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1-03-07 09:22 热度:

  摘要:城乡一体化战略,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文章介绍了城乡一体化概念,解读其与新农村建设的内在关系,评价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论述城乡一体化既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最终目标。
  关键字:城乡一体化;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城乡一体化的思想早在上个世纪就已经产生了。我国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在80年代末期,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城乡之间隔离发展,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出现,城乡一体化思想逐渐受到重视。近许多学者对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研究,但由于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多方面,人们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有所不同。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城乡一体化战略,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题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提出要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也充分说明国家对城乡一体化的重视。
  城乡一体化战略,是具有重大创新价值的发展战略,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环节,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促进城乡居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变化的过程,是城乡人口、科技、资本、资源等要素相互融合,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逐步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上协调发展的过程。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是一项重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是思想观念的更新,也是政策措施的变化;不仅是发展思路和增长方式的转变,也是产业布局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不仅是体制和机制的创新,也是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一、确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基本方略
  由于历史原因中国国内城乡发展差距过大使农业成为弱势产业、农民成为贫困群体、农村成为落后地区,据有关统计数据,目前国内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于城市落后将近10年的时间,长此以往必将破坏城乡协调发展机制,影响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最终影响全面小康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就农村论农村,就农民论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已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应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全局中统筹部署;把农村社会事业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就是要打破以二元结构为基本特征的城乡分治格局,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建立起城市和农村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
  围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明确地把实现“一体化”作为处理未来城乡关系的根本要求和追求目标,以农村和农民为主要变革的领域与主体,在解放农村生产力、释放农村发展活力中寻找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的动力源泉,避免传统城市化模式中农民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和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的现象;要把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与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农村和城镇共同发展格局;就是要构建农村变革和城市化进程相互依存的关系,使一部分农民在依托农村而较少后顾之忧的前提下,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迈进,使传统的城乡矛盾在国家控制下逐步得到化解,避免大批失地、无业、无资农民盲目涌向城市;同时既要强化城市对周边区域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又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避免城市空间和功能上的不合理以及城乡建设中的不科学现象。
  二、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加快人口城镇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必须瞄准城镇化目标,城镇化应不只是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生活消费水平的城镇化。要通过学习宣传,明确目标定位,自觉地把城乡一体化贯彻落实到各种“建设”活动之中。改变短期行为、重复建设、低水平维持型发展的工作思路,真正把城乡一体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性战略。
  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要深化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应的各项改革。着力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体制改革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根本动力。要深化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体制改革,引导城市优质社会服务资源向农村配置,大幅度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构建适合农村特点的教育体制、就业体制、医疗体制。要深化金融、财政体制改革。大力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金融体系,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引导更多的资金能够进入农村,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引导更多的生产要素诸如人才、技术流向农村,通过市场盘活农村资源。二是建立科学的政府绩效考评体制和机制。引导各级政府在继续搞好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变政府绩效考核体系,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必然会引导各级政府把更大的物力、财力和注意力转向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产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关键是产业发展,只有各项产业得到发展,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才有物质基础和雄厚财力,才能促进农村全面繁荣。
  倡导工业、农业的互助合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已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产业,经济增长的动力主要来自非农产业。根据国际经验,我国现在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的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重点,不是直接对农民进行收入补贴或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补贴,而是指从用农业积累支持工业转向加强对农业的扶持和保护,加大公共财政的支农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让公共财政更多地覆盖农村。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
  突出“抓大”思路,推动要素优化组合和生态化集中。新农村建设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农村扶贫,不能搞平均主义,更不能简单采取“谁穷扶谁”的战略,而应把建设的重点放在具有较大发展潜力、对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可以起到骨干支撑作用的大村大镇的发展上。应重视县域经济发展,实施抓大带小、扶大促小、强大化小的工作思路。支持特色产业向工业园区和优势发展区域集聚,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向中心村镇集合,人口居住向重点社区集中。要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与已在城镇稳定就业者彻底“离土离乡”相结合,推动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和生态化集中。做大做强一类村庄,带动发展二类村庄,消化转移三类村庄,最终构建起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有机联系的城、镇、村结构基础。
  三.城乡一体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
  回顾过去,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我们确实看到了农村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可喜景象,农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相当大的提高。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农村与城市间还有着巨大的差异,城乡一体化的目标离我们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但我们并不应因此而放弃“城乡一体化”的构想,而应把它作为建设新农村的长期目标和最终目标,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实现。正如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样需要分几步走。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只有遵循规律逐步推进,才能最大限度地减低改革成本和改革风险,才不至于把弱势群体再一次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也只有尊重现实和客观规律,才能使城乡一体化的最终目标因顺利和无反复而得以更快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天津日报
  《对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作者不详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探讨》作者不详
  《论城乡一体化战略与新农村建设》作者庄洪艳
  

文章标题:以城乡一体化推进新农村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7510.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