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论文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调查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4-05-10 09:43 热度:

  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东营市委、市政府把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确定为今2013年十件为民实事之一。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东营市自2012年5月份开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全市共创建1323所。截至2013年3月份全市已举办培训班6061期,培训29.4万名农民。

  【摘要】培育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文章从东营市在创建新型农民学校方面的创新做法入手,剖析了新型农民培训中存在的管理体制、培训内容与方式及后续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科学规划、理顺体制、加大投入等五个方面的对策,从创新的角度为解决新型农民培训难题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农业经济论文,新型农民,新型农民培训,新型农民学校

  一、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的基本做法

  (一)坚持“广调研”,摸清培训需求

  全市组成多支调研队伍,广泛开展东营市农民素质情况调查、东营市农民培训需求调查等,并在政府网站设置调查问卷,市县乡三级开通热线电话,村村设立培训需求“意见箱”,随时征集群众培训需求,把准了需求脉搏。

  (二)坚持“强管理”,理顺管理体制

  全市成立创建新型农民学校领导小组,统筹抓好全市农民教育培训指导协调工作,全力创建“没有围墙”的新型农民学校。各县区成立新型农民学校校务委员会,各乡镇、街道根据总体安排,设立分校校委会或教学点,重点搞好各类教学活动。各县、区直部门单位作为校务委员会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分工,积极发挥职能作用。

  (三)坚持“大统筹”,整合教学资源

  1、整合教学阵地。依托农村社区服务中心、村级活动场所等建成教学点253处、夜校925处,依托涉农企业、农村经合组织开辟教育培训基地143处。

  2、整合师资队伍。打破区域、院校、身份界限,组建包括1182名教师的市县乡三级农民教育培训师资库。

  3、整合社会力量。动员212个市县区直部门、361家农业龙头企业、266个协会组织、35个专业培训机构、667名“第一书记”参与到创建工作中,形成强大社会合力。

  4、整合经费投入。建立政府主导、项目支撑、分级负担、多方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列支500万元作为新型农民学校培训专项资金,县乡财政随之配套相应专项资金。

  (四)坚持“勇创新”,丰富培训内容与方式

  1、创新课程设置。坚持“社会需要什么专业就设置什么专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紧扣实际开设课程,由农民点学。

  2、创新培训形式。探索开展了“课堂授课+实地指导”、“集中授课+分散自学”、“专家讲解+现场参观”、“试验示范+推广应用”等教学方式,实现了课堂教学向田间地头延伸、理论培训与生产实践有机结合。

  3、创新培训媒介。充分利用远程教育网、电视、网站、“e点通”学习平台、“110培训热线”、“惠民小喇叭”、“农讯110”、农讯超市”等媒介拓宽办学方式,革新培训手段和方法,便民参训。

  (五)坚持“重实效”,确保群众受益

  1、扎实开展各类培训。按照力争三年将全县有致富愿望和致富能力的农民培训一遍的要求,做实各类培训。

  2、做好跟踪服务。培训结束后,加强对参训农民的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市场营销、就业创业指导等后续服务,帮其解决生产生活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加快培训成果转化,让群众真正得实惠。

  二、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培训内容与方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够强,与广大群众的真正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培训方式相对单一,基本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培训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多数在白天,与农民务工或农时相矛盾。

  (二)培训师资急需进一步加强

  师资库教师总量虽多,但真正能讲精品课的不多,部分教师授课内容接地气不够。师资库教师来自各行各业,授课时间难以保证,调度管理缺少有力的抓手。授课补贴标准不明确,教师授课积极性不高。

  (三)培训供需尚待进一步平衡

  从供求关系分析,我县新型农民培训存在“有效需求不足”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现象。一方面,很多农民还没有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参训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有些技能培训,农民愿意学,但新型农民学校目前还没有系统开展。

  (四)培训激励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存在通过行政命令、硬性“摊派”等方式组织农民参训现象,参训的多数是老年人和妇女,重复培训现象突出。部分校务委员会成员单位还没把新型农民培训作为单位的工作职能,主动性不强。社会培训机构热情不高,参与率较低。

  (五)培训后续服务还需进一步跟进

  培训与企业产业基地结合较少,参训后农民的就业、收入提升等问题解决有限。政府开展的农产品推介等公共服务有待加强。培训后的相关政策有待完善。比如创业培训结束后,广大参训农民创业热情高涨,积极申请创业贷款,但由于资金有限,被批准者较少,影响农民积极性。

  三、全力开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新局面的建议

  (一)提升境界,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农民培训工作

  1、善用“百姓思维”思考问题。切实站在农民群众角度抓农民培训,真正把“方便农民、智慧农民、实惠农民”作为根本宗旨,努力把新型农民培训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农民心坎上。

  2、尽快制定农民培训整体规划。借鉴2011年我国农业部印发的《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在加强调研、全面把握县情、发挥独特优势基础上,制定全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

  3、努力营造新型农民培训浓厚氛围。尤其要加强对新型农民培训中的典型经验、培训成效及优秀学员的宣传推广力度,吸引群众自觉走进课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二)理顺体制,突破难点,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机制建设

  1、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农民培训机制。在强化行政推动的基础上,采取是有效措施,调动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其他社会机构的积极性,搞好新型农民培训“大合唱”。

  2、建立政府投入为主导的多元化投资机制。按照“明确政府责任、财政多出一点,拓宽融资渠道、市场吸纳一点,抢抓政策机遇、从上级争取一点,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缴纳一点”的思路,多渠道、多途径解决经费问题。

  3、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合理设置考核指标、考核分值及考核方式,强化考核结果运用,以引领科学发展,推进农民培训取得扎实实效。

  (三)共建共享,开放协作,推进新型农民培训资源建设

  按照合理布局、方便农民的原则,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培训阵地。及时把涉农政策法律法规、农业新技术等转化为通俗形象的教学资源。组织开展对“师资库”教师的培训、教学竞赛、优秀教师评选等活动。建立师资库教师进退机制,实现师资库教师动态管理。同时借助外力办好高层次培训,弥补本地师资不足。

  (四)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创新新型农民培训内容和模式

  1、立足发展实际开展培训。比如大王镇将红色革命精神教育作为主轴贯穿培训始终,花官镇依托7万亩富硒大蒜基地、荣丰食用菌基地开展技能培训,效果都很好。

  2、通过项目带动开展培训。以有开发价值的农业科技项目为载体,抓好农科教结合工作,服务于新型农民致富、提高新型农民素质。

  3、推行培训券制度开展培训。择优选择一批培训机构,由政府向农民发放培训券,农民根据需求持券到相关机构参训,培训合格后荣获培训机构颁发的各种证书,培训机构根据农民交付的培训券向新型农民学校申请培训经费。

  (五)创新思路,完善政策,做好新型农民培训后续服务

  构建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体系,努力把服务由培训向生产、销售等环节延伸。完善对参训后合格农民的信贷、土地流转、荒地承包等优惠政策。与企业及培训机构联合,解决农民就业难题。在进一步搞好农民创业培训基础上,用好用活市县财政列支的8000万农民创业基金,搞好政银合作,催生一批农民创业项目。

文章标题:农业经济论文东营市新型农民培训问题的调查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20963.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