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治对沿黄生态保护的影响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9-22 10:23 热度:

   土地资源为人类生存、生产和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1]。耕地占补平衡是我国确定的一项保护耕地的重要制度,而建设用地指标不足,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双保”压力不断增大,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破解土地供需矛盾,既保障了耕地红线、保证了粮食安全,又保持了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劲头[2-3]。根据陕西省第二次全省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显示,陕西省耕地面积399.7万hm2,其中水田16.5万hm2,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13%,耕地质量总体水平不高,耕地保护形势仍十分严峻。在新形势下,陕西省水田占补平衡工作缺口很大,汉中、陕南等地因地理条件原因可开发资源稀少,不具备再开发条件,目前仅沿黄地区具有开发优势[4-5]。随着生活条件改善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业生产和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要求越来越大[6]。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推动是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7]。不仅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也可以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促进农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8]。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有利于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拉动国内旅游消费的新产业[9]。

土地整治对沿黄生态保护的影响

  1研究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陕西省韩城市,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5°18′50″—35°52′08″,东经110°7′19″—110°37′24″之间,项目区地势低下而平坦,多是高低河漫滩地,北滩高于南滩,内湾低于外湾,海拔600~900m。项目区地属暖温带半干旱区域,年均日照时间2436h,年平均气温13.5℃,多年平均降雨量559.7mm,蒸发量968.3mm,降雨入渗系数为0.2~0.3。土壤大部分属河淤土,且土壤具有较高的潜育化现象,平均土壤体积质量1.34g/cm3,有机质量7.62g/kg,全氮量0.75g/kg,有效磷量7.57mg/kg,速效磷量241mg/kg,pH值8~8.8。该地区地下水为极强富水区,深层含水层为全新统河流堆积的亚砂土夹砂砾石承压水层,地下水埋深较浅,沿河两岸受阶地下渗水补给。浅层水埋深3~6m,涌水量25~30t/h;深层水位约40m,涌水量60~100t/h,水化学成分复杂,主要有氯硫酸钠型(Cl、SO4、Na、Mg),硫酸氯钠镁型(SO4、Cl、Na、Mg)咸水。矿化度3~5g/L,含氟量多在5g/L,水味涩咸,无法用于灌溉和饮用。由于黄河从本区东侧流过,河床淤积程度较高,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严重。研究区未利用盐碱地面积73.3hm2。

  2工程措施实践

  项目区周边未利用地主要为盐碱地,地下水水位高,土壤主要由粉沙壤土组成,渗透系数大。表层为有机质腐烂沉积形成的25cm左右厚度的淤泥质土,肥力较高。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参考《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和水田工程相关规范及当地工程经验,首先通过剥离表层有机质腐烂形成的淤泥质土,摊铺渗沥和蒸发水分、晾晒;土地平整后客土覆盖厚度50cm形成耕作层,再将淤泥质土回覆田块,提高地力;同时利用抽黄总干渠来水洗盐压碱,进一步降低土壤盐碱度;水田工程完成后,耕作试种莲藕,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各项指标符合要求。项目区西侧黄土台塬土源深厚,可作为土源地,为取土点,本次项目区田块需剥离和回覆表层淤泥质土12.85万m3,客土覆盖约需32.13万m3,一个取土点,取土运距5km,取土后将土源点修建成梯田,防止水土流失及滑坡隐患。项目区的灌溉用水抽黄区总干渠供给及有效降水,水资源丰富。项目区主要新建输水斗渠、排水沟及其他水工建筑物。根据《陕西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采用多年灌溉经验值,由于本区域水资源丰富,并结与当地群众座谈,确定本项目灌水率为0.075m3/(s·100hm2)。项目区规划整治后为水田,需修建灌排设施,实行灌排一体,灌排渠系的布设应结合田间道和排水沟布置,渠道节点处修建分水闸门,整体设计灌溉保证率为80%。项目区渠道走向主要是按地形走势、田块大小及当地的耕作习惯综合考虑建设,土地平整之后新建布置渠网将保证田地的灌溉,本次规划灌溉采用泵站提水,自流灌溉,然后通过新建输水斗实现对区内田块的灌溉。项目区排水沟按灌排一体渠、排浸沟顺序设置固定沟道,排水沟选在各自控制范围内低洼地带布置;排水沟路线宜避免高填、深挖和通过淤泥、流沙及其他不良地质条件地段,排水沟出口宜采用自排方式。根据项目区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其他方面的要求,如耕作方向、灌水方向和水土保持的要求等,林带不能与主害风垂直时,允许一定的偏角,偏角以不超过30°为宜,本次防护林带沿4条主干路二侧及排水沟二侧布置,用于景观,树种均选用垂柳,株距为3m,项目区共栽植垂柳2654棵。同时,项目临近黄河,防护林还能很好的起到生态隔离带作用,吸收排水中由于施肥等产生的多余有机物,减轻对黄河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进一步保护了生态环境。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治对沿黄社会效益的影响

