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滨水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初探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0-08-18 09:54 热度:

  【摘要】文章以笔者参与的规划建设实践,阐明东莞市滨水地区的城市绿地系统建设应如何结合地域特征,充分“绿地“与”水体”的关系、“绿地”与“文化”的关系,重构东莞岭南水乡生态园林的特色。
  【摘要】生态园林城市;万江区;规划创新与特点
  
  1. 导言
  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凸现城市特色,改善城市环境,整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东莞正朝此目标而努力!
  2003年东莞市“创园”工作全面启动,城市规划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龙头工程”,因此,在东莞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总体发展思路下,2006年全市28个镇区开展的《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工作,《万江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正在此背景下展开,成为东莞市“创园”的基础技术文件之一。
  
  2. 规划区概况
  万江位于东莞市西北部,是东莞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面积约48.6平方公里。现状水系丰富,河流纵横交错,构成别具特色的水系网络,形成东莞市中心城区独一无二的江河穿流的自然景观;万江历史资源丰富,文物众多,具有浓厚的水乡文化底蕴。
  万江现状建成区为21.5平方公里,建成区内现有绿地548.25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8.46平方米。绿地率25.5%,绿化覆盖率26.2%,绿化水平与城区其他三个区相比差距明显,整体绿化基础薄弱。
  abc.jpg  
  3. 规划创新与特点
  规划坚持生态优先、风貌保护与特色营造,重点发掘万江区水体、绿地、文化与城市之间的呼应与共建关系,注重历史文化的发扬,突出滨水地区的景观特色,紧紧围绕“以水为脉、以绿为体、以文为蕴”的规划思路,将万江打造成“滨水绿城、文化新都”。
  1)工作框架的深度延伸,系统构建规划实施的技术支撑
  整体工作框架包括为绿地系统规划、近期建设重点工程指引和重点项目详细规划与概念方案设计三个层面内容。
  绿地系统规划:深入调研绿地现状特征上,对绿地空间结构、系统布局、景观体系进行把握;
  近期建设重点工程指引:根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合“十一五”城市发展目标,确定近期建设工程,推动全区环境整治工作开展,直接指导《重点项目详细规划及概念方案设计》的编制;
  重点项目详细规划与概念方案设计:落实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研究和规划设计,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参考和技术支撑。
  通过后两项的强化,切切实实为进行绿化项目的建设作好技术铺垫,促成城市环境建设的有效转变。
  2)绿地系统结合城市功能进行优化、提升,体现与城市肌理的融合。
  规划强调绿地系统结构与城市发展空间结构的紧密结合,强化绿地系统对塑造和优化各城市功能区的重要作用,提出以不同尺度、不同类型的绿地构建各片区的绿色网络,通过斑块、廊道与基质构建各片区的风貌特色。
  3)合理利用万江的自然水网,有效发挥“绿地”与“水体”的关系,重构东莞岭南水乡生态园林特色。
  以滨河绿地、河网湿地、水体为生态环境主体,对沿岸的土地进行环境生态安全和公共性的控制,充分利用绿地空间的景观资源组织人流活动的公共空间。规划结合万江近期生态环境整治实施计划,强化地区的亲水性、生态性的景观和公共活动空间,合理布局各类绿地。营造“水”与“绿”的有机融合,形成“蓝色的血管”、“绿色的脊椎”。
  4)尊重历史与发展的关系,发掘历史文脉,形成“绿地”与“文化”紧密结合的独特绿地景观。
  将历史文物古迹与天然水网、绿地系统自然相连,将大汾古桥、何氏大宗祠、胡氏宗祠、金鳌洲塔、万江八景遗址等有机串联,同时展示现代城市文化的丰富内涵,大量的文化信息、城市人文景观组织在绿色廊道系统内,演绎城市文脉的传承,同时为市民提供了亲和的公众交流空间,充分展现水城历史文化的魅力。
  
