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之浅见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1-01-08 10:03 热度:

   目前,脱贫攻坚到了收官拔寨阶段,即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本文从农村业主、农业产业、农村生态环境、农村文化、组织机制等方面就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可以借鉴的几种经验和模式做以粗浅的分析。

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之浅见

  一、农村业主:形成一支“五型”乡村人才利益联结共同体

  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因素,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才能推动乡村振兴纵深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农村业主含义及范围

  农村业主广义为农业从业者,指的是以农村劳动力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为主体,农业创业者、复退军人、返乡农民工、回村创业大学生等有志于在乡村发展的联合群体。

  (二)乡村“五型”人才含义

  指的是活跃在乡村,为地方做出巨大贡献的素养型、技术型、管理型、网络型、诚信型互促互补的农村实用人才。

  (三)塑造“五型”人才的途径

  在农村业主当中,农村实用人才个体之一可至少涵盖“五型”中至少两项以上,也可称为农村复合型人才。可通过以下途径提升他们的能力:一是深造储备。对有志于在农村发展的大中专以上毕业生、复退军人、新型农业经营者等群体,地方政府或农业企业可通过自主、选派、定向等方式,择优遴选到农业院校或对应大中型企业进行为期1年以上的学习锻炼,使其成为乡村发展的储备军和引领者。二是短期培训。进一步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大农村创新创业青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素质农民、智慧农民等技能培训项目的实施,加上各部门通过不间断的各类短期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短、平、快的方式着力打造综合性的“五型”农村人才。三是实践锻炼。实践出真知灼见,实践出发明创造。要提供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平台,通过学习培训和实习实践,让农村业主真正成为农业产业的行家、生产经营的能手。

  二、农业产业:围绕区域特点着力打

  造“六大”产业链共同体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于华北、中东、西南等地区严重滞后,为此,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的立地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和生产实际,提出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并精准实施,着力通过产业引领、人才集聚、资源共享等手段延伸产业链。

  (一)农业产业分类

  按照现行的农业发展方式,农业产业分为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五小”产业、服务产业、旅游产业和休闲产业“六类”,其中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是一个地区农业发展的风向标。

  (二)农业产业化

  西部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化还处在初级阶段,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够把分散的农户纳入农业生产体系,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因此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

  (三)推动农业产业化长足发展的建议

  理清“六大”产业关系抓主抓重,走活“一盘棋”,是农业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在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和精准扶贫中,形成了贵州六盘水的“三变”改革、甘肃陇南的“宕昌经验”、四川洪雅“三位一体”种养循环模式、宁夏“1+4”特色产业模式等可借鉴、可复制、可改造的先进典型。在乡村振兴视野下发展农业产业,必然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见真金:一是培育带动。政府部门要建章立制,着力培育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头人,发挥他们的主力军作用和头雁效应。二是品牌创建。农业品牌是衡量一个地方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政府要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提高产品质量档次、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三是体系融合。农业产业化体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要精准发力,深度融合,充分调动企业、人力、市场、基层等各方力量,形成齐心协力、心劲统一、链条紧密的“动车组效应”。

  三、农村生态环境:“五化”创造美丽和谐的农村生态共同体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最重要方面,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实现,不应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

  (一)农村生态环境包含的几个方面

  发展生产,创建新农村,首先要保护农村的生态环境。农村生态环境包含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居住集中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等方面。

  (二)优化农村生态环境对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尤其是在乡村层面,是优化生态环境的主战场:一是做好农村生态环境规划。政府要着眼于长远,制定相关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宁可发展得慢一点,牺牲眼前的利益,也不要留下不可挽回的后果。二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力推行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路、旅游路、便民路,推进以清理垃圾、清理塘沟、清理畜禽养殖粪污等农业生产废弃物、改变影响农村人居环境的不良习惯为重点的村庄清洁行动。三是大力整治面源污染。整治以废旧农膜为主的白色污染,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倡导以农药化肥零增长为主的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四是打造绿色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在鼓励、支持、保障生产特色农产品的前提下,完善农产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保证农产品食用安全。

  四、农村文化:“四大建设”营造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共同体

  农村文化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的全面实施和如期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也是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必要条件。

  (一)农村文化的含义

  一般是指在农村地区进行的各项生产生活活动中,关于知识、信仰、艺术以及各种人们能共同接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农村文化繁荣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贴近实际生活、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紧扣农业生产。

  (二)繁荣农村文化措施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的方方面面:一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摒弃诸如烧香、算命、看风水等封建思想糟粕,坚决抵制邪教组织在乡村的死灰复燃和渗透扩散。各级政府、社会培训机构和乡村基层组织要大力开展农民群众思想道德教育,开展好家风、好家训、好人好事评选活动,弘扬善行义举,以孝、善、礼、义、信,激发乡村内涵,建设魅力乡村。二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推进移风易俗。要注重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农耕文化和村落民居,诸如民间戏曲、集日年会、民间手艺等。同时要重视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留存乡村文化根基。三要强化法治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人居环境。通过网络普法、以身说法、竞赛展板等形式,进一步增强农民群众法治意识,以社会主义法治规范带动乡规民约落实。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加大文化室、图书室、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文化广场、体育中心的合理布局和建设力度,为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构建良好的平台。

  五、组织机制:政府和社会推动形成“五大”保障共同体

  (一)组织形式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这里所说的组织形式是指以市场和政府为主导,形成财政、金融、税收、保险等多元化、协同化、一体化的组织共同联结机制。

  (二)组织保障方面应采取的“五大”举措

  基层组织是落实乡村振兴的主体,要形成政府指导、财力补贴、税收惠减、金融创新、保险兜底的乡村振兴大格局。1.政府的航向推动作用。在避免作为不够或介入太多而导致错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服务、监督、推动作用,制定好政策、规划好产业、监管好市场、落实好服务、监督好人员、推动好事业,才能合理运转各方资源,实现稳定向好的发展格局。2.财力的资源配置作用。财政的杠杆、调节、投向和保障至关重要,要充分保证在现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路、土、电、水、气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教育、文化、扶贫、社保、奖补等领域,防止财政支农资金碎片化的“撒胡椒面”项目,切实做到“好钢用在刀刃上”。3.税收的经济调节作用。完善税收惠农支农政策,着力减少、限制和矫正税收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负效应行为,在扩大地方税种税收规模的同时,适当减免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深加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非营利性机构、农业生产资料加销运实体、农村困难群体个人所得等领域税额,充分发挥税收的引导和扶持作用。4.金融的市场融通作用。融资难是制约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发展的瓶颈因素,要充分运用政府指导和企业杠杆作用,在利用房产、宅基地、股权、林权、农机具等抵押贷和个体信用贷的基础上,进一步融合金融机构与农业企业利益联结、农户个体与农业企业入股配股分红、初始农产品收储与深加工销售时段赊销等融资渠道,借力发力拓展资金链。5.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在预防自然灾害和做好风险评估的同时,要重视农业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充分考虑投保范围、投保能力、灾害等级、灾后赔付等因素,把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雇员等符合农业投保政策和理赔范围的均纳入投保“盘子”,做到应保尽保,尽最大所能减少损失,增加农业生产和经营收入。

  《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之浅见》来源:《甘肃农业》,作者:董红燕

文章标题:西部贫困地区实施乡村振兴之浅见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4471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