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气增流”在循环水管网改造中的分析与应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09 17:09 热度:

  摘要:通过对制氧设备循环水排水漏斗溢流现象的理论分析和实践研究,提出了“排气增流”的思路,研究开发了“排气缓冲漏斗”,对此问题得以完美解决,保证了工厂设备的正常运行。
  关键词:循环回水;排水漏斗;气液两相流动;排气缓冲漏斗;矩形薄壁堰
  1前言
  我公司制氧车间300m3/h制氧机冷却循环水系统采用的循环流程如图1图示。制氧设备冷却循环回水采用开式(设备出口设排水漏斗集水)自流至热水池,单台设备循环水流量70~100m3/h,循环回水管管材为DN200铸铁管,敷设坡度8‰。
  该系统自投入使用后,在每年夏季设备运行存在问题。当循环水流量调节增大时,从漏斗处发生大量溢流现象,使排水漏斗后的循环回水管道中的循环水流量无法增加,导致制氧设备冷却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制氧设备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能力,同时对制氧设备使用寿命造成不良影响,也给生产运行带来了事故隐患。
  2理论分析
  经计算,DN200铸铁管道,在坡度8‰时其可通过流量为144m3/h,应完全能够满足70~100m3/h的循环流量,但为何无法满足使用要求呢?后经现场大量观察发现,制氧设备循环水出口流速较高,在出口排水漏斗内混合大量空气进入循环回水管道(图2),管道内产生“气液两相流动”,使得管道输配能力大大降低。
  所谓“相”就是通常所说的物质的态,而“两相流动”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的流动。两相流动与单相流动不同,它的特点首先表现为:除了每种物质与管壁之间的相互作用外,还有不同相间的相互作用,包括能量的交换和力的作用。其次,每种两相流动在不同工况下,相间的分布状况也是各式各样的,可能是密集的,也可能是分散的,就是密集的与分散的也还有程度的不同,这种运动结构的差异更加大了两相流动的复杂性。
  当气液混合物在管中作垂直向下运动时,可能有以下四种流动模式:(图3.a)当气液混合物中空气
  含量较少时,空气小气泡夹杂在管道中心部分的液体中向上呈泡状流动结构;(图3.b)当空气量较多时,细小的气泡汇集成大气泡,处在管道的中心部分向上呈弹状流动结构;(图3.c)当空气含量更大时,弹状大气泡汇集成长为大气柱,仍处在管道的中心部分向上呈柱状流动结构,液体仍在管壁附近流动;(图3.d)当空气含量极大时,管壁周围的液柱厚度进一步减薄,而成为一层液体膜,其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被撕破而形成细小的液滴,均匀地分布在空气中,形成雾状流动结构。这时由于在气泡上的浮力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对气泡的运动起了阻碍作用,故气泡的运动速度比液体的小。
  当气液混合物在水平管道中流动时,若流速较高时,流动模式与垂直管中的情况相似,但由于气
  液重度不同,在浮力作用下,管道中心线以上空气偏多,形成不对称的流动结构。随着流动速度的减小,
  流动结构的不对称增加。当流速小到一定程度时,气液两相产生分离,空气在管道上部流动,液体在管道
  下部流动。
  综上所述,无论气液两相流动在立管中还是在水平管中,也无论是在何种流动模式的情况下,均大
  大增加了流动阻力,降低了管道输配液体的能力。如能减少或避免管道液体中的空气存在,必然可大大增加管道的输配流量,这就是“排气增流”的思路。
  3措施方案
  为提高管道的输配能力,采取方案有:
  方案1:将热水池移至地势较低处,增加设备出口至热水池间的高差,从而增加循环回水动力,起到增加输配流量的作用;
  方案2:增大循环回水管径,从而增加管道输配流量。
  方案3:设计一种排气装置,减少或避免气体进入管道,从而增加管道输水能力。
  方案1及方案2两种方案的最大缺点是均需增加较多管道及设施,投资较大,施工工期长,且“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过程是十分复杂的,理论上虽然提出了一些模型,但在实用上仍然要依靠试验求得解决,其过程复杂,管径较难确定。
  方案3如能实现,可大大减少工程投资,缩短施工工期,降低施工难度,可谓最佳方案。经理论计算和有关试验,笔者自主设计了“排气缓冲漏斗”,其结构如图4所示,完全达到使用效果。
  4排气缓冲漏斗
  排气缓冲漏斗主要分为四个区,Ⅰ区:平面缓冲曝气区;Ⅱ区:堰流区;Ⅲ区:堰下消能区;Ⅳ区:
  竖管排气区。
  Ⅰ区、平面缓冲曝气区:通过加大平面面积,减小流体流速,依靠气体自身的浮力作用,使得气体与
  液体进行初步分离,起到初步排气的作用;通过积留一定水深的水,对从设备出口处流出的较高流速的水
  进行消能,减缓其流速,减小对漏斗底部钢板的冲刷力,从而延长漏斗的使用寿命;通过侧边钢板的高度,
  阻挡因后部堰流造成的水流受阻壅高,避免漏斗中水溢流。
  Ⅱ区、堰流区:通过堰的作用,使堰的上游水流受阻壅高,水流部分动能被转化为势能,其流速在堰顶部分被有效地降低,使水流的挟气能力大大降低,从而使气泡更有利的从水流中溢出。堰采用矩形薄壁堰计算公式:Q=m0b(2g)0.5H1.5。Q--流量;m0--矩形堰的流量系数,取值0.40~0.50;b--堰宽;H--堰前水流壅高。
  Ⅲ区、堰下消能区:经过堰流下溢的水流,其势能又转化为动能,水流速度较大,为避免较高流速
  的流体与空气再次混合,造成流体重新夹气,同时为减小流体对漏斗钢板的冲刷,延长漏斗使用寿命,该
  区通过底流型衔接方式有控制地发生水跃消能。
  计算公式:s=1.25(h”c-ht)。s--消能池深度;h”c--池后水跃的跃后水深;ht--跃前水深。
  L=li+ψlj。L--消能池长度;li--堰下射流长度;lj--水跃长度;ψ--修正系数,取值0.75。
  Ⅳ区、竖管排气区:利用在垂直管道中气体与水的密度差,气体依靠自身的浮力作用向上排出,进一步将水中气体排除;在小流量时(非满管流),该区起到通气立管的作用,增大管道输配能力;在大流量时(满管流),通过该区一定的有效水深,进一步缓冲堰流后水流的动能,避免漏斗发生溢流。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文章标题:“排气增流”在循环水管网改造中的分析与应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78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