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31 11:45 热度:

  摘要:贵州省金矿主要分布于黔西南和黔东两个地区。黔西南的微细浸染型金矿是我国最早发现的该类型金矿,先后发现了紫木凼、戈塘、烂泥沟、水银洞和老万场等大型金矿,有多部专著出版,研究和勘探程度较高。黔东地区的金矿在1000多年前的蜀汉时期就有民间开采,但其研究和勘探程度比较低。黔东南金矿点多面广,开采历史悠久,是贵州省重要的产金区之一。本文从区域地质特征对黔东南金矿进行探讨,并对该区的找矿远景作出分析。
  关键字:黔东南,金矿地质特征,找矿远景
  黔东南金矿一般是蚀变岩型金矿。之前对黔东南金矿的研究仅限于宏观的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方面。笔者选定黔东南某地区矿作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以该金矿为代表的蚀变岩型金矿的矿石物质组分研究,进而为该区及相邻地区同类型金矿的找矿及预测提供参考。
  1、区域地质概况
  黔东及其邻区位于江南造山带西南段和扬子陆块的东南缘。发育中、新元古代至新生代地层,它们形成于不同的沉积环境,具有不同的沉积组合,产出于不同类型的盆地;发育多种类型的岩浆岩、变质岩,具有不同的岩浆岩组合和不同的变质相带,产出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构造复杂,发育有不同组合类型的构造形迹,构造线方向主要为北北东向,产出有各类褶皱、断裂和过渡性剪切带。燕山运动奠定了地区现今主要的地质构造格局和地貌发育的基础。
  2、矿区地质
  该金矿床位于黔东南部,在构造位置上处于江南地轴西段的北西向加车鼻状背斜北东翼(寨蒿断裂南延部分)东侧,党扭断层北盘的地虎—该地区—摆容滑脱构造带的东段。南部紧邻摩天岭花岗岩体。赋矿地层为下江群甲路组第一段上部之变余石英粉砂岩、细砂岩、绢云母石英千枚岩、绿泥石石英千枚岩等。矿体的产出主要受叠加于滑脱构造带之上的北东东向脆性断裂、南北向断裂破碎带、片理化带的控制,在不大的范围内呈较密集的矿体群产出。矿区总体为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地层倾角一般为10~20°,但由于受后期断裂构造影响,局部地层较陡,倾角在40°以上,并形成一些北东向及其他组向的次级褶曲或揉皱构造,规模一般较小。规模较大的构造主要是发育于甲路组第一段与第二段接触部位的该地区—地虎滑脱构造带和走向北西西的党扭断层。
  2.1矿区地层
  金矿床赋存于元古界青白口系下江群甲路组(Qbj)中上部地层中。出露地层为下江群的甲路组、乌叶组和番召组。现从老到新分述如下:
  一、甲路组(Qbj):
  甲路组主要分布在党扭断层以北及引修—九星下寨以南一带,是区内的主要赋矿地层。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可分为两个岩性段。
  1.第一段(Qbj1):
  主要分布于党扭断层以北,金银多金属矿带以南的中部地区,分为两个亚段:
  第一亚段(Qbj1-1):以灰、灰绿色中厚层变余石英砂岩为主,中部夹绢云母千枚岩,下部为变余砂岩,含有少量砾石。在南东部有花岗岩侵入。出露最大厚度大于500m。
  第二亚段(Qbj1-2):上部为灰、灰绿色中厚层变余砂岩夹绢云母板岩,下部为灰、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绢云母石英片岩。厚70m。
  2.第二段(Qbj2):
  主要分布在党扭下寨—该地区—九星下寨—地虎一带。根据其岩性组合特征,进一步划分为三个亚段:
  第一亚段(Qbj2-1):出露于地虎北西侧、该地区北西侧,为灰、灰绿色钙质千枚岩夹2~5m
  厚变基性火山岩。为区内金银矿的赋矿地层。与下伏第一段为断层接触。厚0~70m。
  第二亚段(Qbj2-2):上部为灰、灰绿色绢云母千枚岩、粉砂质板岩与薄层变余砂岩互层;下部为灰、黑褐色含铁锰质绢云母千枚岩为区内的矿(体)层的盖层,是区内寻找金矿化部位的重要标志。厚140m。
  第三亚段(Qbj2-3):为浅灰、灰及灰绿色钙质千枚岩、钙质片岩、千枚岩夹灰—肉红色大理岩透镜体。厚30m。
