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金沙县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初探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10-09 09:24 热度:

  摘要:石漠化地区生态治理是毕节地区生态扶试验区的主要建设内容,金沙县作为毕节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重点县,2002年以来,金沙县林业局就整合各种工程项目,在全县石漠化重点乡镇进行了多种治理模式的治理试验,有的治理模式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并且产生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在石漠化治理工程全面启动的今天,本文调查分析了比较成功的几种模式,和广大林同行进行探讨,以期对石漠化治理工程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金沙县,石漠化治理,模式
  
  1.贵州省金沙县石漠化现状:
  1.1金沙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国土面积2528㎞²,分属于长江水系的乌江流域和赤水流域,大类山脉与乌蒙山脉在境内交汇,是贵州省石漠化较为典型的山区县之一。金沙县石漠化面积330.2㎞²,占国土面积的13.5%。潜在石漠化面积336.7㎞²,占国土面积的13.32%。在漠化面积中轻度石漠化面积113.48㎞²,中度石漠化面积209.86㎞²,强度石漠化面积5.46㎞²,极强度石漠化面积1.2㎞²。按贵州省石漠化分区原则,金沙县属于Ⅱ黔中丘原山地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大区的Ⅱ₁a的遵义—金沙—桐梓轻度石漠化防治小区。
  1.2石漠化的危害:
  土地的石漠化,导致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生存极为不利,加剧加速石漠化地区的贫困。具体表现为:
  1.2.1水土流失日益加大,对农业、水利、水电设施日趋严重,对金沙县的农业生主和能源安全带来极大的危害。
  1.2.2土地退化、生态脆弱,导致农业、林业生产水平下降,使人们丧失生存环境。由于人类长时间的不合理开垦山地,
  使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石漠化程度加剧、人均耕地减少且变为贫瘠,使单产降低,直接威胁人类的粮食安全问题。
  1.2.3旱涝灾害、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频发生,经济损失严重,直接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特别是在金沙县的矿区更为突出。
  1.2.4危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全安。金沙县是长江水系的乌江流域和赤水河流域重点县,因水土流失带入乌江和赤水河的泥砂就多达500万吨以上,金沙县的石化治理状况直接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3石漠化等级强度的表现及特征:
  1.3.1无石漠化区:土壤侵蚀较少,水土流失不明显,具有70%以上的林灌草覆盖度或土被盖度、岩石裸露低于20%,土层厚度大于20cm以上且坡度小于15°。这一地区人口众多,田土相对集中连片,土地垦殖率较高,农业集约化经营初具规模,农业商品经济比较发展,是主要产粮区。
  1.3.2潜在石漠化区;这一区域有较轻的水土流失,植被和土被盖度介于70—80%之间,岩石裸露率介于20—30之间,坡度大于20°,平均土层<20cm,受到人为破坏的威胁,具有生境潜在危机。这一地区人口相对集中,耕地主要集中在高原小坝子和台地,土地垦殖率较高,农业生产有一定的夫模,农业商品和土特产品发展适度,是粮食和经济作物的主要产区。
  1.3.3轻度石漠化区:土壤侵蚀较为明显,植被结构等级较低,以稀疏的灌草为主,植被和土被盖度介于50—60%这间,岩石裸露介于30—50%之间,坡度>15°。这一地区土地具有多样性特点,开发利用方式多元化,目前人口较为密集,仍属于落后的传统农业区,人们对土地的生存依赖性大。
  1.3.4中度石漠化区:土壤侵蚀明显,岩石裸露率在51—70之间,植被和土被盖度介于30—49%这间,土层平均厚度<10cm,土被分布零星分布且较为破碎。这一地区目前仍在开发利用中,过度垦殖是加剧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重要原因。
  1.3.5强度石漠化区:土壤侵蚀强烈,植被以低结构的灌草为主,岩石裸露率在71—90%这间。这类土地生境严重脆弱。丧失家用价值。这一地区人和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成为区域性极贫的代表,人类缺乏基本的生存条件,必须经过环境移民和调整产业结构才能摆脱贫困。
  1.3.6极强度石漠化区:土壤侵蚀极为严重,已导致无土可流了,基本上全为裸露岩石。岩石裸露率>90%,植被和土被盖度<10%,这一地区生境被严重破坏,土地丧失农用价值,原生土壤全部被流失。人和环境的关系严重失调,成为区域性贫困的典型代表,人类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要脱贫必须经过生态移民和调整产业结构。
  2.石漠化的成因:
  金沙县石漠化形成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是石漠化产生的先决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和工业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深度和广度加剧,是造成石漠化的主要诱因。
  2.1自然因素:
  2.1.1坡度;
  金沙县海拔最高1884m、最低457m,山体切割大,25°以上的地67500hm²,占国土面积的26.7%左右,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13500hm²。大面积的陡坡耕地给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供了先决条件,最终导致了石漠的发生。
  2.1.2降雨分布;
  金沙县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雨热同季、降雨集中,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雨水的集中冲刷,使石漠化形成加剧。
  2.1.3植被变化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金沙县森林植被遭到过度采伐破坏,森森生态系统破坏严重,林地质量下降,是形成石漠化的原因之一。
  2.2人文、经济因素:
  2.2.1人口数量:
  据统计,金沙县2006年的人口密度达到了246人/km²,过大的人口密度超出了土地的人口合理承载量,使得人们为了生存大量的毁林开荒,对土地过度垦殖利用;对草地、水源过度开发利用等,这些都加快了石漠化的发生、加剧。
  2.2.2文化素质因素:
