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圈园林艺术研究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20-08-28 15:12 热度:

   文化圈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德国人类传播学家莱奥·弗雷贝纽斯提出的。文化圈是一个空间范围,在这个空间内分布着一些彼此相关的文化丛或文化群。纵观世界历史,全球共有三个影响力极大的文化圈,它们分别是基督教文化圈、伊斯兰教文化圈和儒家文化圈。也有学者认为儒家文化圈是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的区域的统称。儒家文化以“仁”“礼”“智”“孝”“中庸”为核心内容。曾光光在《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一文中认为:“儒家文化圈是指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曾以儒家文化构建基础社会,至今仍然保留了儒家文化的主要或部分文化传统的区域的统称。在近代以前,儒家文化圈主要包含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1]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儒家学派便是其中重要学派之一。后经孟子、荀子等人的发展,儒学逐渐走向成熟。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①的建议,儒家思想上升为国家思想,随后汉朝进入儒家社会。儒家文化是指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里,儒家文化逐渐传播至中国周边国家,包括朝鲜、韩国、日本、越南和琉球(现属日本冲绳县)等地区。他们使用汉字,崇尚儒学,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圈。儒家文化圈内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建筑等方面也较为相似。如:朝鲜汉城(今韩国首都首尔)的景福宫、日本京都的龙安寺、琉球的首里城、越南顺化皇陵等,都深受中国传统园林艺术“天人合一”造园理念的影响。本文将探讨儒家文化对于文化圈内各国园林建筑艺术的影响。

儒家文化圈园林艺术研究

  一、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的灵魂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其主张的“礼治、德治、人治”一直主导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儒家思想以“仁”“礼”“智”“孝”“中庸”为核心内容。“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孔子解释“仁”为“爱人”。“爱”是友爱、亲近之意,是一种大爱、博爱。儒家思想“礼”的核心内容是宗法伦理制度,据《论语·颜渊》记载:“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治”主张贵贱、尊卑、长幼有序,维护父权为中心的家族伦理关系和君权为中心的社会等级秩序。孔子《论语·雍也》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之人喜爱山。聪明人好动,仁德之人沉静。聪明人快乐,仁德之人长寿。儒家思想将人的品性比德于自然山水,自然山水具有了人的“仁”和“智”的品性。即:山是“仁者”,水是“智者”。这里的“仁者”和“智者”不是一般的普通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也就是“君子比德于山,君子比德于水”。孔子以山水来比德,使人们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看到了自然山水的精神品质。后来儒家思想表现在园林艺术上就是“山水比德”“君权等级”和“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的“以类合一,天人一也”可以理解为儒家的“天道”“人道”合一。“天道”指自然界的运动变化规律,“人道”指人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规范。孔子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是相通的,人与天地万物是精密联系的,所以中国传统园林艺术讲究取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一是以自然的山、水、地貌为基础,用艺术的眼光能动地对自然景物加以改造和加工,再现符合人们审美价值的自然之景。二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达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即“天人合一”的境界。三是在园林艺术中注入儒家文化特有的书法艺术形式,如匾额、楹联、碑刻和绘画艺术等,它们起到的不仅仅是装饰的作用,更能深化园林的意境[2]。唐代大诗人兼画家的王维在建造自家别墅的过程中,寄情山水,托物言志,创造了唐宋园林艺术的代表作———辋川别业②,这是一片拥有林泉之胜、因地而建的天然园林。此外,东晋王羲之等人也在《兰亭集序》中提出了“曲水流觞”③的园林建造思想,后人在此基础上开创了“叠山理水”的技法,也为后世的山水画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历代帝王多会设置许多苑囿供其进行各种活动,如起居、宴请、祭祀、举行朝会等等。从汉代的上林苑、唐代的御苑、宋代的艮岳、明代的北京故宫,到清代的圆明园、颐和园,莫不如此。除了皇家园林,还有江南的私家园林,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被誉为中国皇家园林博物馆的颐和园建于1750年,是清朝帝王的行宫。颐和园是在昆明湖和万寿山的基址上,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同时又汲取了江南私家园林的一些造园方法,建成的一座天然山水园。颐和园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叠山理水”造园方法的典型代表。何谓“叠山法”?叠山法是运用土石营造小尺度的峰峦沟壑、悬崖峭壁,如此形成的山景给人一种峰回路转的感觉;同时,对山形进行改造,形成完整的山形水系。何谓“理水法”?理水法是对自然河湖溪涧进行处理,形成湖河溪涧泉流的水体,并且以山石点缀为岸,河港叉道交错,表现了水面的平远辽阔和曲径通幽之感。颐和园引玉泉山之水,挖后溪河,建长堤河岛屿;以大报恩寺为中心,以佛香阁为标志性建筑。乾隆时期兴建的大报恩寺就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孝”,为了体现至高无上的皇权及礼制等级观念,大报恩寺采取严格的中轴贯通、左右对称的布局方式。以佛香阁为中心的建筑群从昆明湖北岸的中央码头开始,经云辉玉宇牌楼、排云门、金水桥、排云殿、佛香阁等九个层次,层层上升,从水面到山顶构成一条垂直的中轴线,两边布局对称。昆明湖以筑堤的办法被分成小水面西湖、养水湖、南湖,每个湖中各有一岛,形成湖、堤、岛一个新的“一池三山”①形式。“一池三山”是汉武帝首创,他在长安城修建了象征性的“瑶池三仙山”,此后这种山水格局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传统格局,至今已经传承了两千多年。关于我国古代园林兴造的艺术理法,孟兆祯先生总结出以借景为核心的“明旨、问名、相地、借景、立意、布局、理微、余韵”八个方面。他认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中所追求的境界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天人合一”哲理的反映;反映在山水和地形、地貌景观上,主要有“君子比德于山、君子比德于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山水比德”和“君权等级”等观点对我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影响。我国古代园林造园艺术对儒家文化圈内各国园林艺术也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

