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发表论文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大气热力运动研究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9-30 16:26 热度:

  在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中,不论所用农药是何种用途、何种作用方式、何种来源,它总会以特有的剂型存在。农药最为常用的使用方法是喷粉或喷雾防治。

  摘要:分析了肃北县的气候特点与天然植被分布,对寄主植物和防治对象进行了论述,对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和大气热力运动进行的关系了探讨。

  关键词:核心发表论文,森林,有害生物,大气热力,运动

  1引言

  喷雾防治在林木过高、郁闭度大、规划设计不规范、林间道路不畅,车辆难以通行的的平地片林或取水困难的山地片林极易受到限制,影响施药效果,防效较差。2012年引进了2%噻虫啉微胶囊(天保),使用普通型喷粉机正确选择施药时间运用大气热力传递产生的强烈、旺盛、规模的上升气流喷粉防治食叶害虫,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2寄主植物和防治对象

  寄主植物以杨属植物为主、有少量柳、沙枣的阔叶混交林。树高在8~12m之间。防治对象包括:春尺蠖(Anochemia einerarius Erschoff);天幕毛虫(Malacosom neustriatestacea Motsehulsky);杨二尾舟蛾(Cerura menciana Moore)。

  地形地貌为平地,自然落差为6%~8‰。使用器械为WFB-18ⅢB喷雾喷粉机。应用农药为2%噻虫啉微胶囊(天保)。

  3气候特点和天然植被

  肃北县气候特点为日照充足,温差较大,降水量小,蒸发强烈,空气干燥,风沙严重,严寒期长,炎热期短,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

  天然植被呈典型内陆高寒植被和荒漠植被,但因受东南季风和北部祁连山西部高山区的影响,大部分地域形成以合头草、珍珠、红砂、木本猪毛菜、优若藤、灌木亚菊、膜果麻黄、刺叶荆棘兰、沙生针茅、细叶亚菊、细枝盐爪爪、灌木铁线莲等为主要种类的荒漠和半荒漠草原。河谷、阴坡形成以紫花针茅、矮生蒿草、冰草、细叶马兰为主,伴有杂草类的草原化草甸类型。旁水地和泉水较多的湖盆有零星的沼泽植被。其它天然乔木、小乔木层等在境内极少。

  4方法与分析

  在林区选择地形、地貌、树种、密度、树龄等相关因素极为接近的点若干,于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风力和不同的时段采用WFB-18ⅢB喷雾喷粉机喷粉施药,每个施药点均按顺风5m、15m、50m、80m和侧风10m、35m、60m处布量单位面积的观测点,施药30min后分别统计死虫数。假定顺风5m处点的虫口减退率为100%,依次可分别计算其他各点的死虫数和3次平均虫口减退率,以测定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风力和不同的时段施药的杀虫范围和防治效果。

  从防治实践来看,施药应在晴天或少云天气、微风、风向稳定,日出后2h或午后16~20时进行为宜。此时杀虫范围最大,每布药点可达2500~3000m2的防治范围,分布呈现为折扇型。防治效果也最好,平均虫口减退率为88.3%。

  应用粉剂农药防治林业有害生物的效果取决于药粉雾团上升的高度、分布的范围、飘移的速度和弥漫的时间以及附着能力等因素。而药粉上升、飘散的动力除喷粉机给予的机械力以外,主要依靠低空大气大规模的、旺盛的、有规律性的空气对流所产生的上升气流和平流所产生的空气水平运动,即风的作用。可以说,药粉的扩散实质上取决于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植被结构、水域面积等因素导致的地表热量的吸收和近地面热力的传递而形成的大气对流和运动。

  大气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热是很微弱的,大气的主要热源是下垫层(包括地面、水面、草面即土壤、水域和植被等),当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除向土壤下层传递热量外,还通过反射将大部分热量传递于大气,使空气直接受地面热量传递而增温,因而产生强有力的大规模的上升气流。因不同的下垫层的热容量和导热率不同,导致大气温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即“热量差额”,最终导致地面上气压的水平分布不均匀即水平气压梯度的存在而形成大气平流,表现为风向和风速两种基本特性。

  在有害生物防治时,采用喷粉防治和喷雾防治是最为基本的也是最常采用的方法。但喷雾防治不同于喷粉防治,喷粉防治主要是依靠喷粉机给予药粉的机械上升力和热力上升气流的相互作用上升,在微风的作用下漂浮、扩散在预定的林区范围之内。因此,受光照、气压、温度、大气运动等气象条件和地形地貌因素的影响较大。喷雾防治是直接依靠器械给予的机械力,除少数雾化的药液凭借大气运动飘移以外,而绝大多数药液是在机械高压下完全雾化或形成强有力的水柱均匀到达标靶部位。

  在平地林区施药和山坡森林施药完全不同,山林因山脊、山腰、山谷、阳坡、阴坡等各处的森林垂直结构、树种结构、水平分布、地形地貌是不同的,但这种变化又是相对稳定的、也是循序渐进的,这种变化最终导致地面增温的不均衡,继而形成来自谷底到山脊的强有力的较为稳定的上升气流即谷风。大面积的平地森林中的树种结构、水平分布、地形地貌以及森林的垂直结构(乔木、林下灌木和地表植被)和空间结构基本一致,但这种相对一致却因人为(规划设计)和自然(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因素造成森林结构的变化,这种变化却是独立的、偶然的,容易造成低压槽,形成乱流和“回旋风”或越过林区的“盖头风”,对施药影响极大。

  在森林与田野上施药还是有着极大的不同,田野土壤质地、耕种作物一致、水平分布均匀,属于单层植被,地表温度差异极小,有着极其稳定而流畅的大气环境,对流作用旺盛而有规律。而林地地形地貌复杂、植被又是以复杂的多层次的形态存在,地表热量分布不均,大气循环受制于自然条件,对施药操作不利。

  在林带中施药与大面积片林也有不同,林带结构简单、树种构成单一、生长状况一致、水平分布均匀、设计布局规范。最主要的是林带傍一般为路、渠、农田等较为空旷,地表附着物基本一致,温差较小、气流通畅,喷粉施药只需注意风向即可。

  5结语

  使用粉剂、微胶囊等剂型农药防治森林有害生物时,喷粉机给予的动力有限,药粉的扩散主要依靠低空大气对流和平流相互作用下的漂浮力和运动速度,决定于大气热力传递运动,最终决定着施药范围和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 山东省林业学校.气象学[M].北京:农林出版社,1979.

  [2] 周嘉熹,屈邦选,王希蒙.西北森林害虫及其防治[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文章标题:核心发表论文森林有害生物防治与大气热力运动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230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