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论文发表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分析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11-18 16:23 热度:

  居民幸福感是目前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居民幸福感受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而首要因素是收入,那么收入到底与幸福感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提要] 居民幸福感是目前检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居民幸福感受经济、社会、心理等因素影响比较大,而首要的是收入因素。基于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关系分析的基础,提出从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和建立均等化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阐述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经济论文发表,收入,居民幸福感,对策

  一、居民幸福感的内涵

  幸福感一词,最早出现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最早由美国学者罗伯特-莱恩提出。幸福感是一种身心的体验,是一种主观的、抽象的感觉。由于个体特征的差异性,幸福感没有统一的评判标准。幸福感就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就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

  一开始心理学家是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方面开始探讨个体的幸福感。但随着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对幸福感的研究,幸福感广度和深度的研究不断加深,对影响幸福感因素的揭示也就越来越多了。目前,理论界认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多而杂,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如工作和收入;二是社会因素,如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程度、家庭社会和谐与否;三是心理因素,如个体的性格特征、自我要求等。心理因素的差异性决定了居民幸福感评判标准的多样性。

  根据“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统计结果,发现在中国现阶段影响居民幸福感的因素有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家庭婚姻状况、教育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风气、事业、环境卫生、自身性格等,但在多种因素中处于首要位置的还是收入水平。但调查同时还发现,越是经济发达地区,像江苏、上海等长三角和沿海开放地区,居民幸福感反而低。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应相对要高,收入水平是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首要因素,应该是幸福感越高的地区,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我们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二、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关系分析

  虽然“CCTV经济生活大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收入水平成为影响居民幸福感的重要因素。搜狐网与零点研究咨询集团2012年联合进行的“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53.1%的居民表示提升工资水平可以提升幸福感,可见收入水平与幸福感有一定的关系,那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但是调查又显示,经济基础比较差的地方,如农村,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有正相关关系,但是当居民的经济基础达到一定程度时,如城市,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又没有直接正相关关系。如同对江苏居民幸福感调研结果一样,农村居民和部分城市居民收入水平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明显提升;而部分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但是其幸福感指数却没有提升,反而降低了,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幸福感到底有没有关系?

  (一)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成正相关关系。经过调研发现,江苏城乡贫富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苏北与苏南的差距、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差距、城市居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距,这些经济水平比较低的群体的收入水平往往只能解决简单的吃、住、行,对于实现更高的生活质量根本无法奢望。可见对于这部分居民,提高收入水平这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他们的收入水平一旦提高了,他们的幸福指数必然会上升,所以社会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对于这部分居民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幸福感也会不断提高。

  (二)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绝对收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成间接正相关关系。江苏居民幸福感调研结果显示,经济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与幸福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但调查又发现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居民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关系不成正相关关系。这又如何解释呢?

  居民个人收入往往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绝对收入,指个人通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最终所能得到实际的货币收入;二是相对收入,即个人与群体的收入水平进行比较后,在心理上形成的收入标准,即个人在群体中的相对位置。

  通过收入满意度调查发现影响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绝对收入水平和收入分配公平程度,也即一般情况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其收入满意度就越高;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并且收入分配越公平,居民的收入满意度也就越高,而且调研结果显示收入分配公平程度对居民收入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所以,绝对收入水平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满意度,而且他们之间成正相关关系。虽然调研结果显示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与幸福感没有关系,但绝对收入水平与收入满意度有关,而且绝对收入水平与居民收入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而收入满意度与居民幸福感有关,而且存正相关关系,所以居民的绝对收入水平间接影响了居民的幸福感,所以绝对收入水平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有间接的正相关关系。

  (三)社会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相对收入与居民幸福感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居民的幸福感往往是个体主观体验得到的,受其心理因素影响比较大,心理体验与其预期一致表明其幸福感强,反之则差。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关系分析时,除了居民个人所获得的绝对收入外,还会与同一群体中的其他居民进行比较,从而形成相对收入水平,若发现个人收入水平比同一群体中其他居民的收入水平低,其绝对收入虽然提高了,但其还是认为个人的相对收入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其依然还是认为幸福感不高。所以,相对收入水平越高,其幸福感指数就越高,即居民的相对收入与幸福感有正相关关系。这也就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江苏居民收入水平比较高,但其幸福感反而低的原因。   三、基于收入水平提升江苏居民幸福感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切实提高居民幸福感是目前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举措。

  (一)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2012年“全国两会民生系列调查”显示,53.1%的居民表示提升工资水平可以提升幸福感,可见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是可以提高居民幸福感的。为此,要继续采取积极稳妥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促进社会经济快速良性增长,从而不断增加居民收入,从而增强居民的幸福感;健全就业和创业机制,多渠道多途径地创造就业岗位,通过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从而不断增加收入;加快工资体制改革,适当调整最低工资标准,通过法律手段切实维护劳动者的工资权益和应得的劳动工资报酬;国家、社区、企业应加强对劳动者技能培训,增强其专业技术能力,为其获取更高工资收入提供保障。

  (二)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对于农民而言,由于其收入水平比较低,所以一旦提高了其收入水平,其幸福感必然也会提升,为此必须要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完善农产品价格保护机制,政府加大投入,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吸引企业来农村投资兴业,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健全和完善农民就业创业和农民培训机制,拓宽农民就业创业的道路,提高农民的劳动技能,为获取更多的收入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农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直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加大强农惠农的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适当扩大农业补贴范围和补贴比例,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使全社会均等化享受社会保障。全社会均等地享受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这是提高居民幸福感的重要举措。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合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民生工程;加快推动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健全城乡一体的医保体系、促进教育公平改革,使全体人民共同享受优质教学资源、加快保障房建设,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最终使全体人民均等化的享受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切实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不断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社会主义社会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公平地惠及每一个公民,不断提高居民幸福感。

  主要参考文献:

  [1]熊辉.幸福感述论[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袁正,韩骁,郑勇.收入水平、分配公平与幸福感[J].城市问题,2012.5.

文章标题:城市经济论文发表收入与居民幸福感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2379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