  二、儒家思想对儒家文化圈各国园林艺术的影响

  (一)儒家“礼”制思想———上下尊卑的等级观

  1.景福宫是对明故宫的仿制朝鲜历史上曾经为中国的藩属国,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朝鲜王朝以儒教治国,儒家思想注重“礼制”。景福宫是李氏朝鲜的正宫,也是其政治文化的中心。景福宫始建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得名自《诗经》“君子万年,介尔景福”②。王宫的建造严格遵守相关规制,以丹青与中国故宫的黄色进行区分,因为黄色只有天子才可以使用,表明当时的朝鲜王朝作为藩属国要和明朝行君臣之礼。景福宫建筑群显示了儒家礼制的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等在园林艺术上的体现。景福宫不仅是李氏朝鲜时期皇族宫殿的代表,而且也是朝鲜园林建筑艺术的代表。从园林的建筑技法上看,不论外形结构还是色彩造型,景福宫大体都是对明故宫的仿制。它的建筑风格不仅融合了朝鲜民族的文化特点,又与我国明代建筑颇为相似。景福宫的正门是光化门,东门为建春门,西门是迎秋门,北面是神武门,其匾额均用汉字书写,但光化门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严重损毁。光化门重建后改用韩文,由韩国总统朴正熙亲自书写门匾[3]。景福宫的正殿是勤政殿,它是韩国最大的古代木质建筑,并且是当时朝鲜王朝举行仪式以及接受百官朝会的地方[4]。其地基明显高于其它宫殿,以此表现朝鲜王朝的君威。四面台阶按方向雕刻着东之青龙,西之白虎,南之朱雀,北之玄武。四象合于五行,且勤政殿主体为木质结构,其建筑理念符合“金、木、水、火、土”的五行太极阴阳说。此外按十二地支的形象分别雕有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代表不同的年份。其边角雕有一只獬豸,基台中央雕有一只凤凰,象征着祥瑞。2.首里城的“守礼之邦”琉球王国(现属日本冲绳县),古名中山国。12世纪,琉球群岛出现山南、中山、山北三国,分别在琉球群岛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它位于中国台湾省和日本九州之间。随着儒家文化影响的深入,琉球王国也成为儒家文化圈的一员。琉球跟朝鲜一样在历史上都曾是中国的藩属国,明朝灭亡后清朝继承明朝藩属制度,琉球接受清朝册封。1872年琉球国灭,1879年日本将其完全吞并,废藩置县,设冲绳县。其都城首里城是琉球王国政治和文化的中心。它的园林艺术融合了中国与日本的园林文化,以独特建筑样式以及高超的石砌技术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首里城”音同“守礼城”,门匾上书“守礼之邦”四个汉字(图1),表明了当地的民风淳朴。进入园内,其正殿以红色为主色调,大门面向西方,采用中国经典的唐式大门,布局完全依照当时明朝的紫禁城而建,有金龙盘旋于门柱之上,门梁上方绘有“二龙戏珠”纹样。在首里城的正殿内,上方牌匾为清朝康熙大帝所赐,上书“中山世土”①四个汉字。但首里城有一个特殊现象,其正殿不是朝南而是朝西,这与中国“人君南面术”的传统文化完全不符。据《周易·说卦》记载:“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意思是说,在八卦之中,离卦象征光明,当太阳处在正当中的位置时,照耀南方,使万物显明,这是代表南方的卦,所以帝王取法离卦,坐在北方,面对南方接见群臣,听取天下政务,象征着面对光明,治理天下。由此可见,古代君王都是坐北朝南的,称为“南面称王”或“南面称帝”。清代徐葆光在《中山传信录》②中认为首里城这种现象是因为“山形殿址本南北向,由那霸至中山,从西冈上,故门皆西向”。日本有学者认为首里城的正殿不是朝南,而是朝西,是“为了向中国表达忠顺的意思”[5]。这一论点的依据是因为中国在地理位置上处于琉球的西方。而琉球当地有观点认为坐东朝西是为了躲避台风。据史料记载,明万历三十七年,朝鲜战争刚结束,日本自知吞并朝鲜无望,德川幕府遂派军攻占琉球首里城。而此前琉球已经作为明朝的藩属国接受册封,年年向明朝纳贡。尚宁王被日本人放回后修建了南北两殿分别接待中日的册封使。但是北殿的设施和规模明显高于南殿,以示琉球对明朝的忠诚。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美军在琉球登陆,战火烧至首里城内,首里城严重损毁。日本投降后琉球被美国托管,后又交还日本,然而矗立在那儿的园林建筑永远记录着那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可惜的是,在2019年10月31日“首里城”又毁于火灾。

