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探究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8-28 10:04 热度:

   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数量日益庞大,“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深刻关注的热点议题。然而在我国高速城镇化进程中,现行的以家庭、社会为主的养老模式,存在着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缺失、城乡养老资源分配差距悬殊、忽视老年人情感需求等诸多问题,在该背景下,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现状及出路成为我们思考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当下城乡养老现状分析,对农村多元养老方式进行探索,提出有利于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几点建议,以期农村老人的养老现状得到改善。

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探究

  一、前言

  老龄化问题是社会一直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现阶段,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老龄化问题呈现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农村老龄化为15%,城市老龄化比重为11.7%[1];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8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这一数据较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显著变化;此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2030年时,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在农村和城市的占比将分别达到21.8%和14.8%[2]。由此得知,在我国的高速老龄化进程中,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也亟需得到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传统的家庭养老与养老院养老的基础之上渐衍生出多种养老模式,如较早进入老龄化国家的德国的“多代居”模式、日本的邻里互助网模式、美国时间银行模式,我国兴起的集中供养模式、居家养老模式、互联网+远程+智慧医养模式、互助养老模式等,都致力于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养老生活。然而,在诸多模式的探索和实践中,不难发现这些模式多是在经济发达地区以及城市社区进行,农村老人的养老需求得不到满足,养老服务的供给出现了很大程度的缺失。

  有关农村村民的养老保障问题,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曾尝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之后的不断发展过程中,2012年末全国所有县级行政区已全面开展新农保工作,当年参保人数达4.6亿人[3]。截至2018年底,全国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5.2亿,领取养老金的老年人数达1.6亿,月人均待遇125元[4]。在农村养老模式中,农村老年人多为依靠自己及儿女的供养居家养老,传统的机构养老因在农村思想上得不到解放,发展也极为缓慢。2008年发布《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首次表述了“居家养老服务是指政府和社会力量依托社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服务形式”[5];同时在2008年河北省肥乡县率先探索相互幸福院养老,基本方法是将闲置校舍、民房改造成幸福院,村承担全部或部分运营费用;老人自愿申请入住,抱团、互助养老,使养老在乡村,享乐家门。这种养老模式顺应了新时代农村社会结构变化及新情况,深受农村老人的欢迎,并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很快在全国得到推广。国家在2013-2015年,连续三年投资30亿元,很多地方又配套了一定补助,支持建设10万个农村幸福院。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2013、2019),到“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再到“农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都对农村互助养老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然而在实际的中国乡村生活中,10万个农村幸福院的数量远达不到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这就要求积极探索针对性、差别化的农村养老模式,通过多种模式的开展来解决养老院等硬件设施不足的痛点。本文旨在探讨农村社区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分析不同家庭资源禀赋和不同年龄的老年人群体存在的多元养老服务需要,在此基础上从政府、社会、家庭等多元主体出发,探索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村老年群体的多元养老服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利于实现农村养老服务供给的建议,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与养老需求的有机衔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养老诉求。

  二、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概况及需求情况

  (一)基于我们对山东省济南市多个村庄的调研了解,发现农村养老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住房及相关设施“适老化”程度低。农村通常形成历史悠久,村居结构和生活空间较为固定,缺乏一定比例的养老用房。村落公共场所稀缺且公共服务设施缺失,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外出活动不便且易发生意外,多数老人受限于身体原因,只能独自待在家中,精神需求很难得到满足。这一悲惨现状反映出解决农村养老问题必须尽快提上日程。

  (2)城市化发展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空巢老人多。随着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开展,为维持生计,大量青壮年纷纷进城务工,这造成了老人居家而无人养老的尴尬局面,致使一大批精神空虚、有病则“拖”的农村空巢老人出现。空巢老人在有物质的需求的同时,精神也需要巨大关怀。

  (3)城乡医疗养老资源配置不均,农村医疗资源供需落差大。农村社会保障等政策落实不到位。在城乡结构二元体制下,城乡壁垒的存在、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等因素阻碍了医疗养老资源的向下流动,农村医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相对落后;医养结合工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且易互相牵制、推诿,无法实现农村医疗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共享。与此同时,老年人慢性病频发的现象不容忽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死因监测数据表明,慢性病占中国老年人群死因的91.2%。加之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匮乏、人才稀缺,经济发展落后,生存生活负担大,导致老年人有病难医治、有病则“拖”的现象普遍,如何解决慢性病老年群体的养老问题则又成为农村养老问题的深水区。

  (4)养老观念落后。农村的养老思想仍停留在“养儿防老”的层面上,老年人入住养老院往往被视为子女不孝的表现。故而,一方面,老年人不愿入住敬老院;另一方面,子女即使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照顾老人,也会将其安置在家。此外,子女数量较多也影响老人选择去养老院养老,受上世纪4、50年代鼓励生育政策的影响,当下农村老年人多为多子女的情况,选择子女轮流照顾老人。

  (二)农村老年人养老需求情况

  经我们在济南市J村发现,J村所在的镇有57个行政村、55个自然村,全镇共有6.5万人,然而只有镇上一所养老院,且其设备不完善,卫生、饮食等条件较差。经访问老人我们发现,他们均没有去养老院的想法,普遍倾向于居家养老,对养老院的收费情况、服务状况均不了解。同时我们还了解到,村里确有多数案例,老人卧床不起,家中儿女轮流照顾,但是照顾只限于每天吃饭喝水,甚至连老人的饭量都难以顾及,由于家庭收入的有限,儿女很难对老人做到具体而微,甚至除了基本的一日三餐,水果都没有,更毋庸提陪伴了。此外,轮流照看模式往往还受子女之间攀比的影响产生矛盾纠葛。

