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11-03 09:17 热度:

   宿州市埇桥区是传统农业大区,农业产业是埇桥区支柱产业。产业兴则百业兴,百业兴则农村稳,农村稳则社会安。乡村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乡村留得住人、农民生活富裕、建设美好乡村的重要保证[1]。埇桥区作为安徽省唯一的“两区一园”(2010和2011年先后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2019年埇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认定),拥有3顶农业国字号招牌。近年来,埇桥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紧抓现代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但也存在产业链条较短、质量效益不高、带动能力不强、要素保障和活力不足等问题[2]。针对现代农业发展存在问题,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转变,必须加快构建完善的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产业体系,推动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把发展现代农业贯穿到埇桥区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化全过程对埇桥区的发展有着重大意义[3]。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1埇桥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埇桥区是传统的农业大区,全区耕地15.511万hm2,粮食播种面积超过29.333万hm2,其中小麦面积稳定在14.667万hm2以上;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62%,是全国千亿斤粮食规划核心区、小麦优势区、全国小麦绿色高产高效创建示范县(区)、全国超级产粮大县(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区)、蔬菜产业化十强县(区),是全国高蛋白大豆生产基地,农业现代化建设强化“种养加同步发展、协调互补、复合共生”模式,被农业农村部推荐为全国七大现代农业示范类型之一。依托丰富的农业资源,形成了粮食、畜牧、林业、蔬菜四大主导产业,2019年农业总产值117.68亿元,四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均超百亿元,农业已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拥有符离麻鸡、皖北黄牛等一批优质种质资源,夹沟香稻米在清嘉靖年间被列为贡米;符离集烧鸡、栏杆牛肉全国闻名,大店卤兔、大营葡萄、药闫粉丝、八张莴笋、解集无籽西瓜、褚兰水果萝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明显。

  2埇桥区现代农业发展路径探索

  2.1农业基础夯实,粮食持续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近年来,埇桥区统筹整合中央、省、市区资金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年底高标准农田面积达13.741万hm2,占比88%。全年耕地灌溉面积13.262万hm2,节水灌溉面积3.427万hm2。2019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7.660万hm2,总产132.9万t,粮食生产实现16连丰。

  2.2产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不断提高

  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特色产业,培育一批专用品牌农产品生产基地[4]。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以整村推进的模式,在35个粮食主产村打造了2万hm2优质订单专用小麦生产基地,辐射建设了116万亩优质粮食基地。培育了符离集烧鸡、埇桥大豆、栏杆牛肉、草源牧业牛肉、天葡山庄葡萄和金源农业葡萄等一批高端农产品品牌。

  2.3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推动三产深度融合

  坚持政策推动、项目带动、资金拉动,促进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5]。结合“四送一服”双千工程,为企业解决问题、降低成本、优化营商环境。目前埇桥区拥有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37家(国家级1家、省级19家、市级149家、区级268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888家(其中市级示范社96家),家庭农场1685家,联合体总数达到98家(省级示范联合体18家、市级示范联合体10家、区级70家),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成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龙头企业“国家队”零的突破,并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全国第367位,全省第16位)。培育了2个省级优秀旅游乡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和4个三星级以上农家乐;利用全程社会化服务项目、特色产业扶贫项目等引导社会主体投入农业服务业,目前埇桥区3.33hm2以上连片的土地流转面积达6.947万hm2,适度规模化经营率达41.9%,有200多家合作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年托管45.333万hm2·次(折合面积5.667万hm2,其中全程社会化服务1.667万hm2)。2019年全区222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加工产值增幅6.5%,埇桥区连续多年位列安徽省“五个一批”农产品加工20强县第二位。农业三产结构持续优化,农业已成为埇桥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2.4绿色农业扎实推进,农业综合竞争力持续提升