  相对落后闭塞的山区环境,形成了大量的文化想对落后的群体,往往被眼前的短期的经济利益所吸引,不顾环境的承受能力,大量乱挖滥采野生动植物资源,以牺牲环境来达到眼前的短期利益,使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导到石漠化的发生。如上世纪90年代初的金沙县兰花被毁灭性采挖、古、大、珍稀树被大量挖掘和煤、硫磺等矿产品的无序开踩等都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石漠化的发生。
  2.2.3社会经济水平因素:
  金沙县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为了追求最在农业生产效益,大量的开荒种地时有发生,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金沙县的经济支柱形成了以煤、电、矿产、运输为的工业经济,对矿柱材的大量需求,使森林资源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矿产经济不可避免地造成了采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岩层结构破坏,加大了石漠化地区的面积和程度。比如:金沙县的新化、安洛、大田、城关、西洛等涉煤乡(镇)就有大面积的因采矿而形成的石漠化面积。
  3.防治模式:
  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主要表现特征为:缺水、少土、林少的特点。故防治的核心工作就在:蓄水、保土、造林等方面,针对不同的石漠化等及强度,将生物措施、技术措施、工程措施进行组装配套、预防治理想结合,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具体的防治模式分为以下几种:
  3.1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模式:
  在无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区域和已经实施防治的地区内,主要是加大宣传《森林法》和《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力度,禁止乱砍滥伐、过度放牧、禁止陡坡开荒等,保护好生态环境,防止新的石漠化产生。
  3.2脆弱生态综合治理模式:
  金沙县属于喀斯特中低山及峡谷谷坡地带,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坝区较少,坡度大,土层薄,人口压力大。加上不合理的开垦,使得石漠化的缺水、少土、缺林特征突出,围绕这一特点,必须以蓄水、治土、造林为核心,把生物、工程等措施进行组装配套,对山、水、林、田、路进、行综合治理。在营造林工作中,由于作业地块大都是群众的责任地,加之石漠化工程没有象“退耕还林”工程哪样的国家补助,所以金沙县在石漠化工程治理中以经济林和中药材为主,探索出了核桃加金银花、大枣加桔梗和建立桃、李、杨梅、柑桔等经济林模式,很好地解决了群众收入和石漠化治理的问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3生态农业建设模式:
  贵州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金沙也不例外。对以坡地为主的山区来说,实行立体布局的生态经济模式,形成多层次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结合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实现“山顶戴帽子、山腰栓带子、山脚穿鞋子”的立体生态系统,是防治石漠化的有效途径。在金沙县的后山乡就大量采用了这种模式,在山坡上部全部规划进行营造林工程和生态恢复工程,大量进行植树造林,在山坡中部就利用河谷地区热量充足的特点发展柑桔产业,在山坡下部集中搞好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4庭园生态经济模式:
  以沼气建设利用为纽带,结合农村“三小”水利项目建设,稳定或完善“经果林—猪(养殖)—沼气(农村清洁能源)的模式,逐渐形成以种植业为基础、以养殖业为主线、以沼气为纽带、种养加工相结合,农、林、牧、副协调发展的农村生态经济模式。在金沙县的地区级新农村示范点——岩孔镇板桥村就大力发展以葡萄和养殖为主的庭园经济,在葡萄架下养鱼、养鸡鸭等,大力发展生猪养殖建立沼气清洁能源,是远近闻名的葡萄村,是金沙县新农村建设的典范。
  3.5草地畜牧业模式:
  金沙县历来重视养殖业的发展,以羊、猪、牛等草食性动物的养殖有一定的规模,合理制定载畜量和改放养为舍养,种草养畜,以畜养农(提供肥料),以农促畜(种植优质牧草),并进一步发展农牧产品深加工,实现畜多—肥足—粮丰—收入多—生态和谐的良性循环模式。实现以畜牧业境收为主的商品化农业产业结构。
  3.6生态移民模式:
  喀斯特地区人口密度上限为150人/km²,而金沙县的人口平均密度为246人/km²,需要进行生态移民、减少石漠化地区人口压力,实现生态环境的休养生息,达到生存环境恶劣的石漠化区域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方面金沙县在城关附近的原大水、开化农场国有土地上建设移民新村,把从冷水河自然保护区(石漠化地区)等移民出来的群众进行集中安置,既保护了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又改善了石漠化地区广大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3.7生态旅游开发模式:
  金沙县属于喀斯特的多民族聚居地区,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红色文化丰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应搞好旅游市场的定位、旅游功能的定位、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以及旅游产品区域性组合定位等工作,确定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和力度,发展田园风光和农家乐及民族风情的特色旅游项目,兼顾农民、集体、经营业主的利益,建立环境和谐的旅游体系,实现和谐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4、小结与建议:
  4.1石漠化治理工程涉及到的部门多,需要作好林业、农业、水利、畜牧、环保、建设等部门的工作,协调一致、通力合作。
  4.2因为石漠化地区大多是态环境较差、比较贫穷的地区,治理的同时要考虑到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
  4.3由于有退耕还林工程的参照,对于石漠化地区拿出土地进行治理的农民,建议参照退耕还林工程的补助标准进行补助,让项目区群众不因工程的实施而减少收入。
  参考文献:1.贵州省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贵州省营林总站.2000.6
  2.全国林业生态建设与治理模式.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5
  3.金沙县第三次森林资源调查成果报告.金沙县林业局.2007.4
  4.金沙县2002—2007年退耕还林作业设计和验收成果资料。
  5.金沙县1999—2007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作业设计和验收成果资料。

文章标题:贵州省金沙县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1344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