  二、乌叶组(Qbw)
  主要分布于党扭断层以南的南西部和南东部,根据岩性组合特征划分为两个岩性段,与下伏甲路组呈整合接触。
  1.乌叶组第一段(Qbw1):
  第一亚段(Qbw1-1):为灰、浅绿色石英片岩、千枚岩及变余石英粉砂岩。厚470m。
  第二亚段(Qbw1-2):为灰、浅绿色中厚层状变余石英砂岩。厚170m。
  2.乌叶组第二段(Qbw2):
  主要分布在党扭断层以南的南部和南东部。岩性主要由灰黑、黑及暗绿灰色含炭质千枚状板岩、含硅质千枚岩、含炭质千枚岩组成,局部夹少量凝灰质千枚岩及变余粉砂岩。厚600m。
  三、番召组(Qbf):
  主要出露于党扭断层以南的摆廖西部和挡雷南东部等地,由浅灰、灰及深灰色变余粉砂岩、板岩夹灰绿色含凝灰质板岩、粉砂质板岩、板岩及硅质板岩组成。厚600m。
  2.2控矿构造
  金矿位于摩天岭花岗岩北缘西部,总体为向北缓倾的单斜构造,并形成一些北东向及其它组向的次级褶曲或揉皱构造,但规模一般较小。控矿的主要构造是发育于甲路组第一、二段接触部位的区域性滑脱构造面(即该地区地虎滑脱构造带)和走向北西西的党扭断层,金矿整体受形成于其间的蚀变岩带控制。矿体就位的空间表现为叠加于蚀变岩带之上的北北东向脆性断裂带、层间破碎带及片理化带。矿体的就位则主要受这些断裂构造启张部位的制约,对于富矿体来说更是如此。对于片理化带来说,则体现为密集的片理裂隙对矿化的集中控制,从而反映出在同一矿化类型下的不同矿化形式:前者主要是以含金硫化物充填、交代断裂破碎带中的微裂隙或构造角砾边缘而形成的网脉状、角砾状矿化为主;后者则表现为以含金硫化物沿片理裂隙充填为主的矿化,形成条带状矿化,交代作用特征并不十分明显,仅表现为成矿初期的硅化交代作用。
  3、矿床地质特征
  蚀变岩型金矿系指断裂构造破碎岩石经热液蚀变矿化形成的金矿床,它们往往赋存于大的断裂破碎带中。本矿区主要是指在开采过程中发现的赋存于F1断裂带内,含金剪切破碎带中的矿体。在F1断裂带中产出的①号矿体即为这种矿体。由于这种类型的矿体在该地区金矿具有较大规模,揭露相对较多,代表性较好,本文就以①号矿体为例来说明蚀变岩型金矿体的地质特征。
  ①号矿体呈似板状、透镜状、藕节状产于主滑动带内,矿体较为稳定,矿体总体产状近于水平,随滑脱带的产状变化而变化,具有波状起伏的特点。矿体沿北东向延长大于600m,往南东方向延伸约400m,矿体厚度一般1.00~3.88m,平均2.20m,矿体由南西往北东,厚度有变厚趋势。单工程含Au品位一般1.49×10-6~5.89×10-6,平均3.32×10-6。除金外,还有伴生银,Ag含量一般为0.20×10-6~162.00×10-6,平均18.98×10-6。
  该类型矿体矿化类型主要为磁铁矿化、黄铁矿化。矿体沿北东方向延长大于600m,往南东方向延伸约400m,矿体厚度一般1.00~3.88m。平均2.20m,矿体由南西往北东,厚度有变厚趋势。该类型矿体品位在该区品位相对较高,为现矿区开采的主要矿体类型之一。
  4、围岩蚀变
  该矿区围岩蚀变多发生于近东西向滑脱构造带与叠加于其上的断层破碎带、片理化带及其两侧围岩中,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磁铁矿化、绢云母化等。这些蚀变及其重叠部位往往是金(银)矿富集的部位,一般具有绿泥石化、黄铁矿化和磁铁矿化地段,含金性均较好。
  5、找矿远景
  黔东南地区是我省金矿的重要产地,地质工作程度低,特别是在勘探深度上显得不够,近几年金矿勘查工作表明,黔东南地区除石英脉型金矿外,尚发现了低品位的剪切破碎带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这说明黔东南地区的金矿找矿前景是值得乐观的。特别是从江地区滑脱构造及其主滑脱面之上的次级滑脱构造变形带存在多处金、铜等多金属矿(化)点,这反映了该滑脱构造与蚀变岩型多金属矿存在成因上的联系。建议今后加强滑脱构造的研究,进一步寻找同类型金矿床。
  
  
  

文章标题:黔东南金矿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kuangye/320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