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实践中还原建筑外观的形式及材质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21-07-14 08:56 热度:

   【摘要】从项目的前期方案设计到项目整体落地建成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如何在建筑外观设计上既满足多方审美要求,同时坚持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并做到经济、实用、美观,赋予建筑外观以合理的材质、成熟安全的技术措施,使得建筑外观从口头概念衍化为可见图纸,最后还原到实际建造,以上是论文探讨的问题。

浅谈如何在实践中还原建筑外观的形式及材质

  【关键词】还原;形式;材质;地域文化

  1项目概况

  1.1场地选址

  某项目场地为平地,没有高差,没有需要保留的植物及建筑。东面计划为本案二期用地,场地四面有城市道路。如图1所示。

  1.2设计任务

  拟在场地内布置住宅建筑约12万平方米,约960户居民;商务办公建筑约7万平方米,地下建筑约10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

  1.3政府要求

  在满足各项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在外观上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点的同时,展示建筑的现代感,强调建筑的公共性,尽量运用地方材料,在视觉上做到既厚重又轻灵。

  1.4业主要求

  在满足设计任务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既美观又经济,节约施工成本的同时能加快施工进度。分析:仔细分析以上任务以及需求,很显然,从高新区政府方面实际上是提出了一个感性的形式问题,而这个形式问题面临着“既+又”的一个矛盾体,这是我们将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从业主方面来说,提出的是理性的经济技术性实施问题,也同样面对着一个“既+又”的矛盾词结合体,这是我们即将遇到的第二个难题,那么以下论述,就让我们针对这两个难题进行逐一的推理解决。

  2推理解决

  2.1感性形式问题

  本项目处在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与历史底蕴的地区,要在建筑形式上充分的表达中原的地域文化以及历史沉积,从材质上来说,石材或者是仿石材料几乎是不二之选。石材或者仿石材质展现出来的观感,使它们成为了地方本土材质的代表。同时,石材或者仿石材料在彰显建筑的公共性以及现代感上面,也有着相当多非常成熟的设计手法,那么焦点就在于如何表达视觉上既厚重又轻灵的感受了。在这个问题上,尝试了两种不同的手法:方案一:虚实相间。将实面与玻璃面在不影响室内功能的情况下,横向或者纵向分别以一定的固定宽度互相间隔布置,采用化整为零的设计方法,将实体的过分的厚重感打破,力图在厚重当中寻找一些轻灵的感觉,如图2所示。方案二:将建筑体积作为一个实体,在上面破出若干个整齐的洞口,呈现出实中有虚的视觉感受。希望通过打破实体,来减弱厚重感,增加轻灵感,同时又不失整体性,如图3所示。优劣比较:方案一的做法比较现代,不论是强调横线条还是强调竖线条,都体现出轻灵的感觉,但是厚重感却略显不足,感受不到厚重的历史积淀;方案二的做法以实为主,十分的厚重,体积感非常强,但是轻灵的感觉却没有,并且比较呆板,设计感比较弱。经过深入的思考,是否可以将两个方案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且不仅仅从二维上来考虑问题,而是从三维上来进行变化呢?于是产生了第三个方案:方案三:将横向与竖向的石材或仿石构件均旋转90度,形成一个楔形朝外的建筑构件,保留了石材本身厚重感的同时,朝向外边的楔形构件的锋锐边缘线又给人以挺拔,轻盈的视觉感受,同时在不同角度的日光照射下,构件上发生不同角度以及深度的阴影变化,让整个建筑的外立面时刻随着光线角度和强度的不同而变化着,彰显既厚重又轻灵的同时兼具设计感和韵律感,如图4所示。经过对细节的修饰以及对尺度的推敲,我们发现这正是我们想要的答案,用一个比较小的动作,巧妙且完美的解决了高新区政府方面提出的关于感性形式上的难题,准确的将设计要求还原到建筑的外立面形式上来,用图像语言还原了文字语言的韵味,并且获得了高新区政府方面的肯定以及赞赏。

