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7-11-17 10:20 热度:

   建筑的抗震设计是建筑物结构中的关键,我国处在地震带上,是地震多发区,抗震设计早已成为建筑界的要求之一,本文主要探讨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世界建筑导报

  《世界建筑导报》为双月刊,特大16开本,76页彩色精印,是一份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建筑专业杂志。1985年创刊的《世界建筑导报》直接向国内外著名建筑师、设计事务所组稿,采集第一手技术资料,现已编印出版了总98期,其中有多种形式的专刊和合订本。

  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介绍了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和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提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有效抗震措施。

  建筑结构设计中是否充分考虑抗震问题、是否合理的运用了相关的抗震措施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问题,关于建筑物抗震问题的研究也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从世界建筑设计领域和我国建筑设计领域来看, 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在我国连续发生四川汶川地震、 玉树地震等地质灾害以后, 人们更加注重

  建筑物的抗震设计。

  一、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要素

  1、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2、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3、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4、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5、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6、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二、建筑结构抗震措施的衡量标准

  对于性能的要求,现行抗震设计规范有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一种是以损坏的程度来描述,另一种是以用途的重要性即抗震设防分类来描述建筑结构中的损坏程度划分为不损坏和属正常维修下的损坏 可修复的破坏和倒塌;抗震设防分类则氛围甲、乙、丙、丁四类,对某些钢筋混凝土结构,现行规范给出了正常维修和倒塌的层间变位角作为定量指标,对于不同的设防类别,先行规范规定了不同的抗震措施,如乙类建筑的抗震措施要比丙类建筑的有关规定提高一度。按规范提高抗震措施后,在遭遇到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由于地震作用步提高,乙类建筑毁坏程度比丙类建筑要轻些,在遭遇到本地区罕遇地震影响时,乙类建筑的抗倒塌能力比丙类建筑要明显提高.显然,结构的抗震能力仍然缺乏明确的数量的变化。

  借助于现行《抗震鉴定标准》所引进的“综合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有可能使不同性能要求的结构所具有的抗震能力由数量上的区别。例如,结构抗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的受剪承载力与设计地震剪力的比值即楼层屈服强度系数来表征;结构变形能力的高低,可用结构所具有的变形能力与基本变形能力的比值来表征。从而使不同性能要求所对应的坑震措施得以数量化。

  如果把按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的丙类结构作为符合基本性能要求的结构,即其抗力和变形能力的组合结果,可定义为综合坑震能力的基本值;对于性能(包括变形)要求较高的建筑结构,如乙类建筑,其综合抗震能力应低于基本值。高低的具体取值,可根据性能要求确定。

  在确定综合抗震能力的两个因素中楼层屈服强度系数的定量在现行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已经是现成的,可以根据结构构件的实际截面尺寸和配筋,取材料强度标准值按承载力计算的有关公式得到,这里不在重复。

  三、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1、建筑物地基采用特殊材料隔震建筑物基础隔震, 主要是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进行特殊处理, 削弱地震时的地震波, 从而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传统上是在建筑物的基础部交替铺上粘土和砂子, 或者直接设置粘土或砂子垫层。在中国建筑史上,曾经有人以糯米为原材料, 在建筑物的基础部分设置垫层, 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损害。近年来, 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以沥青为原料研究出一种特殊材料, 以此设置隔震层效果更好。

  2、建筑物基础设置隔震装置减震,这一种隔震措施主要是在建筑物的基础与上部建筑之间设置特殊装置, 减少地震向上传递, 最高可减少地震对建筑物传递能量的 2 /3 ,但是, 这种措施的缺陷是不适用于高层建筑, 因为在高层建筑设置这种装置会延长建筑结构自身的自振周期, 起不到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损害的目的通常采用的办法有:摩擦滑移隔震、 粘弹性隔震等几种, 设置的装置有橡胶垫、 混合隔震装置等。

  3、建筑物结构悬挂隔震,悬挂隔震是将建筑物的大部分或者整个结构悬挂起来,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悬挂结构, 这样,当地震来临时, 地震的能量不会传递给悬挂起来的结构, 从而达到减小地震损害的目的。这种隔震方式最常见于大型钢结构, 大型钢结构总是采用钢结构悬挂体系,以此隔震。大型钢结构一般分为主框架和子框架, 在悬挂体系中,子框架通过索链或者吊杆悬挂于主框架上, 当地震来临时,主框架会随着地壳运动发生摇摆, 但是, 子框架和主框架之间是能够活动的索链和吊杆, 地震的能量到达这个部位的时候就会削弱,不至于传递到子结构产生惯性力。

  4、层间隔震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旧房改建, 在施工方面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与建筑物基础部分设置隔震装置的办法相比,层间隔震的效果不是非常明显, 减震的效果可以达到1/10~3/10的范围。这种方法主要是依靠设置在建筑结构各层间隔的减震装置吸收或者削弱地震能量, 从而减小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 设置的装置基本与基础隔震的相同。

  以上我们所说的几种措施主要是对建筑结构本身的基础部分或者关键节点进行特殊设计, 或者采用特殊材料, 或者设计安装减震装置减少地震的能量向建筑物传递。我们这里所说的建筑物结构设计中常用的消能减震技术,是借助建筑物意外的部件来增加建筑物的阻尼, 消耗地震传递给建筑物结构的能量, 避免建筑物因地震而受到损害。

  用于减小地震对建筑物损坏、 保护建筑物安全的装置和元件很多,通常都是各式各样的消能器和阻尼器, 我们习惯上把这些装置分为滞回型和粘滞型两种。这种技术的使用非常广泛,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随着人们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 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建筑结构的减震、 隔震设计越来越重视。我们在设计的时候,除了对建筑物的基础部分采用特殊处理之外, 还可以借助消能减震装置或者元件削弱地震对建筑物的作用力, 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2、在对建筑物的地基或基础进行隔震设计时, 我们一定要在建筑物没有动工以前按照隔震设计的措施, 完成相应的工作。最迟也是在建筑物的施工过程当中, 在建筑物的关键部位设置特殊的隔震装置。然而,建筑物建成以后,如果想对其进行抗震加固,就要采用增加阻尼的办法, 在建筑物的结构上重新添加消能减震装置。这些消能减震装置更适用于高层建筑、钢结构,从适用的部位来说, 也是很广泛的,它不仅可以应用于建筑物的上部结构,也可用于建筑物的隔震夹层。

  从现代抗震设计思路提出至今,世界各国的抗震学术界和工程界又取得了许多新的成果,比如进行了大量钢筋混凝土构件的抗震性能试验;通过迅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编制了准确性更好的非线性动力反应程序;在设计方法上也不再拘泥于以前单一的基于力的传统抗震设计方法,开始尝试基于性能和位移的新的抗震设计理念 在这样的环境中,我国的抗震设计思路也应该在完善自身不足的同时,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健,于峰. 试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1,(06) .

  [2] 毛俊玲. 浅谈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措施[J]. 山西建筑, 2010,(32) .

  [3] 杭银龙,冯宏团. 结构设计中的抗震措施与抗震构造措施[J]. 陕西建筑, 2008,(12) .

  [4] 袁建龙,石军辉. 谈建筑结构的抗震加固[J]. 陕西建筑, 2007,(04) .

  [5] 霍延超.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设计抗震思路[J]. 科技致富向导, 2010,(24) .

  [6] 陈明霞. 建筑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 建材世界, 2010,(03) .

  [7] 刘琳,吴洋. 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抗震技术的阐述[J]. 住宅产业, 2010,(Z1) .

文章标题:建筑结构设计的抗震措施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3706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