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发表兰坪县豆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5-03-10 16:49 热度:

   [摘要]豆类是兰坪县传统种植的特色产业,同时也是山区、半山区群众家庭经营收入主要途径,为加快传统产业向创汇农业,效益型产业转变,提高农业产业效益转变,提高农业产业效率,实现农村家庭脱贫致富,针对兰坪县优质豆类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产业开发对策。

  [关键词]农业论文发表,豆类,发展现状,对策

  豆类(芸豆、杂豆)是兰坪县山区半山区群众既是蔬菜又是粮食的传统栽培,其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高纤维的特点,在健康、保健、美容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品质优势,是天然的、保健的食物源,是食品工业的原料源,养殖业的饲料源,更是我县脱贫致富的经济源。芸豆也是目前云南省出口创汇的主要特色农副产品之一,其中芸豆、大正金时豆大部分销售到昆明后出口,产品主要销往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每年约有500吨的出口量,特别是加入WTO后,出口量有所增加,这不仅对我县种植优质豆类提供了市场,也为我县山区群众拓宽了增收渠道。

  兰坪县的豆类作为蔬菜种植在山区、半山区有着悠久的历史,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且很少施用化学肥料,生产出的产品品质好、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符合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生产要求。但由于种植粗放分散、广种薄收、单产低,始终没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而对其栽培技术、品种资源调查筛选、科技培训等还不完善,但市场前景潜力较大,可适当引导,稳步发展。

  一、兰坪县豆类生产情况

  兰坪县山区半山区的气候特征非常适宜优质豆类的生产,多年来都有间种、套种、复种豆类的习惯,种植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特别是山区半山区的啦井、金顶、通甸、河西等乡(镇)种植规模较大。产品品质好、颗粒饱满,色泽光亮,符合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的要求。但由于种植管理粗放,生产水平低,长年种植使种植品种多、乱、杂,品种退化严重,产品品质、产量降低(平均亩产只有几十公斤),生产和种植布局分散,未形成产业化的种植管理,加之生产加工不配套,使产品销量减少,群众增收困难。

  近年来,随着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外贸需求量的增加,芸豆、杂豆生产有了新的发展。为了使我县优质食用豆成为群众增收的主要途径,从2002年开始,我县把优质食用豆的发展作为一项群众增产、增收的产业来抓。通过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品种改良、科技培训、产业引导、订单收购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豆类产业生产有了新的发展。据调研分析2011年我县豆类种植面积13.5万亩,产量11956吨,实现总收入3500万元,其中芸豆种植面积2.5万亩,产量2500吨,实现产值1000万元。成为农村经济不断增收的又一新途径,解决了我县山区、半山区农民增收难的问题。但兰坪县优质芸豆、杂豆种植多以玉米套种或净种为主,其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在兰坪县目前属空白,仅品种资源种类、各类种子用量都难以弄清楚,有待加强与省、州科研院所、外留企业的合作,为兰坪县芸豆、杂豆的种植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科技支撑。

  二、发展芸豆、杂豆产业存在的问题

  1.产业建设认识不足

  豆类不仅是一种特色蔬菜作用,而且是目前云南省的创汇农副产品之一,但兰坪芸豆类生产目前尚未形成优势产业的原因主要是认识到不到位,各级政府在指导生产时始终未能将芸豆、杂豆产业列入种植计划,多数农村基层干部、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把芸豆、杂豆看成是可有可无的杂粮,把它种植在土壤养分含量低的地块中,生产处在零星种植且管理粗放,广种薄收,导致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单产低、商品率不高。生产率、优质率、商品率低,极大的影响了芸豆、杂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出口交易。

  2.品种繁多,缺乏当家品种

  目前兰坪县豆类种植主要有紫花芸豆、大白芸豆、小白芸豆、四季豆、饭豆、荚豆、大正金时豆等20多个品种,品种繁多,但缺乏优质高产的当家品种和高产栽培技术。县委、政府要在产业开发方面多下功夫,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拟定适宜当地种植的当家品种,引导豆类产业合理、持续、快速发展。

  3.生产技术落后

  兰坪县的芸豆、杂豆主要种植在海拔2200-2800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当地农民的科技知识贫乏,经济基础差,农业生产投入不足,生产技术落后,加之交通不便、科技培训不到位等诸多因素限制了芸豆、杂豆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

  4.缺乏统一规划

  兰坪县芸豆、杂豆生产多属自发的、分散的零星种植,缺乏科学规划和长远发展目标,仅仅靠传统农业生产,很难发挥芸豆、杂豆特色蔬菜产业的规模效益。

  5.效益评价不科学

  芸豆、杂豆属于豆科作物,能产生根瘤菌,具有固氮作用,是一种用地养地作物,其种植方式多以玉米套种为主,其效益评估往往只顾大宗作物玉米、小麦、水稻产值,而由于芸豆、杂豆不是主要生产品种,种植面积少、杂、散,需求量不能与主导粮食作物相比较,经济地位不突出,致使各级领导重视不够,还由于在产业发展资金、技术上投入不足,科技推广力度不大,产业发展缓慢,致使兰坪芸豆、杂豆产业发展相对落后,难以形成贫困山区农业增收的支柱性产业。