  (二)儒家“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1.“一池三山”景福宫园内的荷花池建有三座人工岛屿,与中国“一池三山”的皇家园林造园传统一脉相承。庆会楼便建在人工岛上,这里是君王和大臣们举行宴会的场所。宫后御花园亦有一亭建在荷塘的人工岛上与之对应,其名为香远亭,取“香名远播”之意。然香远亭与前者相比却更富诗意。并且建造时借鉴了中国苏州园林尤其是苏州拙政园的设计,将人工雕琢的山石完全融入自然之中,呈现出典型中国宫内后院的特点[6]。从景福宫的园林艺术风格可以看出,其建筑本体广泛采用木质结构,屋顶坡度缓和,而屋脊和檐端翘起,富有立体感。当时的朝鲜王朝全面吸收中国儒家文化,即使其园林曾遭受战争的毁坏,近现代重建的大部分园林依旧保留了中国传统园林的布局和建筑特点:一是取法自然,对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色,依照匠人们对艺术的理解来改造园林,使之符合大众的审美需求;二是升华自然,匠人们用以假乱真的技法来重塑园林风貌,并且继承了中国传统的“叠山理水”手法,使之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三是统筹兼顾,把园林中的景点和建筑看做一个整体来考虑,并因地制宜地结合自然环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2.借景———“枯山水”日本从汉代起就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早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汉光武帝刘秀赐予倭国使者金印的记载[7]。东晋时期,儒家学说传入日本。公元630年,舒明天皇开始派出大量遣唐使与唐朝交流,并不断学习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影响着日本社会的各个方面。在这期间,日本造园技法深受唐宋山水园林的影响,一直保持着与中国园林相近的风格。其枯山水式的园林风格不仅是日式园林的一种形式,更是日本画的一种形式。“枯山水”的字面意思为“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这种风格的典型代表是京都的龙安寺。艺术家用静态景物代替动态景物的想法,在今天看来也是独具匠心的。借景,是中国传统园林理法的核心,很明显“枯山水”便是借自然之宜,借石造景,用人工仿造自然山水风景。与中国一样,日本也素有“无石不成园”的说法。回到日本龙安寺(图2),石景是寺内主要景色,园林中的石景主要有4种表现类型———海景、石景矶、枯山水石景、石质园林小品[8]。中国的园林设计元素是假山真水,“无水不成园”,而日本枯山水园林是个特例,匠人们用沙子取代水,用石头取代山,通过沙子勾勒出碧波荡漾的春水的轮廓,以静态表现动态之美。再者通过石头借石造景,将寺庙看成一幅洁白的画纸,通过沙子和石头的点缀,勾勒出一幅追求自然的写意水墨画,洁白的沙子铺满寺院,如同水墨画的留白,给人无限的遐想。可以说,龙安寺石景是借景的典范,体现了“叠山理水”“天人合一”的造园理念。日本园林的建造思想在借鉴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上又根据自身环境、思想等不断发展,尤其是将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绘画技法融入园林设计的理念中,形成了富有岛国特色的枯山水园林。取“山水”之意,而用砂土和石头加以表现,实在是精妙。3.“蓬莱三岛”越南顺化皇城京城内的静心湖“蓬莱三岛”,也是典型的“一池三山”的布局形式。湖中有三个小岛名为蓬莱、方丈和瀛洲。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对越南的影响之深,居然连名字都是一摸一样的。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再展开论述。(三)儒家“中庸”之伦理观1.中庸儒家提倡中庸思想,所谓中庸,就是不偏不倚。孔子的《论语·先进》曰:“过犹不及。”儒家认为中庸就是以“仁”为内在核心,以“礼”为外在形式,认为万事万物不可走极端,应该遵循中和之道。儒家的中庸思想体现在建筑上,就是居中的思想。《荀子·大略》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越南的“顺化皇城”是一座和北京故宫极为相似的建筑,仿佛是缩小版的故宫。皇城是中轴对称,“前朝后寝”,京城一共有三圈城墙,将京城划分为京城、皇城和紫禁城。皇帝的勤政殿一般用于举行重大典礼和召集文武官员,因此用最高建筑规格来建造,以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只有皇帝和皇后的寝宫在中轴线上,其他妃嫔分别住在两侧的宫殿。“顺化皇城”显示了儒家礼制和中庸思想在园林设计上所体现出来的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皇城规模宏大,气势恢宏,有非常明显的汉文化痕迹。午门进去便是一殿一广场渐进格局,两侧为廊宇、后宫、皇家花园。四个城门称午门、和平门、显仁门、章德门。“顺化皇城”也设置了太和殿、勤政殿、太庙、国子监、机密院、都察院等等。可见越南当时作为中国的藩属国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2.“孝亲法祖”思想“孝”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孔子《论语·泰伯》曰:“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学而》云:“入则孝,出则悌。”可以看出在孔子的思想观念中,“仁”是为人的根本,而“孝悌”则是“仁”的前提。人无“孝悌”之心,“仁”“义”“礼”“智”“信”之类道德精神就无法落实。儒家主张“孝亲法祖”,因此,会遵守严格的规制来制造宗庙陵墓来祭祀祖先圣贤。越南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如越南皇家园林中有几座园林是皇帝专门为奉养皇太后而建。例如:长生宫内的正殿名为“五代同堂殿”,从其正殿的命名就可以看出其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之深。

