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建筑中“失宠”的木作房屋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5-08 17:21 热度:

  引言:很久以前,当我们的祖先还在生命本能阶段,折断树枝建成茅草屋,但这却是一个本质上的飞跃,是一个伟大的创造,这简简单单的构筑物,是人类为了达到遮风避雨的目的的自觉行为,也是最初的建筑与大自然对话的见证,从那一刻起,世界的面目开始悄然发生变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技术景观融合共生,发展到现在的高楼大厦、钢筋水泥,体现了祖先们从对无情的洪荒世界的被动适应到现代人们主动的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变化。
  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的需要,当发展到封建社会时期,木作房屋已经是当时被利用最多且结构形式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当然其完善和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当时木作建筑的建筑以及结构形式已经相当成熟,我们常见的有:硬山、悬山、歇山、庑殿、攒尖五种形式。在这最基本的建筑形式中,庑殿又有单檐庑殿、重檐庑殿;歇山有单檐歇山、重檐歇山、三滴水楼阁歇山、大屋檐歇山、卷棚歇山等;硬山、悬山,常见者既有一层,也有两层楼房;攒尖建筑则有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圆形、单檐、重檐、多层檐等多种形式。此外,建筑物各部构件之间也有详尽的比例关系,比如“面宽”与“进深”、“柱高”与“柱径”、“面宽”与“柱高”、“收分”与“侧脚”、“上出”与“下出”、“步架”与“举架”之间,此外台明高度、歇山收山、庑殿推山等都有细致入微的规定。说到这里,你可能马上会想到北京的故宫、颐和园等建筑,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我国木作建筑发展到顶峰时的巅峰之作,气势恢宏,无与伦比。
  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当今的社会,除了极少数地区之外,木制房屋在中国已经是近乎绝迹了,为什么工艺成熟、盛极一时的木质建筑在现阶段得不到广泛的应用呢,我觉得这还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说起。
  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一个以农业为主体的国家,还处在一个崇尚“男耕女织”的时代,以当时土地供给和人口数量来说完全能够达到木作房屋所需要的“超低密度”,这给木作房屋的存在提供了基础;此外,当时人们还没有保护树木的意识,对于树木还处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维模式中,就地取材,非常的方便,这给木作房屋的存在提供了物质保障,况且当时也没有一种其他的建筑结构形式比木作房屋能够更适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我觉得这是木作房屋盛极一时的主要原因。
  然而,在当今的社会,木质房屋却不能符合中国国情,分为以下几点进行论证。
  一、 土地与人口
  根据1998年的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当时我国人口为12.4亿,然而到了2005年11月1日零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总人口为13.1亿,短短七年间增长了将近7000万人,然而这一数字直至今日肯定还会增加,而中国陆地面积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个数字不会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加,况且在其中有着太多的不适合居住的地方,只是西藏高原和西北沙漠区就占了相当大的面积,人多地少,是中国一个非常现实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新建住宅项目中以前最普遍的六层砖混结构的建筑已经基本上没有了,取而代之的高层住宅小区比比皆是,房子盖到了30层还是觉得不过瘾,高容积率、高密度几乎成了当今建筑的代名词,所以以当今我国的土地供给和人口数量而言,在中国发展木质房屋这种超低密度房屋绝对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二、原材料
  我国是一个少林的国家,根据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清查。目前全国森林资源现状是:林业用地面积26329.5万公顷,森林面积15894.1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为16.55%;活立木总蓄积量124.9亿立方米,森林蓄积量112.7亿立方米。除台湾省外,全国人工林面积4666.7万公顷,人工林蓄积10.1亿立方米。这一结果说明:
  一是森林资源的平均水平依然很低。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只相当于世界森林覆盖率(27%)的61.3%;全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森林蓄积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5和1/8。
  二是森林质量不高,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只有78.06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8%;郁闭度0.2-0.3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0.1%。
  三是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继续减少。全国林分面积中,幼、中龄林占71.1%;用材林中,幼、中龄林面积占74.4%;间隔期内用材林成熟林面积减少17.2万公顷,蓄积量减少1.6亿立方米;四是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现象依然严重,每年平均有216.3万公顷的林业用地逆转为非林业用地。
  以上的数据让我们触目惊心,但这些足以说明想在中国发展木质房屋,没有充足的物质资源基础,不绿色也不环保,根本就不现实。
  三、 成本
  我觉得这一点根本不用我多说,有一些建筑和造价常识的人都会知道,以现在的市场价格来说,没有什么比水泥砂浆以及砖砌体来得更便宜了,此外一般工人的人工费也比木工的人工费便宜很多,有人做过粗略的统计,建造木质房屋的造价大约是砖混结构的8倍,而木质房屋要实现与砖混结构同样的防火、保温、隔音效果,还需要增加更多的附加工序或者材料。此外木制房屋在防空、防水、防火、防虫、防震等方面都不及现在我们常用的建筑材料,更不要说使木材在各种炎热和潮湿的恶劣环境下日常所需的维护费用,这也是一笔非常不可小看的庞大开支,在这些方面的“不经济”,导致木作房屋在不符合我们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
  四、施工工艺
  众所周知,木作建筑的施工工艺非常的复杂,很多极富经验的老工匠也只是知道应该怎么做,而不能完全解释为什么要这么做,解放前乃至更早时期的工匠知识文化水平又相对较低,记录下来的营造方法、口诀等估计只能他自己能够看明白,因而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独立的知识体系,对于知识核心部分的传授更只是“口传心授”,大都还要靠徒弟自己领悟,对于“外人”更加的严防死守,这层层的壁垒致使流传至今的营造技巧很少,导致现今精通其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我曾经听说有的地方在修缮古建的过程中,出现了局部“拆了之后装不上”的尴尬局面,还听说拆之前要把所有的构建按照排列顺序依次编号的事情,这都从侧面说明了我们对于木座房屋施工工艺方面的匮乏。
  结论:
  在我们的城市之中,木制房屋已经不多见了,在我的印象当中北京的老四合院儿能称作是木制房屋,而且现在已经很少了,大多是已经成为文物保护建筑,纯粹的木制建筑只存在于故宫、苏州园林等国家级的文物单位,公园和寺庙等也会有为数不多的木质建筑,这些现实告诉我们,曾在我国封建社会盛极一时的木质建筑在我们现代社会得不到广泛的使用,倒不是它的建筑和结构形式过时,相反木质建筑相比于现代建筑还有很多无法比拟的优越性,有的古建历经千年风霜仍巍然屹立,这些都被我们津津乐道,只是它不符合我们国家的国情,并不是一种倒退,然而对于度假旅游景点、寺庙等来说,木质结构形式仍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但如果把它普及开来,实在是不可能的事情。
  

文章标题:在现代建筑中“失宠”的木作房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76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