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旅大厦工程沉降观测分析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21 14:37 热度:

  摘要:建筑施工中的变形观测是施工测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是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其变形趋势的分析,对验证结构设计的合理性,检验结构施工质量,指导施工过程,确定后浇带二次浇筑的最佳时间,以及室内外楼地面装修标高的处理等,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它所涉及的科技领域不单纯是工程测量,还包括岩土工程、结构设计、建筑施工等诸多学科,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技术,其重要性越来越被工程技术人员所重视。
  关键词:高层建筑;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1.工程概况 
  1.1本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大街,海运仓危改区B4区,为甲级写字楼。
  1.2工程规划建设用地8800.5m²,总建筑面积65126.9m²,其中地上43507.7m²,地下21619.2m²,地下二、三层为车库兼人防,地下一层为管理用房,地上为办公用房。
  1.3建筑物地下3层,地上22层,建筑高度75m,地下轴距132.100m×59.300m,地上轴距56.700m×48.600m,±0=43.350m。
  1.4基础为筏板基础(带地梁),天然地基,持力层为粉细砂层④,地基承载力标准值为280kPa,结构形式为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1.5本工程由德国设计人员提供建筑设计方案,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在建筑内设计了22层楼高的中庭,八部观光电梯,使得基础受力极不均衡,故在水平结构中设置了两条“凹”型沉降后浇带,结构设计要求,视沉降观测结果,证明沉降均匀后,再封闭后浇带,使结构成为整体。
  1.6本工程设计预期沉降量为50㎜。
  2.观测依据
  2.1《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2《北京地区建筑地基基础勘察设计规范》(DBJ01-501-92)。
  2.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4《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3.沉降观测基准点的设置
  3.1在施工现场以外西南侧埋设了3个基准点(见图1),为沉降观测中取得准确的起算数据提供了必要的校核条件。
  3.2基准点埋设后,与测绘院提供的工程水准点联测了绝对高程。
  3.3基准点连续观测两次后取中值确定其起算高程。
  3.4基准点在每次观测前均进行三点联测,以确定其稳定性。
  4.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4.1基础及结构施工阶段在基础底板、首层底板上分别设置了32个沉降观测点(见图1)。
                                     图1.jpg
  4.2沉降观测点埋设后连续观测两次,取中值作为起算基准。
  4.3沉降观测点采取闭合水准路线观测。
  5.观测精度
  5.1基准点按规范(JGJ8-2007)中一级技术要求和测法施测(见表1、表2)。
  水准观测要求单位(m)表1

                     表1.jpg
    5.2沉降观测点按同规范中二级技术要求和测法观测(见表1、表2)。

                 表2.jpg
  5.3成果有效数字为0.01mm。
  6.观测设备
  (1)瑞士产WILDNA—2精密水准仪;
  (2)铟钢精密水准尺;
  (3)便携式计算机;
  (4)建筑物沉降观测分析软件。
  7.观测周期
  首次观测自基础底板开始,地下工程观测3次;地上工程每增加两层结构观测一次,并根据委托方要求对其17层、19层各加测一次,地上共观测14次;结构封顶后每一个月观测一次,观测6次,共观测23次。
  8.观测成果与分析
  8.1沉降观测成果表(略)。
  8.2沉降过程组合曲线。
                             图2.jpg
  8.3沉降结果统计(见表3)。
  沉降结果统计单位:(mm)表

                   表3.jpg   

         8.4.1在结构施工至2~10层期间,结构自身荷载相对较小的后浇带外侧7、8号点处,沉降量明显过大,其中8号点为全楼之首。在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之后发现,是由于该处施工荷载过于集中,以及垂直运输机械影响所致,经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后,沉降变形有了明显改观,保证了生产安全;
  8.4.2在结构施工至17层时,施工单位为抢工期,提出提前浇筑后浇带的要求(按常规应在结构封顶后1~2月浇筑),经过与设计人员分析、论证观测成果,认为时机不够成熟,否定了施工单位的要求,同时,为了配合抢工,由原计划的每两层结构观测一次,改为每一层结构观测一次,密切关注变形情况,并在每期观测后,及时做出分析结论,最终在施工至20层时,经设计人员认可,提前浇筑了后浇带,即保证了工程质量,又为提前交工创造了条件,现在工程已竣工,证明了我们当时的分析是科学的、合理的;
  8.4.3在基槽回填土施工期间,由于施工人员未严格按规程操作,逐层回填夯实,而是采用机械,集中大量回填,导致29~32号点处结构下沉过大(本期沉降6.24㎜),为全部观测成果之最。经分析成果,向工程监理人员反映情况,及时制止了此行为,为施工管理过程提供了相辅的技术服务;
  8.4.4该工程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已经完成,对其观测成果进行统计、分析,累计最大沉降量41.45㎜,从沉降曲线分析,基本符合变形规律,结构是安全的,施工是合理的。
  9.结论
  9.1在实施变形观测之前,针对不同的观测对象、具体的观测目的,制定出科学的、具有针对性的技术方案,是很重要的,这是保证项目顺利完成的基础。
  9.2要组织专业化的队伍,完成项目的观测任务,作业人员要保持相对稳定,配合默契,同时,要了解本项目的施工过程、观测环境,对分析每期观测成果是非常重要的。
  9.3施工期间的变形观测,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部位实施,每一次观测成果的分析,要结合结构荷载情况、施工安排等因素综合考虑,而且观测成果精度必须符合规范要求。
  9.4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及时将观测成果通报业主、监理、设计、施工等相关单位,尤其当变形量达到或接近预警值时,应及时反馈信息,以免发生安全事故。
  
  参考文献:《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文章标题:中青旅大厦工程沉降观测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1529.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