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从施工角度分析道路的质量问题,并初步提出了解决办法,以提高道路的施工质量。
关键词:道路施工;质量问题;防治措施
1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道路基本建设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道路施工工艺和技术进步也大有发展,对道路工程施工质量也逐步有所重视。但道路施工过程中,时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质量问题,若不采取一些有效措施加以预防与控制,往往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影响道路质量的因素很多,有设计方面因素,有建材的品质因素,有施工的因素,而施工质量又与施工人员的责任心、技术素质,以及操作机械、施工工艺等有关。道路最终的成品质量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质量的好坏是各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本文主要从施工角度来分析一下道路的质量问题,以提高道路的施工质量。
2道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
道路工程质量控制关键点要根据设计文件、项目专用技术规范和施工质量计划的要求设置,通过道路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确保建造出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工程。城市道路工程质量管理必须以预防为主,加强因素控制,确定特定,特殊工序的质量控制关键点,实施城市道路工程施工的动态管理。
2.1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设置原则
原则包括:施工过程中重要项目、薄弱环节和关键部位:影响工期,质量、成本、安全、材料消耗等重要因素的环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施工环节;质量信息反馈中缺陷频数较多的项目。关键点还应随着施工进度和影响因素的变化而调整。
2.2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控制
一是制定质量控制关键点的管理办法,二是落实质量责任,三是开展一次抽检合格的活动,四是认真填写质量控制关键点的质量记录,五是落实与经济责任相结合的检查考核制度。
2.3建立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文件
包括:作业流程图、关键点明细表、质量因素分析表、作业指导书、自检、交接检、专业检查记录以及控制图表、工序质量信息。
2.4质量控制关键点实际效果的考察
质量控制关键点的实际效果表现在施工质量管理水平和各项指标的实现情况上。要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绘制工程项目总体质量情况分析图表,该图表要反映动态控制过程与施工项目实际质量情况。把各阶段质量分析要纳入施工项目质量方针目标管理。
3道路工程施工中常见的质量控制关键点
3.1土方路基工程
一是施工放样与断面测量;二是路基原地面处理,按施工技术合同或规范规定要求处理,并认真压实,是使用适宜材料,必须采用设计和规范规定的适用材料,保证原材料合格,正确地确定土的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四是每层的松铺厚度、横坡;五是分层压实,控制填土的含水量,确保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
3.2路面基层(底基层)
一是基层施工所采用设备组合;二是所用结合料剂量;三是所用材料和含水量、拌合均匀性、配合比;四是压实度、弯沉值、平整度及横坡等;五是如采用级配碎(砾)石还需要注意集料的级配和石料的压碎值。
3.3沥青混凝土路面
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沥青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集料的级配、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验;四是路面施工机械设备配置与组合;五是沥青混凝土的运输及摊铺温度控制;六是摊铺厚度的控制;七是碾压与接缝施工。
3.4水泥混凝土路面
一是基层强度、平整度.高程的检查与控制;二是混凝土材料的检查与试验;三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和试件的试验;四是混凝土的摊铺、振动、成型及避免离析;五是锯缝时间和养生的掌握。
4道路工程施工主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4.1路基“弹簧”的防治
避免使用天然稠度小于1.1,液限大于40,塑性指数大于18,含水量大于最佳含水量两个百分点的土作为路基填料。清除碾压层下软弱层。更换填充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的部位,可将其过湿土翻晒,拌和均匀后重新碾压;或挖除换填含水量适宜的良性土壤后重新碾压;对产生“弹簧”且急于赶工的路段,可掺生石灰粉翻拌。待其含水量适宜后重新碾压;严禁异类土壤混填,尤其是不能用透水性差的土壤包裹透水性好的土壤,以免形成水囊。填筑上层时应开好排水沟。或采取其他措施降低地下水位至路基50cm以下,填筑上层时,应对下层填土的压实度和含水量进行检查,待检查合格后方能填筑上层。
4.2石灰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
改善施工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避免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铺筑碎石过渡层。在石灰土基层与路面间铺筑一层碎石过渡层。可避免裂缝,掺加粗粒料,在石灰土中适量掺加砂、碎石、碎砖、煤渣及矿渣等;分层铺筑时,在石灰土强度形成期,任其产生收缩裂缝后,再铺筑上一层,可有效地减少新铺筑层的裂缝,设置收缩缝,在石灰土层中,每隔5~lOm设一道缩缝。
4.3水泥稳定土基层裂缝的防治
改善施下用土的土质,采用塑性指数较低的土或适量掺加粉煤灰,控制压实含水量,需要根据土的性质采用最佳含水量,含水量过高或过低都不好;在能保证水泥稳定土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低的水泥用量,一次成型。尽可能采用慢凝水泥,加强对水泥稳定土的养生,避免水分蒸发过快;设计合理的水泥稳定土配合比,加强拌合,避免出现粗细料离析和不均匀现象。
4.4沥青混凝土路面不平整的防治
在摊铺机及找平装置使用前,应仔细设置和调整,使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并根据摊铺效果进行随时调整;现场应设专人指挥运输车辆,以保证摊铺机的均匀连续作业,摊铺机不在途中停顿,不得随意调整摊铺机的行驶速度;路面各个结构层的平整度应严格控制,严格工序间的交验制度,针对混合料中沥青性能特点,确定压路机的机型及重量,并确定出施工的初压温度,合理地选择碾压速度,严禁在未成型的油面表层急刹车及快速起步,并选择合理的振频、振幅;在摊铺机前设专人清除掉在“滑靴”前的混合料及摊铺机履带下的混合料;为改进构造物伸缩缝与沥青路面衔接部位的牢固及平顺,先摊铺沥青混凝土面层,再做构造物伸缩缝;做好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施工。
4.5沥青混凝土路面接缝病害的防治
横向接缝:一是将已摊铺的路面尽头边缘锯成垂直面,并与纵向边缘成直角,二是预热已压实部分路面,加强新旧混合料的粘结;三是摊铺机起步速度要慢,并调整好预留高度摊铺结束后立即碾压,碾压速度不宜过快。纵向接缝:一是尽量采用热接茬施工。采用2台或2台以上摊铺机梯队作业;二是将已摊铺混合料留lO~20cm暂不碾压,作为后摊铺部分的高程基准面,待后摊铺部分完成后一起碾压;三是碾压完成后,用3米直尺检查,用钢轮压路机处理棱角。
4.6水泥混凝土路面断板的防治
采用良好的结构组合设计,综合考虑结构组合设计、排水设计,提高基层施工质量,基层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较好的水稳定性和平整度,为水泥混凝土面板提供良好的支撑;严格控制水泥混凝土的配合比,避免水灰比过大或混合料离析,确保其具有足够的强度;严格掌握切缝时间,避免由于混凝土的收缩产生断板;严格控制超限荷载,对混凝土路面的各类缝隙进行灌缝,避免地面水进入内部结构。
5结语
在公路工程施工中要避免质量缺陷与很多因素有关,如施工设备、施工水平、管理水平、技术质量因素等。只要每道工序都严格按规范施工,按规范检验,施工人员与质量监督人员密切配合,提高质量意识与责任心,就不难创造出道路施工优良工程。同时也只有全面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真正做到按施工技术规范施工,按操作规程操作,才能避免或减少质量缺陷,从而提高道路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