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探

所属栏目:农业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3-01-25 09:13 热度:

  摘 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社会安定及社会效益的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 让物质实现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面对农业资源的短缺、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状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己成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农业生产领域中,全面开发生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使农业资源体系中提供经济产品的每一环节所辅产的非经济产品均成为下一环节的利用"原料",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地获取符合人类利益要求的经济产品,将排除"废弃物"所导致的"环境污染",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已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以粮油棉为主体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主体的禽畜养殖业,由这两大产业形成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就是一种典型的循环经济:城乡居民的粪便、垃圾和秸秆、绿肥、沼液是农田宝贵的肥源,农家的猪、牛、鸡、狗、鱼、桑、蚕和菜地、农田、鱼塘、村落构成和谐的农村生态系统,轮作、间作、湿地净化、生物降解等被充分利用,可更新资源在低生产力水平和小的时空尺度上循环,但这种循环是封闭保守的,环境风险虽低,但经济效益不高。这种低技术、低效益、低规模、低影响的传统循环经济解决了环境问题,却遏制经济的发展。

  一、发展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让物质实现由“污染”向“资源”的飞跃。面对农业资源的短缺、农业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状况,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现农村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己成为我国农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可以减轻农业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在农业生产中农民过量使用化肥、农药、地膜,对土壤、水体造成污染。化肥会导致土壤理化性变劣,造成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农药会造成土壤污染,损害土壤的生产功能、调节功能、自净能力和载体功能;地膜的使用也导致了土壤的“白色污染”问题,影响土壤的通透性,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另外,化肥会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田间的农药经雨水或灌溉水的冲刷,流入河道、湖泊以至海洋等水体,造成污染。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将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才能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农业的科学发展。

  2、国际环境决定了必须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从世界范围来看,早在上个世纪中后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已经成为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而各国在本国农业如何发展的战略思考上,也纷纷把农业环保技术列为重点发展领域,采用恰当的生产技术进行农业生产。 而且发达国家在对环境的保护上更比发展中国家迈出了一大步。20世纪后期的十余年间, 全世界共有千余项环境保护方面的专利被申请。在具体操作上,他们有的大力宣传并引导农民不用化肥,用农家肥生产无污染的水果、粮食作物和水产品等农产品;有的制定了农业发展的新目标和战略,提出了综合农业、有机农业、粗放农业、生态农业等环境保护型的农业,其目的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保护物种资源和生物群落, 减少有害物辐射, 避免水源和土壤的污染。由此可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已成为一种趋势,是农业生存、发展、 壮大的一个风向标。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农业生产,提高农民收入。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它要求农业生产从粗放增长向节约资源的集约增长转变。通过延长农业及相关产业的产业链,正确处理人口、资源与环境及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促进农村的产业升级、改进农业的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体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科学地安排不同生物质在系统内部的循环、利用或再利用,尽量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环境条件,节约农业生产资源,使资源得到多层次利用,这样不仅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还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过上宽裕的生活。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关税壁垒的作用趋弱,而非关税壁垒则日益凸显。 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置 “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到了发达国家“绿色贸易壁垒”严重限制。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 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存在的问题及障碍

  我国是人口大国,土地的人均占有率很低,加之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粗放的生产方式,更带来了土地资源的短缺、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这不仅对农业造成了很大的损害,而且也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1、 农业生态环境恶化。长期耗竭性的土地开垦,加之土地受自然因素的制约,已出现侵蚀沟的恶性扩张和表层的水土流失。由于生产者的生态意识薄弱,化肥施用量一直居高不下,其结果是造成土地板结、地力下降,也危害了地表和地下水水质,引起了水质的富营养化,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对居民健康构成了威胁。过度放牧以及气候原因,草原沙化、盐渍化、退化日趋严重。大面积的湿地被开发为农田,使得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大规模的湿地农业开发从整体上直接改变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自然湿地景观演变成人工农田景观,残留的自然湿地景观破碎化程度高,区域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2、农村社会环境的障碍。一是农业人口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存在着对农业科技的接受能力不强,接受新品种、 新生产力的能力较差的现象。而且农村劳动力市场适应能力差、 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市场理性、信息意识较弱,易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束缚,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忽视市场的需求,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 对农业资源进行掠夺性使用, 生产效率较低,严重制约着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二是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偏少、农业科技发展较慢,科技贡献率低,导致发展循环经济的科技基础缺乏。