  此次调研主要围绕老人意愿情况、经济情况和需求情况三部分来了解老年群体的养老需求情况:在第一部分,我们发现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老人的身体状况普遍较好,70岁及以下多数人大都独自或与老伴生活,能够较好地照顾自己,尽管身体有一定疾病,但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70岁以上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明显增大,他们已经呈现出需要他人进行照顾的需求,但是限于各种原因,依然在坚持自给,日常生活较为艰难,如出现了许多慢性病频发,但是由于经济原因每天煎熬度日的老人。在第二部分,我们发现村中老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农村基本养老保险,60-79岁每月领取120元,80-90岁每月领取220元,领取320元及以上年龄需在90岁以上,人数较少;老人由于生活在农村,早年以农业生产生活为主,孩子成人及满足自给之后,积蓄寥寥无几,他们不是退休人员,没有退休工资,又难以继续进行农业劳动,因而目前他们的经济来源就是基本养老保险及子女的补给,而老人的子女也多过了不惑之年,他们大多收入微薄,部分还须担负子女的学业供养及其婚姻重担,生活压力比较大,给予老人的生活费少之又少。因此在老年人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缺失中,除却地域问题,意愿及经济情况也不容忽视。在第三部分,我们了解到老人的需求情况比较简单,其在各种娱乐项目上需求较少,平时老人的娱乐项目也限于聊天、棋牌等,因此就其服务需求而言,主要集中在日常饮食、衣物清洁方面。而相应的娱乐器材需求小,仅需满足其日常交流、情感需求提供一定的场所及桌凳即可,至于医疗保健等其他服务上,也是有则更佳,毕竟老人本身难以负担。基于以上分析,农村老人的养老服务出于种种限制,无论是在家庭之中还是家庭之外,养老服务都远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因而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方案亟需我们去探索。

  三、对策研析:

  受限于农村人口知识水平与思想水平,现阶段进行像城市社区那样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困难的,此外,从家庭构成来看,农村老年群体具有明显差异性,农村老年群体情况多样:有法定赡养义务人且有赡养能力的老年人群体、有法定赡养义务人而无赡养能力的老年群体、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老人等等,受限于群体的差异性,老年养老方面需求自然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无疑对当下农村概而论之的养老模式提出了挑战,因此全方面分析,共同发力,才能更稳快有序地解决农村老人的养老问题。

  (一)研究并探索现有养老模式与老年群体需求差异的可对接性。

  目前现有的养老模式有:由敬老院对五保老人进行集中供养的养老模式;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的居家养老模式,其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与医疗服务;通过互联网+远程+智慧医养模式,针对老年人开展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提供远程的慢病指导、医疗咨询及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区域内医养结合、分级管理、资源共享、服务协同的智慧医养养老模式。

  在上述现有的养老模式下,探索经验并结合实际,以老年人多元化的服务需求为导向,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的生活现状及可利用的劳动力,实现养老服务人员以村中可以用劳动力为主、专业指导管理人员为辅的低成本、高效益的养老服务,力争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对当下农村养老服务缺失等系列问题更好地解决。

  (二)积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服务的倾斜性政策。

  我国有8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模式养老[6],不言而喻,农村选择居家养老的比率更是只高不低,因此政府层面需要加大资金扶持,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进行政策扶持等方式加大农村养老机构和相关服务设施的普及;同时制定相关鼓励人才下乡政策,提高服务的质量。

  (三)社会发力整合医养资源,提高农村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在社会层面,探索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倡导志愿者参与农村养老服务,推进医疗保健、健康养老知识进村庄、进家庭,普及简洁便利的老年病预防常识和技能,加强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的深度融合;加强医养体系的监督,明确各部门职责权限、避免扯皮、推诿;加大对养老金下放过程中的监查,确保养老金真正发放到老人手中。

  (四)结合农村土地废弃现状,探索农村养老新出路。

  一方面,通过乡村振兴战略、对发展农业进行政策扶持等形式吸引务工人员返乡;另一方面,鉴于农村大量土地闲置,老年人拥有土地使用权却无法种植的现状,可通过政府租赁或鼓励民间租赁等形式将土地资源利用起来,并根据收益给老年人发放租金,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增加老年人收入的作用。

  农村有别于城市,城乡文化和消费能力的差距要求现有的养老模式需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社会现状,不能将城市已有养老模式照搬照抄至农村地区,而是要在借鉴的基础上,面向农村养老实际及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找准适合在农村养老模式最佳着力点。如可规划建设适合农村老年人的生态养殖园和有机蔬菜种植园,使得老年人在疗养之际可实现养殖、种植、自产自用、自娱自乐;增设老年人俱乐部,为解决老年人精神空虚问题,可鼓励老年人日常聚在一起开展下棋、听曲等文娱性活动。

  四、结语:

  当前农村养老问题已成为摆在社会发展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故而需依靠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发力,解决农村老人晚年生活问题。在发达的城市中,市面上已有很多APP的研发,向消费者推出了多项全科医生和护士上门服务,如测血压、送药、打针、压疮护理、鼻饲氧疗等[7],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大的便利,在农村中,这几乎是可望不可及的。面对如此之大的差距,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迫切需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通过多方发力,探索多种新型养老服务模式并进,以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探究》来源:《创新时代》,作者: 张林菲 刘佳佳 陈红 张元俊 袁政

文章标题:农村养老服务的需求与供给探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4364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