  2.2经济技术(落地性)问题

  关于经济技术问题永远是开发企业的痛点,“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既美观大方,又经济高效。也正是这些既矛盾又统一的苛刻要求,催逼着建筑师们绞尽脑汁,冥思苦想,殚精竭虑的奇招迭出,创造性地提出适合项目的好点子好创意来,支撑着建筑审美与施工技艺的不断融合。之前已经解决了立面的感性形式问题,确认了立面的构件形式。接下来就需要解决用什么样的材质以及工艺,在施工中还原立面的感性形式,使之落地,并对业主方的要求进行积极的响应。2.2.1关于材质。我们有三种选择:GRC;石材;陶瓷保温一体板。GRC,中文名称是玻璃纤维增强混凝土,是一种以水泥砂浆为基体材料,耐碱玻璃纤维为增强材料的纤维混凝土复合板,它可以通过模具以及添加剂模拟不同的质感、纹理、造型以及色彩,也可以把GRC预制板作为造型基板,在上面喷涂涂料或是真石漆,来充分表达设计师的想象力。GRC板材可以在工厂中铸模预制,运送到施工现场进行拼装干挂,价格上比较经济,而且施工便捷,速度较快,效率较高。早年GRC常用作表达欧式建筑的线脚材料,随着工艺的逐步成熟与完善,解决了易脱落易开裂等技术问题后,现在已经可以生产大面积大块体的板材,来表达建筑上的一些大块面的异形建筑构件了。石材就是将天然石头原材按照设计尺寸进行切割,再进行磨光,或凿毛,或火烧等表面处理,呈现出设计所需要的纹理质感,使用普遍,工艺成熟。石材在价格上相对较高,一般在品质要求较高的建筑上采用。施工上需要先安装龙骨,再进行外挂石材作业,施工便捷,速度适中。陶瓷保温一体板,即是在保温板上贴薄陶瓷片,在陶瓷片上可以模拟出不同材质的肌理效果来。价格上略偏高,市场上使用较少,施工上也需要通过龙骨外挂。由于外表面陶瓷片较轻薄,也存在着易破损以及抗风阻较小的一些问题。根据以上三种材料我们用一个表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运用GRC预制板将会是我们比较好的选择。(见表1)2.2.2关于施工工艺。有两种选择,其一是用模板支模,通过现浇混凝土来还原横竖构件的楔形形式;其二是采用幕墙干挂,用钢龙骨打底,外挂相应选定的材质。混凝土现浇,在价格上比较有优势,但是由于我们选定的构件形式是楔形,因此支模困难,在施工中难以做到线条的平直以及上下齐整,同时现浇混凝土的施工周期会比较长。并且由于浪费模板,以及增加混凝土重量而带来附加结构承载费用的增加,实际节约的费用着实有限。而幕墙干挂,在费用上相对高一些,但是施工便捷,并且还能保证建筑品质,更换比较方便。二者相比较,我们选择了幕墙干挂的施工工艺。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该项目中,采用GRC预制板干挂的技术措施来还原我们既定的建筑外立面形式是最合适的。通过在模型上对楔形外挑不同尺度的对比,发现外挑300mm效果较弱,外挑800mm效果好,但是不经济,而外挑500-600mm经济有效,于是将这一尺度还原到GRC幕墙的节点设计上。

  3结束语

  通过分析,可以很清晰的看到确认建筑外立面形式的逻辑推理过程是如何抽丝剥茧,理性推导,将不同方面的设计要求还原到建筑形式,以及施工工艺,乃至构造节点上。运用建筑师的专业技能与理性思维,以比较经济的工艺技术,将一个近3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体,赋予其厚重而又轻灵的建筑形象。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ChristianNorberg-Schulz.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

  【2】陈伯冲.建筑形式论———迈向图像思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

  【3】陈劭光,郑豪.城市住宅公共界面的设计研究[J].中外建筑,2004(3):57-60.

  《浅谈如何在实践中还原建筑外观的形式及材质》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作者:骆宁

文章标题:浅谈如何在实践中还原建筑外观的形式及材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4617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