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沽湖风景区规划中生态保护对策

所属栏目:畜牧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0-09-09 08:35 热度:

  摘要:本文以泸沽湖风景区规划中的生态保护方法为研究对象,首先深入分析了民俗型风景区生态保护的概念、特点、影响民俗型风景区生态保护的关键因素、生态保护目前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泸沽湖风景区,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模式
一、    现状
泸沽湖,中国西南高海拔地区的一颗璀璨明珠,由于其迷人的高原湖泊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摩梭母系氏族文化而闻名于天下。清代文人刘秉肃游览泸沽湖后曾写下《泸湖三岛》。美国学者洛克于20世纪30年代在他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中也赞美泸沽湖是一个适合仙人居住的地方”。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泸沽湖这片净土也1993年四川省将泸沽湖四川片区设立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4年云南省批复建设泸沽湖省级旅游区。(2001年从云南进入泸沽湖的游人是24.1万,其中外国人近500人;从四川一侧进入泸沽湖的游人是1.9万人。2001年“五一”
(1)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泸沽湖地区是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区域,正由于她的封闭性才保存了良好的自然景观资源和独特的母系氏族文化,这也是她能响誉海内外的最主要因素。但是随着外界的不断干扰,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正受到破坏。
(2)民族文化保护未受到足够的重视。民族文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受到冲击,有些文化因子有消失的趋势。民族文化虽然很“独特”,但是也很“脆弱”,特别是当外来文化干扰了其正常的调适规律,就会使得文化出现突变,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留。
(3)由于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泸沽湖地区森林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大部分只是疏林和灌木林,成熟林蓄积量很少,由此而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土壤侵蚀现象十分严重。同时,泸沽湖地区草海湿地、牧场等生态系统也正遭受着不同程度的破坏。
二、保护目标
1寻求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与文化发展途径
泸沽湖风景区的自然生态系统从总体上来看保持良好,但是也有局部生态系统比如山地生态系统、草海生态系统等生态破坏比较严重。同时泸沽湖部分湖面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文化方面,随着外来干扰因素的不断增多,文化丢失及破坏现象开始显现,对文化的保护开发已迫在眉睫。
泸沽湖风景区自然生态系统与民族文化是共荣共生的,缺少任何一方都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对两者进行整体性的生态保护,在深入分析其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寻求符合两者共同发展的合理途径,促进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2探索与景区生态相协调的旅游控制策略
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打破了这里一直以来的相对平衡的局面,风景区受外界干扰不断增多。既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也直接威胁到这里的民族文化的生存。开展旅游业能为当地带来客观的经济效益,也能够展示这里独特的文化魅力。关键是需处理好旅游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探索两则协调发展的途径,真正实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景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与民族文化资源。
3建立适合景区良性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管理体系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一个良好的管理体系是实现景区合理发展的保障。一个高效、务实的管理团队不仅能够有效地管理风景区的各项事务,而且还是景区形象的重要代表,是景区展示自我的主要窗口。因此建立健全泸沽湖风景区生态保护管理体系对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
三、保护原则
1生态原则
生态包含了一种可持续的思想,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健康的、美的、和谐的等事物均可冠以“生态”修饰。生态体现了事物发展的积极向上的一面,体现在事物的外在表现以及内部变化上。它既包括自然环境的生态,也包括社会人文的生态。泸沽湖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工作应遵循生态原则,根植于生态思想,保证泸沽湖风景区走上健康、持续的发展道路。
2完整性原则
自然环境与民族文化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一个民族的生境是人们改造自然以及自身发展的结果。泸沽湖风景区独特的民族生境是在千百年来不断地与自然相互作用及自我完善中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自然和社会始终是在一个整体中发展,主要体现在:第一、独特的泸沽湖流域自然环境孕育了这里的各族人民,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物质资料,提供了优良的生存环境,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境内外旅游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第二、世世代代生活在当地的人们在与自然的不断对话中找到了适合自我生存的法则与规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社会文化。
泸沽湖风景区的生态保护应该是整体上的保护,既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又保护独特的人文环境,达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
