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基础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探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1-04-13 16:32 热度:


  3.1.3为了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能,地下室顶板、外墙和底板均掺聚丙烯纤维(掺量0.9kgPm3)。
  3.1.4在满足泵送混凝土施工工艺的前提下,采用低热矿渣硅酸盐水泥,以降低水泥水化热。
  3.3施工方面
  3.3.1选用木模板:在气温变化剧烈的季节施工时对外露面积较大的混凝土墙体选用木模,并保持木模充分湿润,以利混凝土保湿和散热。
  3.3.2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质量,降低混凝土不均匀性。除控制混凝土制备和运输中的质量外,还要注意防止混凝土浇筑时离析。要求施工单位在混凝土浇筑时,通过采用离底板面500mm处留设水平施工缝的方法,加强混凝土振捣,避免外墙出现薄弱部位而产生裂缝。
  3.3.3由于地下室不设变形缝,故对地下室每隔35m设温度后浇带,带宽0.8m;每隔约30m设膨胀混凝土带,带宽2.0m,二者错开布置,以减小混凝土收缩应力,做到“放”的原则。
  3.3.4根据测温记录和气象预报确定拆模时间,充分发挥混凝土的“应力松弛效应”以削减温度收缩应力,做到“防”的原则。具体措施:控制混凝土内外温差≤25℃,温度陡降≤10℃,随时调整保温和保湿养护措施,不使混凝土温差梯度和湿度过大。
  3.3.5考虑到施工时正值盛夏,拆模后覆盖塑料薄膜或采用挂麻袋淋水养护方法,保持混凝土表面持续湿润,养护时间不少于施工规范的规定。
  3.3.6拆模养护一定时间后迅速回填,减少混凝土外墙暴露时间。
  3.3.7对混凝土外墙出现少量渗漏的地方,采用墙外内侧涂4层聚氨酯涂膜防水材料,并在第2至第3层之间加铺玻璃丝布,效果很好。
  3.3.8改善施工工艺
  在施工中采取以下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对浇筑后的混凝土进行二次振捣,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粗骨料、水平钢筋下部生成的水分和空隙,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握裹力,防止因混凝土沉落而出现的裂缝,减少内部微裂,增加混凝土密实度,使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提高10%~20%,从而提高抗裂性。
  采用二次投料的砂浆裹石搅拌工艺,二次投料法是先将水、水泥、砂子投入搅拌机,拌合30s成为水泥砂浆,然后再投粗骨料拌合60s,这时骨料与水泥已充分拌合均匀。采用这种方法,因砂浆中无粗胶料,便于拌合,粗骨料投入后,易被砂浆均匀包裹,可有效地防止水分向石子与水泥砂浆界面的集中;硬化后的界面过渡层的结构致密,粘结加强,从而提高了混凝土强度。
  4结论
  该地下室外墙裂缝通过工程设计增加水平筋的配筋率、混凝土内掺纤维做到“抗”的原则;通过施工技术设置温度后浇带做到“放”的原则;通过膨胀混凝土带做到“补”的原则;通过合理控制拆模时间、加强养护等措施做到“防”的原则,各措施有机结合,成功地控制了裂缝出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正荣主编.建筑地基与基础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徐荣年,徐欣磊.工程结构裂缝控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文章标题:对深基础地下室外墙混凝土裂缝控制的探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82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