  埇桥区以“提升持续生产能力、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供给侧改革”为目标,全力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创建,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模式,发展多功能大循环农业[6]。建设了完善的秸秆收储体系和粪污收储体系,先后获批成为省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省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废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省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试点。打造了信达养殖“猪+沼+果菜”草源牧业“畜-肥-粮食”等18个示范主体。积极实施“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的战略,以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为重点,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使用。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健全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现有绿色产品认证企业19家,认证产品23个,产量3.38万t,埇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与省级平台实现对接,入驻省级追溯平台企业95家,国家追溯平台22家,企业有效使用二维码45家,二维码批次1965批次。培育了“符离集烧鸡”“红树湾地板”2个中国驰名商标和“符离集烧鸡”“王枣子”“王枣子茶”“夹沟香稻米”4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商标,“符离集烧鸡”“埇桥区人造板”“顺河木业”位列全国区域百强品牌,总价值达93.09亿元。八张莴笋占据北京新发地、合肥周谷堆、郑州万邦40%~60%的市场份额,安特食品、百年传奇等一批农业企业与五粮液、三只松鼠等多家全国知名企业建立稳定合作关系,乙醇、谷朊粉、红树湾地板、斯华奇橱柜等一批农产品走出国门,已站稳欧美及东南亚市场。2019年,宿州市皖神面制品有限公司等9家农业龙头企业出口额达到1.1亿美元,占全区出口总额的90%以上。2019年埇桥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烧鸡产业发展大会,“符离集烧鸡”品牌影响进一步扩大,被授予“中华烧鸡之乡”称号。

  2.5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为优化埇桥区乡村产业发展路径,2019年10月埇桥区率先出台了加快乡村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先后印发了《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宿州市埇桥区人民政府关于提质增效加快乡村产业振兴的实施意见》(埇发〔2019〕16号)《中共宿州市埇桥区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埇桥区加快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奖励扶持办法(试行)的通知》(埇农工组〔2019〕5号),明确了“113551”全区乡村产业振兴工程,规划了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区、乡镇、村3级产业发展格局。区级层面统筹资源重点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绿色家居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夹沟省级科技产业园。重点打造西二铺—北杨寨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沿西外环两侧)、符离观光大道农旅融合产业带(沿S407两侧)、汴河—顺河板材加工产业带(沿G206—S302两侧)、顺河—灰古—桃沟设施蔬菜产业带(沿S302两侧)、城东—朱仙庄农产品加工产业带(沿S303两侧)、宿州大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埇南塌陷区康养农业产业带等7大优势产业集聚带。各乡镇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及资源,建设1个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各村大力发展“一村一品”,每个村培育1~2个主导产业。区财政每年整合3000万元资金,对经营主体在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品牌创建、经营主体培育、设施装备提升、项目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这些政策的出台,为埇桥区产业发展搭起了“四梁八柱”。2019年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农业部、财政部的认定;省级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园已入驻5家秸秆综合利用企业;绿色家居产业园TATA木门、辉乐豪铜、兴玺智能家居等多家企业投产达效,已初具规模。在2017年度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考核中灰古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考核位列优秀等次,2018年5月又被安徽省农委、省财政厅批准为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园。2019年循环经济园被农业部认定为国家农村创新创业园。

  2.6坚持改革创新,激发内在动力

  [7]埇桥区依托深厚的农业农村改革土壤,以“敢为天下先”的气魄,坚持农业体制机制探索和创新。首创了“劝耕贷”“联合体”等农村农业改革品牌,进一步激发了我区农业发展内生动力。①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全区329个村(居)已全面完成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界定、股权设置、股权证书发放、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立、登记赋码、帐户建立等工作,全面完成全区329个村(社区)的“三变”改革试点。②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埇桥区首创了“劝耕贷”———政银担企金融信贷担保模式,并继续扩大“劝耕贷”覆盖面。目前已累计发放“劝耕贷”支农贷款5.37亿元。③完善联合体利益联结。埇桥区先行先试,创建了以“农业企业为龙头、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新型农业经营联盟———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出一条农业经营组织创新的“埇桥样本”。为了充分发挥联合体在利益联结方面的作用,埇桥区在联结路径上进行拓展和外延,探索了“全产业链联合体”“种养结合联合体”“联合体+联合体”等模式,取得明显成效[8]。农业农村部、中农办及各地政府单位纷纷来埇考察学习联合体经验做法,人民网、安徽日报、头条等媒体刊登埇桥联合体的做法;2018年10月在河北省邯郸市举办的全国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交流会上,埇桥区代表做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

  3埇桥区生态农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分析

  3.1现代农业

  3.1.1区位交通优越埇桥地处黄淮海平原核心地带,承东启西,跨南接北,交通便利,“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实施、京沪高铁与京沪铁路两大交通动脉穿境,开放与合作将为乡村产业振兴带来极大优势。