3原真性原则
原真性表示的是事物原初的、真实的信息,以及与事物有关联的周边环境的信息,包括位置、传统、形式、功能、精神等各个方面。原真性包含“原状”的真实,更代表的是历史过程的真实性。原真性原则要求我们保护的不仅是事物本身以及历史过程的原初性、真实性,而且还要求我们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与之相关的周边的环境也一起考虑进来。保护生态环境与生产生活的原初的、真实的状态,同时遵守它们发展的历史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合理的引导。比如对于摩梭村落的保护不应当只是保护村落的本身,村落的发展必然和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有关。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些村落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发展旅游业这一既定历史规律下,如何合理地引导村落的良性发展是体现原真性的关键所在。原真性不代表不可以改变,而是强调在顺应事物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合理地作出改变。
4循序渐进原则
生态系统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当中的,生态保护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废。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每种要素都和其它要素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一种要素的突然变化往往会对其它要素产生不利的影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比如,对于泸沽湖风景区内生态破坏较严重的山地系统的生态恢复就应该遵循这一原则,由于破坏程度的不同,可以从较严重的区域先行进行生态恢复,取得一定经验以后再在其他区域进行推广,而且生态破坏了的区域由于也已经形成了破坏后的生态系统,因此如果过于急于求成地对其进行恢复,而大规模地改变已经形成的动植物生态系统反而会对其造成更深的毁坏。
5互动原则
泸沽湖风景区的自然和人文系统是相联系的,互动原则包括当地居民与自然的互动、当地居民与文化的互动、游客与当地居民的互动、游客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游客与文化的互动、管理机构与游客及当地居民的互动等等各种互动方式。
互动可以增强自然与文化、游客与当地居民等的交流,有利于社区更好地参与旅游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管理者对景区更好地管理。
6动态平衡原则
由于旅游业的开展,泸沽湖风景区整个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大大加快,这个综合体的自然及社会要素不断的在发生着变化。随着这些变化的影响,制定的生态保护策略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景区的发展而会有所不适宜。因此必须在动态的发展变化中不断调整,尽量保持系统的平衡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生态保护策略的时候增强弹性,留有回旋的余地。
7尊重当地民族价值取向原则
泸沽湖风景区内除了居住有汉族以外,还有摩梭人和彝、纳西、藏、普米、白、壮、傈僳、回等众多少数民族。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他们的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自我调适能力,在外界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他们自身的文化也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作出调整。在对风景区进行生态保护时必须尊重当地少数民族自己对文化进行选择的权利,尽量避免外界力量对其进行强行干扰。如摩梭人沿袭了千百年的母系家庭结构,在当地特殊的自然环境及社会条件下具有独到的优势。随着旅游的开发,作为外界主流文化特征的父系制价值观正不断地冲击着母系制价值观,“男权思想”、“财产观”等正不断地考验着摩梭人的价值取向。然而事实是,不论是平时的生产、生活,还是发展旅游项目,摩梭大家庭优越的人力资源优势以及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他们不断地体会到,正是由于独特的母系氏族文化才是真正吸引游客的“核武器”。因此我们所要做就是顺应这种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尊重他们的民族价值取向。
泸沽湖风景区生态保护应该是以自然环境保护为前提,以民族文化保护为重心,以旅游环境容量控制和教育为保障的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模式的主要内容是:①生态保护调查与分析;②功能分区规划;③文化覆盖分区规划;④自然文化生态功能分区;⑤生态恢复设计;⑥环境容量控制;⑦讲解教育规划。其中,自然文化生态功能分区是利用生态分区控制模式的具体成果,是将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两种元素放在同一层面、同一分区上考虑,增强统一性,有利于自然自然和民族文化的整体性保护研究。在自然文化生态功能分区基础之上,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环境容量控制、讲解教育规划等生态保护方法和措施。生态恢复设计是要尽量恢复景区已经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到一个理想的程度。环境容量控制是景区生态保护的重要方法,本文所提出的环境容量控制方法具有较强的弹性,比较符合景区的实际情况。讲解教育规划是提高游客旅游体验与生态环境意识,提高当地居民参与生态管理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对目前风景区解说规划的一个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束晨阳.对风景名胜区规划中有关分区问题的讨论[J].中国园林,2007,23(4):
13-17
[2]朱观海.风景名胜区认识及开发误区辨析[J].中国园林,2003,(2):61-64
[3]KakaduNationalParkPlanofManagement[M].http://www.deh.gov.au/parks/
Publications/kakadu-html/index.html,2008.2.6
[4]杨桂华.生态旅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

文章标题:泸沽湖风景区规划中生态保护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xumu/409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