土物种为主,物种数量不低于150种(西北、东北地区80种)”。2007颁布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采用“综合物种指数”(≥0.5)和“本地物种指数”(≥0.7)作为评分依据,意在加强城市生物多样性,尤其是园林植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重建。
  
  我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在植物种类选择和群落结构构建方面存在着单一和趋同的问题;大量引入外来物种或观赏植物,部分竞争力强的外来植物更是加速T当地物种的灭绝(VanDerVeken.etal.2004)。
  1.2城市园林植物的生态学研究范畴
  20世纪90年代以前,生态学家很少研究城市环境中的生态系统,不仅因其是人工产物,而且受到多重干扰因素的影响。有关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及群落结构的研究基本都是借鉴传统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方法适宜性的研究几乎没有。但人工配置的城市园林植物群落长期受各种人为干扰的影响,与自然条件下的演替发展有本质不同,不符合典型样方法的“相似自然环境条件下,植物群落组成和演替有向同一顶级植物群落发展的趋势”的基本假设。城市环境异质性高,外来干扰强度大,用典型样方法对城市园林植物种类和结构的调查难免会以偏概全,对调查方法和范围的设定存在极大的差异。
  典型样方法是生态学最基本的调查方法之一,认为自然环境相似,自然植被的分布和结构也近似,所以科学地选择布样可以用部分代表整体。但城市环境复杂,绿地植物群落处于多样的小环境和人工养护管理的干扰下,偏离自然的演替过程。样方的典型性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人工环境中,主观偏好和个人设计风格使得植物群落表现出多样的结构组成,不宜将各种群落形式都定义为典型结构,样方法的适宜性和典型样方的定义需要在城市环境中得到进一步的研究。
  2园林植物物种多样性
  2.1不同城市圈林植物的物种数目
  物种数目是目前衡量城市生物多样性最常用的指标。一般采用随机布样和典型样方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建成区或中心区绿地植物的种类。由于绿地建设人为干扰强,风格变化大,很难展开纵向研究。另外,各城市由于自然环境、城市规模和城市化格局的差异,城市之间绿地植物种类的横向比较也很难进行。
  在已调查的32个城市中,建成区园林植物种类在136(沈阳)到1651种(广州),南北差异巨大。城市发展水平对物种多样性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北京632种,临近的保定只有419种。总的来看,华南一般会超过1000种,华东、华中、西南应该在600-1000种以上,华北一般在300-600种,东北、西北应该达到100-300种。这既是我国城市园林植物种类的现状,也是应该努力的目标。
  3.2园林植物群落的个体组成结构
  园林植物群落多是人工配置,结构的多样性也因此受到设计者主观喜好的影响。为追求整齐美观,树木规格整齐划一,乔灌木个体差异减小,乔木层和灌木层的均匀度高于草本层。草本层多限于个别优势种而不允许杂草生长,这种设计理念和管理模式降低了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常表现低的生物多样性。
  垂直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组成结构,物种个体的组成结构,如乔灌的高度、胸径和冠幅等的等级分布,则是对城市植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定量和定性评价的综合指标,是评价生态功能的基础。在合肥市城市森林的调查中,将高度、胸径和冠幅划分等级后发现,树木的平均径级低;胸径大于40cm树种的个体数少,但生物量贡献大,大树对城市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吴泽民等2002),应加强保护和利用。上海和重庆园林树木的平均径级多集中在5-10cm或11-20cm,普遍缺少大、小径级乔木,尤其是胸径大于20cm的乔木极少;与自然林相比,乔木层缺乏高度小于1m的小乔和灌木;林下灌木种类贫乏,冠幅指数低,稀见藤木。
  3.3园林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和景观的联系
  植物群落的结构也体现了绿地功能的差异,如居住区为加强采光和开阔视野,群落以灌草为主(林萍等2007),道路绿地以乔灌为主,而公园的综合服务功能决定了其群落结构的多样化。城市多种的绿地形式需要丰富的群落结构,构建单层、复层、三层乃至多层结构是可行的(向国红等2008)。
  多样的群落结构带来不同的景观感受,常绿落叶比、针阔叶比等不仅决定群落的外貌,也是群落地带性特征的反映。与自然林比较或从绿地的功能出发,考查群落的常绿落叶比和针阔比,是研究和评价群落景观效应的重要方面。
  4、构建近自然的园林植物群落
  多种用地类型提供了多样化的城市生境条件,但也造成了生境的破碎化。多类型的复合生境是城市绿化的基本条件,以改土为核心的立地条件的改善是营造多样化的生境和创造丰富植物群落的基础。
  生物多样性不等于物种的丰富度,更是优势度、均匀度和丰富度的综合。不可单纯地追求物种多样性而忽略了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植物群落也需要一定的立地面积,以保证群落结构和环境的稳定及其功能的发挥。生物多样性不是人工养护的结果,更多地需要通过群落和系统的动态变化过程来实现。丰富的植物种类、合理的群落结构、近自然化的植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城市园林绿化的目标。
  对城市园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在近年增长迅速。虽然研究的着眼点或分析方法不同,但还是能够反映被调查城市园林绿化在植物配置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如绿化树种种类少,少数常用种频度和个体数量高。虽然表现为乔灌草的配!模式,但群落结构简单,各层仍使用“纯林”式的管理方法,树种搭配单一。乡镇模仿小城市,小城市模仿大城市,结果丢失了特色。园林植物群落的趋同既源于城市间的示范效应,更重要的是城市园林绿化理论的缺乏。长期以来,美化环境是园林绿化的首要目标;但随着“生态文明”的建设,优化生态要素,改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园林绿化的重要目标。构建近自然的园林植物群落,促进园林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和可持续发展,在有限的土地和环境发挥最大的生态效益,应该成为园林绿化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成,彭镇华.关于城市绿化建设中增加生物多样性问题.城市发展研究,2004(3):32-36.
  【2】王祥荣编著.生态建设论—中外城市生态建设比较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8.
  【3】王小德,马进,张万荣.衡州市城市绿地系统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研究.浙江大学学报,2005:31(4):439-444.

文章标题:城市园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731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