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工程师论文论中国意境论在古典园林与建筑中的应用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6-06 14:00 热度:

  中国古典园林代表了自然式园林的发展主流,与西方规则式园林在布局方式、形象面貌上完全不同。从总体上看,既没有严格的轴线、笔直的道路、也很少规则形状的水池、喷泉、以及修剪整齐的绿篱、树木、草地。

  摘要:“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理论依据,中国古典园林对于意境的追求由来己久。这种融和了客体的景物、主体的情感的园林意境的创造和欣赏是中国园林美学,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美学的中心内容。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美是建筑形式美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人类通过建筑使空间发生变化,借以传达某种基本的情感,象征某种意义。

  关键词:园林工程师论文,意境,古典园林,古典建筑

  1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

  中国古典园林是以人工模仿自然山水、表现理想化的自然山水景观为主要特征,营造出树木葱郁、曲折幽深的环境意象,运用山石、水体、建筑、植物等物质要素创造了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独特鲜明的园林艺术形象。在典型的园林布局中,山水景观常常是观赏的主要对象,空间视线的集中处,建筑与植物点缀其中,完善了山水景观的整体形象,也营造了自然的山林气氛。这种以山水自然为主题的造园创作方法有来已久。自秦汉开创了园林中人工挖池堆山的先例,“一池三山”的典型布局成为历代造园的主要模式,其影响广泛和久远。唐宋时期的造园逐步摆脱了早期对自然山水的写实模仿,进入写意山水园的新境界皇家园林山水景观开阔豪放,私家园林在有限的空间内叠石为峭壁危岩、深涧峡谷,都表现了写意山水的意境。明清以来进一步发展的庭院掇山,庭园峰石特置,瘦皱透漏,点石散布,无一不反映了“一拳代山,一勺代水”的象征意义和对山水的高度概括和提炼。

  1.1师法自然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工和自然结合的产物,它所体现的自然风景式风格,是以人工景观达到自然美表现的典范。明代造园家计成在《园治》中提到“虽有人作,宛自天开”作为造园审美评价的标准。园林中假山叠石的峰峦洞谷或峭壁悬崖力求取自真山片段,水池泉瀑也摹仿自然水体的真实形态,至于茂林修竹、悬藤垂萝、佳木繁荫,无不散发着勃勃的天然情趣,表现了自然风景的理想模式。这种崇尚自然美与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观有密切的联系。早在先秦时期孔孟思想中就有山水比德的观念。一山川之美喻人格之美,同时从自然万象中体悟人生哲理,借无言志。老庄哲学则将自然上升到“道”的高度,自然成为永恒法则的体现,成为效法顺应的对象,推崇自然而然的没美,主张人类想自然界的回归,反映了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从而奠定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顺应自然,返璞归真成为一种文化和审美精神。置身于这种自然的山水氛围中,令人感到松弛、散淡、宁静、内省、怡情,唤起循迹山林,游历名川大山所产生的对自然山水的美好记忆。

  1.2诗情画意

  中国古代的山水诗和山水画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魏晋时期山水诗文和山水画的大量出现,使早期的自然审美观发生了变化,也促进了造园艺术向自然山水园的转变。人们不仅陶醉于自然山水,以诗画表达由衷的赞赏,而且园林中再现这种自然美,并达到借景抒怀的目的。唐代山水诗话的蓬勃发展,促进人们对自然山水风景认识的进一步升华。文人以诗话意境写入园林,形成文人园,逐步摆脱对自然山水的单纯模仿,将自然美与诗情画意联系起来,体现了对自然山水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当时最富盛名的有王维的“辋川别业”诗话大家王维开创了文人水墨山水画的先河,他的写意山水画在总结自然山水构成的客观基础上,追求凭借湖光山色之胜,加以人工构筑,创作出既有自然山川之美,又有诗情画意的园林,表现了山水诗话特有的清新脱俗的意境。文人园所追求的诗情画意情趣提升了古典园林的雅文化品味。宋元以来园林代表的城市宅园受当时山水画论以及禅学的影响,讲究立足心性,以壶中天地、须弥芥子的有限空间容纳片山勺水、拳石数竹的典型景观,从中获得修然自得、淡泊宁静,达到小中见大、情景交融的境界。写意山水园主要以绘画形式美的原则进行园林创作,尤其在小型庭园中,通过空间和景物的布置,表现诗话意境之美。