  4. 规划内容
  4.1规划目标
  以创园目标为向导,依据各层次规划及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绿地建设目标为:争取2007年争取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标准,2015年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2020年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m2.jpg  
  4.2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心、三带、四轴、多节点”的绿地系统空间结构。
  一心:建构城市绿色核心。位于汾溪河、万江区中部,以万江新中心区、市民广场、万江体育公园等为中心形成绿色核心,与市民休闲娱乐生活以及赛龙舟等传统节目紧密相连,构建万江多功能的绿色核心区。
  三带:建构穿越中心区的滨水绿化带。运用水系廊道理念,形成贯穿万江区东西向的三条滨水绿化带,即东江南支流、汾溪河以及东莞水道滨水绿化带。
  四轴:以城市中心区的道路绿化轴线为依托,建设环城路绿化轴、莞穗大道绿化轴、四环路绿化轴、万江大道绿化轴,形成“井”字型道路景观结构。
  多节点:建构万江区大型绿地湿地斑块。在万江区外围,利用河流湿地、大片耕地、绿地等形成大型绿地斑块,分别为三大湿地公园、两个田园风光区,一个花卉园艺中心。
  “一心、三带、四轴、多节点”的绿地系统格局,使万江区整个城市融入自然绿色之中,形成“江-河-城-园-田”的绿地空间体系。

               123.jpg
      
  4.3总体布局
  根据“一心、三带、四轴、多节点”的城市绿地规划结构,构建各类绿地布局,在规划期中,采取渐进推进与可操作性原则,逐步改善万江区的生态绿地环境与人居环境,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
  规划建成区控制在29平方公里,人口规模为25万人。各类规划绿地指标详见下表:
                                                                          各类规划绿地指标一览表
  456.jpg
  
  4.4分类规划
  根据2002年建设部批准的《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本规划区城市绿地主要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
  1) 公园绿地规划
  公园绿地是指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主要包括综合公园、居住区公园、小区游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
  各类公园绿地规划一览表
  123.jpg  
  2) 生产绿地规划
  生产绿地是指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花圃、草圃等圃地。本次规划整合现状的生产绿地,集中形成小享苗圃场、滘联苗圃场、流涌尾苗圃场3处苗圃场地,共规划生产绿地100公顷,占建成区用地的3.45%。其中小享苗圃场、流涌尾苗圃场为市区绿地系统规划所确定的苗圃场。
  3) 防护绿地规划
  防护绿地是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防护绿地面积为43.7公顷。主要沿环城路、港口大道、广深高速和相关的市政走廊布置。
  4) 附属绿地规划
  附属绿地是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规划控制指标如下表:
  绿地率控制下限指标
  789.jpg  
  4.5园林绿化植物规划
  确定植物规划的原则及植物规划的技术经济指标,选定基调树种、骨干树种和一般树种的绿地系统树种规划。
  1) 基调植物规划
  城市绿化基调植物充分表现万江植被特色、反映城市风格、作为城市景观基调的标志植物。
  2) 骨干植物规划
  主要包括白兰、垂叶榕、凤凰木、蒲葵、小叶榄仁等植物。
  3) 特色植物应用规划
  万江河涌众多,河滩、海岸、水塘等地段都有条件开辟建立湿地公园,滨水绿地建设对于营造本地生态景观特色具有重要意义。
  
  4.6近期建设目标及重点
  配合东莞市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万江区绿地系统近期建设任务争取达到国家创建园林城市的指标要求,实现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5%,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园绿地14平方米的建设指标。
  同时,结合万江提出的“三环、六园、一心”近期重点工程开展设计与建设工作。重点为:
  一心——行政中心区的市民广场
  三环——新中心区交通景观环、万隆片区滨水绿环、金丰片区滨水绿环
  六园——体育公园、渔唱园、唱凤园、梅鹤园、龙湾综合公园、海心洲湿地公园
  
  5. 规划实施效果
  通过“创园”,东莞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万江也在绿地系统的整体框架下,逐步构建滨水新区、宜居万江。一方面,整体绿化水平和质量有效提高,基本实现创园的发展要求;另一方面,密锣紧鼓地进行近期重点工程的建设,新中心区交通景观环、万龙片区滨水绿环及金丰片区滨水绿环已具雏形,体育公园、龙湾综合公园、海心洲湿地公园也即将完工,市民广场和其他的公园也相继展开初步方案的设计。
  
  6. 结束语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仅仅是起点,未来将这种城市建设的理念继续发扬,努力打造宜居生态万江,建设和谐幸福家园,切切实施让市民得到真正实惠。
  
  参考文献:
  1、《东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15)》(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东莞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2020)》(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4、《东莞市林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5、《万江区“十一五”规划》
  6、《万江志》
  

文章标题:东莞滨水地区绿地系统规划建设的初探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872.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