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

所属栏目:农业工程科学论文 发布日期:2012-05-28 09:10 热度:

  【摘要】近年来,中国人口持续增多,社会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代价却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数量质量锐减,从而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日益突出。土地整理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措施,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可以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保证全国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缓解人地矛盾以及粮食供给压力,为社会进一步发展服务。本文主要介绍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现阶段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背景,并阐述了开展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土地整理,耕地保护,背景,意义
  
  土地是万物之源,是人类活动的场所,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是最宝贵的资产和资源。耕地是土地的精华,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以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确保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目标,是贯穿于新《土地管理法》的一个基本准则。保护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是在我国人口不断增长、耕地资源严重匮乏和土地粗放利用的现状下,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而土地整理则是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必由之路,是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1]。
  1.土地整理的内涵
  土地整理的概念由来已久,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等其他实际情况存在着诸多差异,土地整理发展的历史也各不相同,因此,在各个国家,土地整理的概念与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总的来说,土地整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土地整理既包括农地整理,又包括市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从其方式而言,土地整理还包括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狭义的土地整理,仅指农地整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目前各国开展土地整理的目的和初衷大致相似,各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程序也大致相同,因此,对土地整理的概念和内涵的理解可如以下文字所述:土地整理即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规划或城市规划确定目标和用途,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1]。
  在我国,由于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社会实际发展情况与其他国家有所不同,因此,我国的土地整理具有我国自身的特色。现阶段我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土地整理基本涵义是,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2]。
  对于我国的土地整理,我们可以从土地整理的内容、原则、目的、任务这四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首先,土地整理的内容。现阶段土地整理主要为农地整理,其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一是调整农地结构,归并零散地块;二是平整土地,改良土壤;三是道路、沟渠水利设施、电力配置等综合建设;四是归并农村居民点、村办企业和乡镇企业用地;五是复垦废弃土地;六是划定土地权属;七是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1]。
  其次,土地整理的原则。土地整理应遵循的原则,一是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四是以土地整理和土地复垦为主,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五是采用先进科学技术,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六是因地制宜,先易后难,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1]。
  再次,土地整理的目的。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目的,是依据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对土地利用状况的调整、改造,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1]。
  最后,土地整理的任务。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在农村地区,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的综合整治,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在城镇,通过对闲置、存量等利用效率低的土地和按规划对农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土地进行整理,提高土地利用率,解决城市发展用地问题,改善城镇生活、居住条件、减少城镇外延占地[1]。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土地整理是一项旨在为老百姓谋福利的工作,通过开展土地整理,可以促进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带来不可估量的丰厚效益。
  2.现阶段我国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背景
  2.1耕地资源形势严峻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导致了我国人均土地占有量很少,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多一点。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一多三少”,即总量多,人均土地少,尤其是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3]。即便如此,宝贵的耕地资源仍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自1957年来,我国的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特别是进入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现代化进程以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对土地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大,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对耕地资源造成了破坏,导致了耕地总量锐减的后果。现阶段,在我国各方面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这对本来就已不多的耕地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且,这种挑战会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难以改变。
  2.2人口与粮食问题严峻
  我国自从20世纪70年代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但由于人口基数太大以及旧的文化传统观念的影响,人口实际增长依然较快。随着人口的增长,未来居住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是相当惊人的。面对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减少的趋势,我国的粮食问题直接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随着历史的推进,我国的粮食与人口将出现两大不可逆转的趋势,假设全国每年净增1400万人,就要消耗粮食50亿公斤以上,人口规模扩大是粮食消费量增大的直接原因。要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日益增长,必须要有充足的粮食供给作为保障,然而,粮食供给的形式却十分严峻[3]。耕地面积的减少趋势已不可避免,土地单产水平的提高有限,挖掘农业自然资源潜力的难度大。面对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的基本情况,一旦粮食供给发生危机,不可能依靠国际粮食市场就能得到根本保障,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中国的粮食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严重影响到中华民族的自立与发展,给社会进步带来重重阻碍。
  2.3加入WTO对耕地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农业是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之一。现阶段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导致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根据WTO规则,国际地区间贸易壁垒消除,遵循比较利益原则,各成员尽可能发挥比较优势,其必然结果是:国外优质、低价的农产品将大幅度涌入我国。在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的情况下,农业生产结构、作物种植结构、粮食播种面积等将受到较大冲击。当农民发现生产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如蔬菜、水果、畜产品、家禽、水产品、园艺等较生产粮食的比较优势时,必然有相当部分农民在利益的驱动下放弃种植粮食作物,而改种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甚至弃耕抛荒,弃农经商,导致耕地总量的严重失衡[3]。
  3.开展土地整理对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意义
  3.1开展土地整理可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保护耕地的目标。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基本含义是保持现有耕地数量不能减少,随着人口的增长,耕地数量还要增加;同时要保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项非农建设占用土地的需要,还要充分考虑到生态退耕、自然灾害毁坏的耕地。显然,单依靠计划用地、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查处非法用地等措施是不足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能否做到耕地总量不减少,在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同时,必须想方设法补充耕地。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规定,土地整理项目中净增耕地面积不低于项目规划设计面积的10%,其余80%~90%是质量不高的中低产田。也就是说,土地整理是以国家和省补助建设资金的办法达到一是新增一部分耕地,另一是带动一大部分中低产田,使之共同达到高产田的要求,逐步提高整个农业现代化的水平[1]。因此,土地整理在耕地保护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
  3.2开展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规模效益
  土地整理的过程是土地利用率提高的过程。它至少包括闲置的加以利用和利用率不高的加以提高两个范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田中不同程度地分散着一些闲散地、废弃塘渠、取土坑等,如通过土地整理,一方面调整合并细碎分散的田地,使农田趋于完整,增加耕地数量;另一方面通过兴修农村路、渠以及共建林网,可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采用机械化技术以及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土地整理体现的是用地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管地方式向用途管制转变[1]。因此,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确保耕地数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
  3.3开展土地整理可以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
  土地整理的过程是土地利用集约化的过程。具体体现在城镇化建设方面。根据中国国情,实现现代化很大程度上要看广大农村现代化的水平,农村的城镇化正是农村现代化的主要标志。规范、引导农村居民向中心村、镇集中,这一集中的过程也是农村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土地整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受传统习惯的支配太多,农村村庄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等现象,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村庄向中心村集中,不仅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从而起到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的作用,保证耕地资源的数量、质量[1]。
  综上所述,开展土地整理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更是在新形势下确保耕地数量质量,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的重要途径[4]。因此,在新时期新背景下,要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以达到生活质量的提高,实现社会、经济、生态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丹斌,尚凯.土地整理—我国耕地保护的重要举措[J].河南地质.2001,6.
  [2]鲍海君.土地整理与耕地保护[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7,11.
  [3]张凤荣等.中国土地资源及可持续利用[M].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0.
  [4]王红梅.当前耕地保护工作的新任务—土地整理[J].土木建筑学术文库.2007,8.

文章标题:土地整理—保护耕地的有效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nongye/gongcheng/1212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