  概言之,重新认识中国古建筑园林,透过形式,超越诗情画意等浅层内涵,深入实质,廓清主要特征,便可拓出一片新天地它在美学上的成就,尤其是深层的哲理内涵和高妙的文化品格,正是我们今天在进行环境设计创造中需要借鉴和发展的。

  2中国古典建筑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独到的审美观念,是许多优秀艺术作品产生的理论依据,建筑的意境美是建筑形式美诸要素的延伸与拓展。人类通过建筑使空间发生变化,借以传达某种基本的情感,象征某种意义。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象征神秘和威严表达王权天授。古罗马建筑象征征服和权威。哥特式建筑象征对天国的渴慕。梁思成先生最早提出了“建筑意”的概念,并且他把“建筑意”与“诗意”“画意”等概念并列起来,从而使之具有相当高的理论价值。“建筑意”主要是指“建筑意境”,它是意境理论在建筑学领域的具体化表现。

  2.1古典建筑意境中的景

  古典建筑意境中的景是实景与虚景的统一。

  实景由古典建筑形体显现,虚景由环境塑造。中国建筑向来重视与环境的协调,人工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建筑组群方面:在建筑组群中,中国传统的庭院式布局充分地体现了“人、建筑、自然”三位一体的设计理念,群体建筑都是“被伏于地”,很好地反映了建筑与环境的亲和关系。特别是唐以后“因山为陵”的结合环境来处理建筑的手法,则是完全把建筑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反映了因地制宜的形态法则。

  在单体建筑处理方面:中国古代轻盈剔透的亭、台、楼、阁、轩等建筑,很好地将自然景色溶入了建筑内部空间,处处都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建筑技术上,有学者认为,为什么古代中国那么执着地钟情土木建筑,专注于梁柱结构,三千年如一日,不是因为资源条件原因,也不是因为经济技术水平原因,更不是因为思想保守的缘故。究其原因,全是因为中国古代的环境意识。环境作为意境中的虚,来烘托趁筑的实景。环境在消融建筑形体的同时,也被建筑师塑造成建筑的有机构成,成为建筑意境中的虚景。在虚景的重新塑造,建筑变得“清晰”,这种清晰不是建筑未融人环境时简单的形体清晰。而是建筑与环境处于和谐状态下建筑意象的清晰。这种意象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虚实互生的生命景象构成了古典建筑的意境美。

  在中国古典建筑中,寺庙往往与名山胜水的“佛性灵气”融合,建筑往往依山就势,高低错落,把人文景观融化于自然景观之中,给人以丰富的美感。

  2.2古典建筑意境中的情

  建筑艺术形象与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是社会审美观的体现。建筑难以表达具体的思想情感,却能反映社会审美观念。建筑空间的艺术感染力就在如此,人们可以有意识使建筑空间造型具有明显的形态从而来象征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筑艺术形象的长处是作为生活空间可以直接参与生活,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因而建筑空间具有其他艺术更直接的感染力。

  建筑空间作为人生活的环境。人们对生活的态度和理想必然体现其中。不仅作为生活方式体现生活空间,还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审美观念通过艺术想象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建筑空间是生活空间与情感的对立统一体。

  “古典建筑意境中的情是社会情感与自我情感的统一,是一种复合情感,即情外之情。因此,情感解读的方法直接影响意境中情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情感解读就是意境中情自身。”

  例如人们在游览江南古典园林时,也能感受到当年的造园者通过巧妙应用借景、框景、障景、对景、等手法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外化成具体的建筑序列,这就是建筑意境的产生,通过这些建筑景观,欣赏者和造园者穿越时空而进行情感的交流,从而情感升华和再造。而且每个欣赏者心中都有一份不一样的情感,这样更加丰富了建筑的意境。各个时代欣赏者通过游览园林建筑,沿着当年造园者设计的廊、亭子、桥、轩榭等各个方位的观赏和体会。感悟生命的灵动,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7.

  [2]丹纳(法).傅雷(译).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3]陈李波.中国古典建筑意境结构分析[J].华中建筑,2006,(11).

  [4]熊明.建筑美学纲要[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曹林娣.中国园林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

  [6]窦奕.园林小品及园林小建筑[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文章标题:园林工程师论文论中国意境论在古典园林与建筑中的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2125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