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级农业期刊推荐及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作物生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10-17 09:17 热度:

  核心级农业期刊推荐《贵州农业科学》杂志是一份全面反映山区大农业特色、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资料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农业学术与技术刊物。创刊多年来,在广大读者与作者的关心、爱护和支持下,己成为国内外全面了解贵州农业科技进展的唯一窗口。

  摘要: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在双季稻区两熟栽培是一项种植技术创新,既可充分利用光温资源,又可发挥植物品种优势,通过合理安排播插期和品种,采取相应的技术,可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关键词:基本营养型杂交稻,播期,品种,配套技术

  龙岩市新罗区红坊镇位于龙岩市南郊,全镇耕地面积800hm2,大多分布于海拔310~350m的龙津河两岸,土地肥沃,生产条件较好,温光资源充裕,年平均温度17~20℃,10℃以上有效积温5900~6200℃,降雨量1500~1900mm,无霜期294d,是传统的双季稻栽培区,也是龙岩市重点农作物生产乡镇之一。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粮播面积逐年下降。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提高单产势在必行。红坊农技站于1995年开始在温光条件较好的平原区试验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1年2熟栽培,通过几年的实践和栽培技术改进,水稻单产有较大突破,与传统栽培模式(早稻用感温型品种,晚稻用基本营养型品种)比较,年平均产量从12t/hm2提高到15t/hm2以上,高的可达18t/hm2,增产幅度达20%以上,而且早稻米质也有较大改善。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二熟栽培模式可操作性强,在基本不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水稻可增收4500~6000元/hm2。这种栽培模式逐步被粮农认可,目前全镇推广面积在200hm2以上。为更好地指导生产,现将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1年2熟栽培主要配套技术总结如下。

  1全年播插期和品种安排

  本地终霜期正常年份在2月中旬,秋寒在10月上旬到来,晚稻齐穗期必须安排在9月底前,最迟不超过10月上旬,尽量选择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的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作早晚季连作。紧凑安排生产,追求全年高产,是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1年2熟栽培的核心。

  1.1早晚季播插期安排

  为确保晚稻在立秋前完成插秧,早稻在7月底前必须完成收割。本地2月上旬气温开始回暖,安排2月上旬到7月下旬作为早稻生产期,选择适宜这一时段的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栽培,能充分利用光温资源,获得较大幅增产。近年一般是在2月上旬初至2月上旬末抓住有利时机进行早稻插种,也称为“立春”种;4月中旬播秧,秧龄60~70d。

  晚稻秧田生长期处于高温期,秧苗生长迅速,现有基本营养型杂稻组合在6月播种,秧龄一般应控制在35d以内;否则易发生早孕早穗。近年一般选用晚稻生育期130~140d的品种(与汕优63相似),播种期一般在6月25~30日;具体播种时间应视早稻生育进度定,早稻在可见花田时(抽稻50%)播种为宜,这是一个重要的播种期参考指标,如果播种期需安推迟至7月上旬,则应考虑选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以确保晚稻安全抽穗。

  1.2品种安排

  选择好早晚季品种进行合理搭配种植,是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1年2熟高产栽培成功的关键。经过多年实践筛选,早季选用全生育期160~170d,晚季选用全生育期130~140d的基本营养型杂稻组合进行连作,可充分利用本地光温资源获得高产。所选品种秧龄弹性要较好,抗逆性强,特别是要较抗寒。目前红坊镇生产上应用的品种有特优158、特优55898、特优多系1号、特优898、宜香优2292、红莲优6号等大稻型品种,这些品种早晚季都可以选用,但它们之间全生育期存在一定差别,必须按长短互补原则进行搭配,早季用生育期较长的品种,晚季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感光型、偏感光型和生育期过长的品种不能用于这一栽培模式,如汕优70、特优64、明优300等不能选用。

  2主要配套技术

  2.1早季

  2.1.1育秧。①早播防寒。用基本营养型的杂交组合型作早季栽培,生育期可达160~170d,要在立春左右播种,较早稻用感型组合提前2个节气。这是因为早春气温低,2~3月还有寒潮影响本地,抗寒育秧是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早稻栽培成功的关键技术措施。近年采用薄膜覆盖早播水育方式进行早季育秧,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选择背风向阳的前作菜地或冬翻晒白的水稻田作秧地,用腐熟有机肥进行苗床培育,播种后再盖热性火烧土,然后覆盖薄膜保温,寒潮来临可灌沟水,加盖稻草。三叶期后可灌水上畦,进行正常管理。②稀播。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作早季栽培,秧田期长,一般在60~70d左右,前期生长慢,后期生长量大,必须留有足够空间,播种量控制在10~15g/m2,大田用种量12~15g/hm2。移植前达到3~5叶、根系发达、主干矮壮为育秧标准。