  三、结语

  儒家思想以“仁”“礼”“孝”为核心,提倡礼制、天人合一、中庸,宣扬君权神授,体现在建筑上就有殿堂、宗庙、天坛、陵墓等。儒家提倡上下尊卑有序的等级观,体现在建筑上就有开间、形制、色彩、装饰等都应有所差别。儒家提倡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建筑上就要表现为山水比德的园林艺术。儒家提倡孝亲法祖,体现在建筑上就有宗庙陵墓。而伴随着明朝海禁制度的松弛,中国人民的智慧深刻影响着儒家文化圈内的各个国家和地区。园林艺术的本质是创作者根据美的主观规律来改造客观环境,使之更自然更美丽、更符合人们的需求。在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土地上,各具特色的园林艺术脱胎于自然的泥土,点缀在青山碧水之上。或为富丽堂皇的宫殿,或为曲径幽深的庙宇,亦或是历尽沧桑的昔日城廓,这一切是多么的伟大。

  参考文献:

  [1]曾光光.近代以来儒家文化圈的裂变与走向[J].云南社会科学,2013(5):168.

  [2]杨箫凝.唐代王维辋川园林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

  [3]方栋楚.异域溯源文化寻踪[N].美术报,2016-11-26(29).

  [4]徐艳文.宫殿与园林的完美结合:韩国景福宫的古建筑群[J].中华建设,2015(8):41.

  [5]阪仓笃秀,程尼娜.琉球王国的首里城[J].史学集刊,2012(1):26.

  作者:沈定求 黄卫霞

  儒家文化圈园林艺术研究相关推荐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与民族文化传承的思考

文章标题:儒家文化圈园林艺术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436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