  6.信息不灵

  芸豆、杂豆种植面积不稳定,价格波动大,农贸脱节,产销脱节,信息不灵、经营决策缺乏应变动力,销售渠道不畅,导致兰坪山区、半山区生产的芸豆、杂豆多数只能作为蔬菜在本地市场销售,不能形成优势特色创汇产业,影响了豆类的产业化发展。

  7.缺乏龙头企业引导

  兰坪县芸豆、杂豆蔬菜生产因规模小、总产低、无龙头企业作引导,种植分散,没有形成规模,加工企业少、规模小、设备落后,缺乏市场宣传、推广,难以形成稳定的产业链,产业化程度低,产品没有创出知名度,不能有效地开拓市场。且目前尚未开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无统一品牌、统一包装,市场竞争混乱,制约了兰坪县芸豆、杂豆产业的规模发展。   三、发展芸豆、杂豆产业的对策

  1.提高认识,加强宣传

  要利用各种手段,大力宣传芸豆、杂豆的经济价值,生态效益,加强指导,争取省、州农业科技部门的立项扶持,增加投入,把芸豆、杂豆作为特色蔬菜、高蛋白粮食产业看待,同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杂豆产业列入乡(镇)产业发展是规划。因此发展兰坪芸豆、杂豆特色蔬菜产业的关键是提高广大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山区半山区农民群众对芸豆、杂豆的认识。尽可能在兰坪建立面积5万亩的芸豆、杂豆商品种植基地和1万亩良种扩繁基地,把芸豆、杂豆良种产业、蔬菜产业做大做强,使它成为兰坪县山区、半山区农民致富的一项特色新型产业。

  2.加强科研扶贫

  积极开展芸豆、杂豆栽培技术研究、培训工作,并与省、州科研院所、外贸出口企业合作,开展市场需求大、产值较高的新品种资源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促进兰坪芸豆、杂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3.加强信息建设

  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国内生产状况,国内外市场供需现状,搞好市场供需预测,及时指导年度生产,减少盲目性,走企业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从根本上保护广大农民群众利益,让农民有利可图,才有利于兰坪芸豆、杂豆特色蔬菜产业的市场化运作。

  4.开展芸豆、杂豆高产栽培技术及无公害栽培技术培训

  在保证优质的前提下,积极开展高产高效立体式栽培技术的培训,并从基地选择、浇水、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方面进行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栽培技术研究和培训,制定出优质芸豆、杂豆栽培的规模化、标准化措施,最终通过学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并开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商标注册登记,使生产出来的芸豆、杂豆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标准,能发挥山区、半山区自身资源优势,实现豆类特色蔬菜、杂粮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5.利用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

  兰坪芸豆、杂豆生产市场优势明显,其表现为:一是芸豆、杂豆主产区自然条件较好,境内无工业、矿业、城镇造成的“三废”污染,符合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条件;二是运输成本低,县内道路均为柏油路,县城离省昆明仅为600公里,且县内乡(镇)、村(居)委会均通公路,可大大降低外地客商的经营成本;三是种植基地好,发展速度快,能尽快形成优势特色蔬菜产业和出口创汇农副产品。

  6.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

  实行区域化、规模化种植,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环境条件、土壤类型、栽培技术、种植习惯、消费与市场信息。兰坪县应根据上述因素优化布局、区域种植、规模发展。具体做到:一是按生态布局,利用生物多样性原理,加大玉米套种芸豆立体式栽培模式;二是加快规模化种植步伐,特别是扩大芸豆种植规模,实行大规模连片种植;三是按照产业化发展的要求扎扎实实做好“订单”的签订和落实工作,确保企业、农民二者的切身利益。

  7.加强芸豆、杂豆科技成果推广

  对现有优势品种,组织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提高良种普及率;积极组织新品种、新技术的配套、试验、示范与推广;对优良栽培技术,要积极组织总结,加强培训,完善技术标准,加快示范推广,为全面实施兰坪县10万亩优质食用豆产业种植规划,提高兰坪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广大农村的脱贫致富和小康生活。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发展食用豆产业作为应对入世挑战,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引导,精心组织。各乡镇要按照兰坪县“十一五”食用豆产业发展规划的精神和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相应的具体措施,农业、财政、金融、林业、畜牧、水利等部门积极配合,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把加快食用豆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使之成为兰坪县山区半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

文章标题:农业论文发表兰坪县豆类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2563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