  项目建设将建立全新的建设和经营管理模式,对推动区域规模农业、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的全面发展起到积极作用。项目区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土地的集约经营,经营管理的现代化、自动化、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应用以及巨大的投资收益,将为当地农业发展探索一条可持续高效发展的路子。开发利用了盐碱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扩大了环境容量,增加了大量的优质高产基本农田,对确保区域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同时对强化特色农业优势起到重要作用。该项目区实施后,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劳动力就业率提高。本项目实施将建成规模化的稻田、莲藕生产基地,将引种大量优质高产的莲藕,对促进莲藕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加工、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同时有利于做强龙头企业、做优莲藕品牌、做活产品流通,对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工程建成后有利于沿黄观光旅游农业的发展,促进韩城市的农业产业升级,改善周边环境,提升农业附加值。

  3.2土地整治对沿黄生态效益和环境的影响

  成功结合黄河滩地水利条件,将荒废盐碱地变为高标准水田地,集约建成湿地农业区,生态效益明显,保护了生态环境。通过项目建设改善了原有土地地力条件,由于土壤理化特性改善,土壤抗侵蚀能力也得到增强,水土流失现象也逐渐减弱。该项目实施后,通过防护林带栽植,既涵养了水分,改善了区域局部气候,又能通过林木栽植防风固沙,促进区域环境良性发展。通过布设灌溉工程和排水工程,使洪涝、干旱灾害出现的频率降低,耕地得以保护;项目区水利工程设施的提高,水土流失现象将得到控制。工程运行期,植被破坏通过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将得到恢复,通过坝顶植树和坝坡植草建设能够美化周围环境,改善景观环境。同时,由于该土地整治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农产、田园风光和乡土文化,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模式,也是一种新型园林形式—观光农业。

  4结论

  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推动农业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韩城市沿黄约有6670hm2的低效农田和未利用地,长期以来基础设施薄弱,生产、生活条件低下,生产经营粗放,其拥有的生态、经济和土地价值一直没有发挥。根据国家制定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和建设占用耕地实行“占补平衡”的政策要求,为保证辖区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顺应当地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强烈要求和迫切愿望,借助国家对土地开发整理的优惠政策,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为社会经济发展及人民生产、生活提供土地保障,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因此,在该区域内通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改变原有土壤盐碱化现状,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生态环境,尤其是通过相应景观工程建设和湿地旅游相结合,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沿黄盐碱地,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地方社会稳定,提高土地产出率,促进项目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工程措施固化保护湿地,优化生态环境,可使湿地资源得到持续保护。在积极保护的前提下,通过科学有序开发,将大大拓宽韩城市沿黄和乡村自然景观观光旅游的广度和深度,延伸农业产业链,有助于沿黄湿地生态的保护进一步优化。因此,土地整治项目的进行对该区湿地的基本生态功能、生态环境问题与湿地资源持续利用影响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土地整治对沿黄生态保护的影响》来源:《灌溉排水学报》,作者:曲航

文章标题:土地整治对沿黄生态保护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438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