  2.1.2移植。气温通过12℃时即可进行大田插秧,一般在4月上旬。单本稀植,插15万丛/hm2左右,采用宽窄行方式,落田苗52.5~75.0万株/hm2。早稻营养生长期较长,可达40~50d,有足够时间分蘖生长,稀植可防止过早封行,有利通风透光,充分发挥个体增产潜能;稀植可优化稻株个体生长环境,达到强根促蘖、健体抗逆、提高产量的目的。

  2.1.3肥水管理。①采取早促、控中、稳尾的施肥方案。目标产量9000kg/hm2以上的田块要求施入有机肥15t/hm2、纯氮150~180kg/hm2,有机肥要求插前全层施入,化肥主要施在生长前期,生长后期补施化肥要严格控制氮肥用量,以防贪青迟熟,影响后季操作。②水管。水稻不是水生植物,在淹水条件下,水稻根系分布浅,根系活力下降。土壤通气和有机质含量高有利于根系发育,并能使土壤拥有更多的微生物,有助于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因此,在营养生长除插秧前期和施肥、喷药时保持一定水层外,其余保持湿润即可,一般达到计划苗数后就可进行搁田,控制无效分蘖;进入生殖生长期,浅灌勤灌,干湿交替。收获前7~10d断水。

  2.1.4病虫防治。早稻种植基本营养型杂交组合和种植感温型组合比较,生长量大且早,病虫害应早查早治。重点防治2虫3病,即防治二化螟、稻飞虱、叶枯病、稻瘟病、细条病。

  2.2晚稻

  2.2.1播种与秧田管理。晚稻秧田生长期处于高温期,生育进度快。当前应用的晚稻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一般秧龄应控制在30d以内,超龄秧易造成晚稻早孕早穗。由于早稻推迟收获,相应地晚季播种期也将适当推迟;但如果晚稻种植生育期相当于汕优63的品种,最迟播种期不应超过6月28日,否则很难保证在秋寒到来前安全齐穗。在实际生产中,由于早稻过于迟熟(超过7月25日)或中间过渡时间太长而无法如期插秧,为防止秧田拔节可采取以下应对措施:①稀播。有效秧地播种量不超过20g/m2,一叶一心期喷施200~300mg/kg多效唑。②二段育秧。留足秧地,1hm2大田留1500m2秧地,播种时用一半秧地,留一半作为假植地,在三叶期后进行间苗假植。

  2.2.2大田管理。①移植。晚稻生育期间温度高,幼穗分化时间早,大田有效分蘖时间短,应适当密植,插19.5~22.5万丛/hm2,每丛2粒谷,应有落田苗105~120万株/hm2。②施肥。采用攻头控尾的施肥方法。施足基肥,晚季有机肥施入较少,提倡稻秆全部回田,施入碳酸氢铵600~900kg/hm2、过磷酸钙300~375kg/hm2。插后7~10d内追肥,争取“一轰而起”。晚稻前期高温,有机质分解快,后期应补施一定量的化肥,以防早衰。③防“秋寒”。由于“双连晚优”栽插期推迟,遭遇“寒露风”的危险性加大,特别是部分施氮较多、发育推迟的田地,应高度重视防寒工作。在抓好早促早管的前提下,要有应急对策措施。对在“寒露风”到来前尚未抽穗的田块采取灌深水保“胎”,并喷施磷酸二氯钾加适量的“九二○”促进抽穗;对已抽稻扬花的田块可喷增温剂,提高抗寒能力,减少寒害。

  3区域选择

  基本营养型杂交稻组合1年2熟栽培必须选择在海拔400m以下、光温资源优越、耕作条件好、劳力充足的平原稻区。400m以上的山区、半山区早春回温慢,秋寒相对较早来临,且一般耕作条件较差,不宜采用这种模式种植水稻。

文章标题:核心级农业期刊推荐及论文范文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zuowushengchan/1920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