  3.1.2经济环境良好。埇桥区经济实力雄厚,产业转型、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新业态势头强劲;受苏、鲁、豫以及省会合肥辐射带动明显。

  3.1.3农业资源优势。水土资源丰富,广袤的淮北平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平整、辽阔、肥沃的土地资源;西北部乡镇拥有皖北难得的山水生态资源、东南部乡镇采煤塌陷形成了丰富的塌陷水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了水的活力和灵气。

  3.2现代农业发展的劣势

  3.2.1产业链条衔接不紧。粮食生产管理粗放,质量不高,农产品销售以原材料和初加工为主,缺少精深加工企业,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休闲农业有相对优势资源但缺少整体打造,三产融合深度不够。

  3.2.2产业化发展不足。埇桥区缺少超大型企业,带动能力不强。目前全区年产值超10亿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家。全区土地流转实际效果不理想,大多数种植大户缺乏农业生产管理经验,经营效益很低,形成了农业投资的恶性循环,规模化、上下游集群衍生效益不明显。

  3.2.3发展人才不足。缺少高科技人才,全区省级龙头企业在岗人数为3425人,其中科技型人才274人,仅占8%,拥有正高级职称人员仅5人。大量年轻有知识、有技能的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农业生产者年龄老化、技能较差、科技素质较低。

  3.3现代农业发展的机遇

  3.3.1政策机遇。乡村振兴政策、绿色发展政策、三产融合政策,群策共施,强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9]。

  3.3.2市场机遇。皖北人口众多,本地市场较为广阔,地处中部,周边市场辐射较强,长三角一体化也为农产品提供了更好的市场去向。

  3.3.3投资机遇。在新常态下,经济形势下滑,工业、房地产等领域资金大量转入农业农村;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也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机遇[10]。

  3.4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3.4.1周边县区竞争增强。各地发展意识提升,对市场、人才、资源的竞争增强,埇桥区需要找准发展方向,发挥优势,应对竞争。

  3.4.2农业产品要求提高。消费市场对农产品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生产需要提升品质,以满足需求。

  3.4.3环境改善要求增大。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日显突出,长期掠夺式生产,农业污染,环境破坏,亟需绿色发展来改善生态环境。

  4对策与建议

  埇桥农业正处在由量向质的转变的蝶变期,未来现代农业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以“改革为驱动力、园区为平台、项目为抓手”,借助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契机,强化内功,招大引强。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4.1争取项目,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争取中央、省市资金,优先支持“两带一园”(符离观光大道农旅融合产业带、宿州大道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带)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提高可持续生产能力。

  4.2推进绿色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延

  长产业链条,利用联合体利益联结能力,围绕皖神、金海、徽香源等农产品加工主体,建设一批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扩大农产品可追溯覆盖面。

  4.3坚持改革创新,培育壮大经营主体建立健全农业信贷

  担保体系,加强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农地抵押贷款,继续扩大“劝耕贷”覆盖面,支持发展补充性商业保险,对新增的保费给予财政补贴,帮助化解经营风险。落实好各级农业产业扶持政策,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推动产业振兴。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二次创新,发挥联合体利益联结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完善产业链、价值链,积极利用省农业产业化基金,促进龙头企业转型升级做大做强,争取培育1~2家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11]。

  4.4加强招商引资和内部挖潜,推进园区建设用

  工业的思维抓好园区建设,整合项目资金,做好园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和项目入园创造良好条件。全力支持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倾力招引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补齐短板,促进产业园二产发展,招引一批农产品加工大项目。结合各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加强园区规划和引导,打造成乡镇农业的“开发区”。

  4.5加强仓储保险冷链物流项目建设,提供农产品附加值

  积极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在埇桥区优势农产品原产品布局建设一批仓储保鲜冷链物流项目,增强初加工能力和农产品商品转化率,完善农产品电商基础服务能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参考文献

  [1]肖义,于德运.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主攻方向[J].社会科学战线,2006(2):245-247.

  [2]王葵.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7(6):5-6.

  [3]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张晓山,宋洪远,李惠安.调整结构·创新体制·发展现代农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孙梅花.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3(3):44-45.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来源:《安徽农业科学》,作者:陈超

文章标题:现代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441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