  3、农业循环经济缺乏长效机制。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不仅仅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政策的支持,更需要建立起一整套的长效机制。 虽然我国已在环保节能等方面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的政策, 但是还没有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例如,环保法律过多的是强调污染发生后的被动措施;在鼓励农户生产循环经济产品以及鼓励公众购买与消费循环经济产品方面,还没有有效的激励措施;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合理, 没有真实地反映资源的市场供求关系、稀缺程度和利用的环境成本;资源价格体系改革滞后;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偏少、农业科技发展较慢,科技贡献率低等问题,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4、地方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制约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进展。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两级习惯于依靠强制性的行政手段来履行职责,不能熟练有效地运用经济手段、 法律手段来引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实践中地方政府职能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进程中,地方政府没有认识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缺乏对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统一的规划、部署和引导; 二是地方政府过多地把精力投向服务上级,完成上级分派的各项硬性工作指标上来,而对本地农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却无暇顾及;三是政府过多地干预了农民的农业生产经营性活动,其结果是好心办坏事, 政府过多地干预使农业经营的效率低下, 丧失了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四是地方政府的委托代理问题的存在影响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央政府是战略目标的制定者和决策者,地方政府是执行者。中央政府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向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 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低” 的有现代农业前进, 而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而把目光主要放在经济增长指标上。双方目标不一致, 再加上信息不对称, 在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方面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是一种典型的委托代理关系。其结果是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分析

  正是存在以上各方面的问题,所以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制约。因此,要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改变存在的问题,切实实现农村经济的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首先,切实转变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理念。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需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及全社会公民的全面参与。政府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意义,及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大作用,并大力普及农业循环经济的知识和技术,尽快形成和树立循环意识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将“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 等原则运用到农业产业升级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实现农业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物质、 能量、 信息的良性循环。在发展观上要体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在价值观上将自然视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自觉维持良性的生态系统;在生产观上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如天然气、生物资源和农家肥生产沼气等);在消费观上,倡导绿色消费,限制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消费;在生活观上,推进生活垃圾、污水、粪便的资源化利用,推广节水、节肥、节能等技术,净化水源、田园和庭院,从而在全社会形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良好氛围。

  其次,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循环经济需要相关技术的支撑, 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或者循环利用资源的成本太高, 农业循环经济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因此,政府应该大力支持和鼓励在农业循环经济科技上的研究开发推广。

  再次,健全有关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国循环经济的推进主要是以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很大程度上还是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从源头上治理环境污染和维护生态平衡的手段,并没有把节约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基本目标。反映在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上,就有很多的遗漏和很大的局限。它们的一些内容虽与发展循环经济有关, 但主要还是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没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这就不能有效地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因此,国家应尽快制定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体系和经济政策体系,从而给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提供一个基本的法制环境。

  最后,理顺地方政府职能,强调引导与服务职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初期,政府的规划引导和服务管理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中,政府应切实转变职能,强调其更多地引导规划和公共服务职责转变。首先,地方政府要履行好引导和规划职责,做好产业发展规划。地方政府通过对本地农业发展的现状的调查分析,根据本地资源优势制定出农业经济发展规划,确定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任务和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法规为依据,遵循农业发展规律,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手段和方式促进、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其次,地方政府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平、狠抓社会治安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第三,有效提供公共产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离不开政策支持,地方政府要积极对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进行财政支持。

  四、结束语

  总之。农业循环经济是未来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但需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预期目的。统一认识,高擎生态农业大旗。在兼容并蓄其他相关概念和术语的基础上,统一规范和拓展生态农业的概念和内涵,把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形式加以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在新的农业经济发展中发挥主要作用,包括大经济区的孕育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转型、变革等。

  参考文献:

  [1]冯之浚, 循环经济导论[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4

  [2]李阳,关于我国发展循环农业的思考[J], 经济纵横, 2006年第 5期

  [3]王春梅, 农村循环经济的特点与发展模式[J],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年第 6 期

文章标题:现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jingji/1581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