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刘庄聚落空间结构

所属栏目:建筑设计论文 发布日期:2012-12-15 10:02 热度:

  摘要:由于专业规划、建筑、环境保护等部门长期对于广大农村居住环境关注较少,同时农村传统生活习惯的落后严重制约着乡村居住和环境发展,我国农村居住环境尚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就是为此类问题提供解决办法。本文以西安阎良区周边农村刘庄为例,分析在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住空间特征变化。结果发现:①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表现出了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并存的现象;②外围因素对乡村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居住空间布局趋于规则化;③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

  一、 乡村聚落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农村的各方面较以往发生重大变化,旧的农村居住条件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乡村兴起住宅建设的高潮,加速了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更替和发展。在此背景下,对于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意义重大。

  1、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含义——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在特定生产力水平下,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活动及其分布的综合反映,是乡村经济社会文化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1]。在农业地域中居民点的组织构成和变化移动的特点,以及村庄分布,农业士地利用和网络组织构成的空间形态构成数置关系。其构成要素一般包括村庄的区位,分布形态,职能规模,演变的动力因素及模式,内部结构特征,景观外貌,类型,群体结构及乡村文化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2、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层次——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乡村聚落中的人地关系,着重解释聚落与环境的因果关系,划分聚落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聚落体系演变规律,区位职能,空间布局和发展的理论研究。基于对国内外近年乡村聚落研究状况的分析,可以认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分为三个层次:①区域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其从总体上反映乡村聚落特征的区域差异,组织和空间分布,特征有地域结构形态、聚落密度和类型区划等;②群体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即中心乡村聚落与其吸引范围村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地域关系,其主要组成要素,有群体的规模,体系,经济社会特征和形成机制;③单体乡村聚落空间结构,即单个聚落发展所遵循的空间横式,主要内容有规模、用地组织、区位、社会结构与文化特征、自然特征及景观构成[2]。

  3、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研究的主要内容:乡村聚落空间结构是一定地域内村(镇)的相互位置关系和规模的组合。其中心内容为聚落规模与腹地。乡村聚落规模包括人口,用地及其经济活动总量。村庄人口与其耕地拥有量和产出水平相关。村庄人口增长表面上为纯自然的社会过程,似乎与经济社会话动无关,事实上,若村庄生产的粮食长期难以满足自身消费,出现入口外迁,直到两者平衡为止。此外,当村庄经济结构转化时,非农产业提供较多就业机会,促使迁入人口速度加快;村庄用地规模有村庄占地和土地拥有量两个层次;村庄经济活动总量表明乡村地域空间结构发展所处的阶段,对应于乡村地域经济的产业演变过程,地域网络呈现分散枝状一一单核心网络——多心网络的演变序列。因而对村庄规模的研究应着重于①村庄规模等级序列,②不同规模村庄的用地,经济活动,人口与就业,社会文化和区位特征,③村庄规模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问的关系,④聚落规模的动态变化规律,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合理规模的分析与预测。

  腹地是指聚落社会经济活动吸引与辐射的地域。按同聚落联系强度划分有直接腹地,间接腹地和联合腹地,一般仅研究直接腹地,即聚落土地拥有量;其范围取决于各级聚落间联系的时间距离[3]。乡村聚落间的时间距离与自然条件,生活方式和运输类型有关。理论上村庄间距以主体运输方式的时间距离在15到3分钟为主,由于我国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建立在步行联系的基础上,村庄间距多在1.5公里到5公里左右。因此从村庄主体运输方式发展来看,村民联系方式仍将以步行为主,但其间的运输联系将趋于机动化。

  刘庄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西南部,距阎良区10km,环境优美,整个村落面积20.31公顷(310多亩)。2003年~2010年期间刘庄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3年的2320元、910元提高到2010年的10904元、6729元,收入水平的显著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户居住需求的不断提高,进而刺激了农村居民住宅面积的增加。

  二、农村住宅建筑及布局的特点

  刘庄与全国多数农村有相似之处,但其作为典型关中农村,在生产方式、人口结构和价值观念等方面与南方有较大差异,因此只有深入了解关中当地住宅的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刘庄作为传统农村仍以农业生产为主,农民就地耕作,因此在村庄住宅建筑布局上大都保留着在小农经济基础上所形成的分散零乱的特点,但在住房结构上个体较为统一[4]。

  刘庄当地人口构成相对复杂,但伦理道德观念强。它是以家庭、宗族等血缘为基础的农民聚居点,是自然形成的聚住部落,农民传统习惯和保守思想较浓,处事重伦理。

  三、 刘庄住宅建筑及布局存在的问题

  农村发展相对城镇大为落后,建筑模式单一、结构不合理,布局散乱现象十分突出,大多数属于自筹自建。因此,在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村庄没有市政建设,在水、气、热方面难以统一配套,道路、教育、体育等设施还很简陋,刘庄作为关中乡村的聚落典型,具体存在以下几种问题:

  1、房屋结构不安全。长期以来,我国农村住宅建筑缺乏设计,房屋结构不科学,在安全性上存在很大缺陷。据地震部门提供资料,有史以来80%以上地震发生在农村,5级以上地震有92%以上农民的伤害来自住房倒塌。近年来,我国的云南、四川、甘肃等地震震级虽不高,但农房损失惨重。主要原因是农宅墙体承重、结构跨度等不科学规范。

  2、建筑不节能。从总体来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砖混结构的长期存在,粘土砖的大量使用,致使造砖产业发展庞大。目前,全国砖厂占地459万亩,每年毁田20多万亩,耗煤1亿多吨,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3、整体布局不规范。农村住宅不仅建设上不合理,在住宅分布上也存在很大问题。刘庄的住宅建设随意性很大,缺少宏观控制和长远的计划。大多数农民建房或者喜欢扎堆,或者喜欢沿公路建设;而且多数建新屋不拆旧宅,村庄日益外延,使得村落占地面积十分惊人。

  四、 乡村聚落发展趋势

  综合对刘庄居民点的分布扩展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当地农村居民点集中扩展是总的演变趋势,分散是少数的和局限性的[5]。此外,农村居民点的空间扩张以外延扩展为主,居民点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得越来越密集。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也居民点布局正逐步有效推进,农村住宅建设规划力度不断增强。规模化、分散化和空间区位的合理化应是今后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总之,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村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不管是关中地区还是南方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这必将促使农村住宅和居民点的建设也随之产生相应的变化。以往规划设计中存在的某些不合理的习惯做法和不切合实际的观念将在建设实践中受到抑制和变革。新农村的住宅建筑应越来越重视人性化的设计,注重人的使用舒适和方便性,重视村庄建筑及布局风格的整体性和特色化。只有认识和了解我国农村住宅的现状,分析其问题所在,才能对我们在今后的新农村景规划设计中更加经济合理地解决农村住宅建设问题,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君,李小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初探《资源科学》. 第31卷第7期2009年7月

  【2】 李先瑞. 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理学报》.2004年10月

  【3】 范少言,陈宗兴等.试论乡村聚落空间结构的研究内容.《经济地理》.1995年6月.

  【4】 佚名. 新农村住宅建筑及其布局的规划探究.

  【5】 张啸风. 蓝田县新农村居住空间改造设计实践与研究

文章标题:浅析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刘庄聚落空间结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jianzhusheji/1480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