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1-09 10:12 热度:

   摘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水平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和现代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关系我国种业“走出去”战略的实现。种子质量检验和种子质量认证是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两大关键。对新时期种子质量检验和种子质量认证的现状进行了总结归纳,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疏理剖析,并就适应新形势,加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探讨相应的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探讨

新形势下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1 现状

  1.1 种子质量检验促进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我国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的重点是种子质量检验。种子质量检验为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提供了可靠的种子质量信息保证,极大推进了种子检验技术标准体系的创新和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的完善,有效促进了种子质量指标和科技含量提高,有力推动了种子质量检验相关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1.1.1 质量标准体系基本形成 1983 年开始,特别是 1995 年后,我国的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以《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为基础,广泛开展净度、发芽率、水分和品种纯度等常规 4 项指标检测。2001 年后,逐步实施《农作物种子标签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通则》《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不断规范种子标签制作和使用。近年来,更新修订了一系列重要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特别是 2010 年后,与时俱进组织开展了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成分检测的 SSR、SNP 等分子快速检测技术和数据库研发,草拟制定种薯和种苗管理办法,以规范农作物商品种子贸易行为的国家种子标准体系逐渐形成。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种子领域现有种子质量标准 36 项,种子质量检验方法标准 45 项 [3],分子快速检测标准超过 20 项(如玉米、水稻、小麦、大豆、油菜、马铃薯等作物的 SSR 分子标记方法标准)。

  1.1.2 确立了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制度 我国开展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起步较晚,1990 年开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 1 次种子质量国家抽查。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2005 年出台了《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明确了基本原则,规范了实施程序,建立了联动工作机制,提升了监管效能,开拓了种子质量监督抽查工作新局面。在农业部的牵头组织下,各省参与,分工协作,检打联动,树立了监管权威,促进了种子质量提高。目前,全国年平均抽查检测样品 5 万 ~6 万份,主要农作物种子质量合格率稳定在 96% 以上。

  1.1.3 健全了种子质量检验队伍和网络 种子质量检验工作离不开种子检验队伍和机构网络的建设。 2005 年和 2008 年我国先后出台了《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通过实施公平公正的检验人员和检验机构考试考核新制度,打造了一支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种子质量检验队伍,逐步形成了以部级和省级为骨干,市县级为依托,辐射全国且布局合理、能力过硬的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网络。截至目前,全国培养了种子检验人员近 1 万人,其中管理机构 7000 多名,种子企业 2000 多名。考核资格认定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近 400 家,其中 31 家具有分子检测资质,13 家具有转基因成分检测资质。

  1.2 种子质量认证稳步推进 种子质量认证是 2016 年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以下简称《种子法》)设立的一项新制度,也是国际种子质量管理和种子贸易的基本制度。实施和推行种子质量认证是我国农作物种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1.2.1 种子质量认证试点成效显著 为贯彻落实新修订《种子法》,2017 年我国开始组织开展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工作。3 年来,在全国 17 个省(市) 28 个种子企业对 12 种作物开展了种子质量认证试点示范,认证试点将质量意识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为,通过建立完善全过程质量管理实施方案,规范文件化管理制度,严把各环节质量重点,认证种子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

  1.2.2 种子质量认证推行基本成熟 为了加快我国种子质量认证的推行,起草了《农作物种子质量认证方案(试行)》,基本形成了 12 种作物的种子质量认证方案,农业农村部和国家认证监管部门正在共同推进。

  2 存在问题

  2.1 种子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不健全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已实施 20 多年,需要更新补充现行的技术方法。大多数蔬菜作物种子的质量标准,以及种薯、种苗标准和检测方法亟需制定和完善。种子活力、健康等尚无质量指标,亦无对应检测方法。品种真实性和转基因成分分子检测现用的 SSR 方法效率低,扩增片段不精确,新的 SNP 方法面临攻关研发的难题。

  2.2 种子企业质量风险防范不强 当前,种子企业依然存在健全种子质量管理体系的意识不强、措施不力、机制不顺等弊端,种子质量监控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程序化程度不高,种子质量风险防范能力较低。

  3 建议与对策

  种子质量检验工作应当坚持以技术标准为规范,以检验检测为手段,以队伍机构为支撑,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顺应现代种业高质量发展的形势需要。同时,也深深体会到,新时期的种子质量认证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提高认识,增强信心,努力推进。

  3.1 依法加大种子质量检验制度体系落实 一是认真落实种子标签管理制度。规范企业对标签的标注、制作和使用行为,确保标签真实可靠,二维码可追溯可追责,为种子质量检打联动提供依据。二是完善质量标准体系。适当聚焦,紧扣需求,逐步完善蔬菜作物种子质量标准,适时出台种薯、种苗标准和检测方法,探索制定种子活力、健康等方法标准,尽早构建主要农作物的 DNA 指纹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研究开发各类作物快速高通量的 SNP 分子检测技术方法,加大投入种子质量抽检数据库开发和应用,发挥种子质量和检验方法标准的引领作用 [3]。三是逐步健全种子质量抽检制度。完善修订《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抽查管理办法》,努力抓好种子田间生产、收购入库、市场流通 3 个关键环节的质量监督检查工作,从专项检查、定点检查向经常化、制度化的质量抽检转变,督促种子企业提高种子质量和管理水平。

  3.2 引导种子企业建立有效质量控制体系 种子企业是种子质量控制的责任主体 [4],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质量控制体系建设直接影响企业产品的质量。强化服务,倡导种子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指导企业完善质量监控体系,健全种子生产、加工包装、检验、仓贮、销售等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管理制度、工作程序和质量记录等,针对各环节形成的原始记载或凭证建立种子生产经营档案,实行全过程质量监控。对检验工作全过程监督,使有可能出现不合格的潜在因素都得到有效控制,不断提高企业种子质量风险意识。

  3.3 加大健全种子质量检验网络体系投入 检验机构和队伍的网络体系是种子质量检验的根本,提升技术能力为主的检验网络体系建设是一个永恒主题。只有大力推进检验机构和队伍同步建设,才能夯实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支撑和保障的牢固基础。一方面,通过项目建设、机构考核、能力验证等手段,提升省、市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分子检测能力,逐步健全县区域级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网络,强化种子质量检验机构网络布局和能力保持提升。另一方面,积极采取培训班、专题讲座、人员互动交流等形式,加强对检验机构、种子管理机构和种子企业的种子检验或质量管理人员培训和监督,加大对种子企业质量控制体系检查和指导,提高种子质量检验队伍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闫敏.种子认证和种子质量检验是质量控制两大关键环节.农民日报,2010-05-27(006)

  [2] 莫志超.种子认证:擦亮“中国种子”招牌.农民日报,2018-12-25 (008)

  《新形势下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来源:《中国种业》,作者:李建红 , 董琳娜 , 邓志文 , 欧阳昊婷。

文章标题:新形势下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控体系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4169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