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与行为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1-10 16:15 热度:

  摘要: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形态总体框架、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城市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的研究,更应专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户外空间、人造环境和社会交往的相互作用。以小见大,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营造令人愉快、舒畅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新思路,以促进新老城区的发展更富于生机和魅力。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人造环境,环境-行为学
  
  1、对城市公共空间中环境-行为研究的意义
  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开放空间体,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举行各种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功能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连接城市各功能的重要纽带。其目的是为广大公众服务。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生活品质对城市居民具有重要影响,在公共空间中,每个人都有可能与其他人进行社交接触,从而有助于形成居民的自我认同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感。
  环境-行为学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环境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对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行为研究,其成果对于改善未来人类居住环境和促进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美国堪萨斯大学的心理学家巴克(RogerBarker)和赖特(HerbertWright)早在20世纪40年代,已着手研究城市外部空间的真实场景与行为之间的交互作用,强调城市的外部空间必须是易于进入、富有生气和另人舒适的空间;雅各布斯在她的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强烈呼吁在大规模城市更新的同时,更要重视保留城市环境中富有魅力的交往行为。
  2、对城市公共空间研究的方法
  分析城市外部空间中的行为活动通常采用五W方法,即When-Who-Where-Why-What——观察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地方、为了什么目的、在从事什么活动。研究的目的不在于单纯进行场景的描述,而是根据搜集的资料,来探索不同活动的时空特点及其规律,并据此提出改进外部公共空间设计的建议。
  3.实例分析
  3.1调研地点介绍
  龙王庙公园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以北,大兴路与黄陂路交汇处段,曾经有一座庙在那里,为的是镇水患。2005年初,在原江汉公园处修建了龙王庙公园。公园占地16500余平方米,由龙王阁、观江平台、龙王庙广场、汉白玉制成的龙王庙公园牌楼、汉口源点、汉口文化墙等组成。将原江汉公园面积扩容近一倍,占地达16500余平方米,其临江、临街地域以人工造坡的方式,被整体叠加抬高,新龙王庙就建在第三级观江平台上。
  本文的调研分析实例就是园内的一处回廊地段。
  3.2调研项目分析
  1)时间要素(WHEN)
  观察时间:五月份的一个周六,武汉天气晴好,湿度怡人,非常适合出游。对户外人群活动的观察从10:20至12:30结束。
  2)活动人群(WHO)
  在观察中发现在廊子中活动的人群以居住在附近的中老年人居多,很多老人自带桌椅,水和食物,停留时间相对较长,例如唱戏的一组3人带着二胡和乐谱架,从开始观察就在现场,到观察结束时才离开,而有的年轻人,只坐下来三、五分钟就起身离开了。游人停留时间较短,多数是听听唱戏,看看下棋,坐着休息片刻,看着小孩在廊子边的水池边玩耍一会,拍几张照片,就继续上路了。活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附近的老年人;步行至此的年轻人;途经此地的外地游客。
  3)活动场所(WHERE)
  回廊总体形态为仿古建筑廊架,符合龙王庙公园的整体风格。回廊整个长度大约40米,空间组合上除了传统的直行穿廊以外,还兼具了亭廊结合和转角的处理,使原本单一的空间变得聚散有致,主次得当。以北为城市次干道大兴一路,沿街以居住用地为主,东南面入口处朝向城市主干道沿江大道,并有一片树池广场作为开放区域,成为进入园区的一个集散空间。回廊西南侧半环抱了一片水系,水景的引入为廊中休憩的人们提供了视觉景观。周围绿化环境尚可(图1)。
  回廊等构筑物,与户外活动人群的行为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或者说,这些环境客体实际上是使用者从事某些行为的舞台场景。对场所环境中行为活动的观察,能深刻理解半私密性景观构筑物对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的重要意义。
  4)活动目的(WHY)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廊子通向大兴一路(比沿江大道的开放性弱些,周围是居住用地)的入口区域,以老年人的活动区域为主,活动以唱戏,打牌下棋为主;而通向沿江大道的回廊入口,则是以中、轻年人居多,其中又以游人居多,活动主要是聊天,休息,吃东西等。
  从微观角度看老年人多半喜欢聚集的地方一是在廊子的入口周围,尤其是次入口,其次是主入口,这样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获取一些信息。老人的第二聚集处是廊子的转角处,在这里放上一张小四方桌,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更加私密的空间,进行打牌下棋的活动,可以不被打搅。第三个聚集处是回廊的背对树丛的一边,老太太坐在一起家长里短,不用担心后面会有小孩子跑来跑去、高声喧闹的影响。而年轻人则更喜欢聚集在回廊开阔的一边,回头观望池水。
  另外,比起回廊笔直的区域,转角处总是能更加吸引人群,转角的围合感更强,客观上使人们相互交流更自然一些,不需要像在笔直座椅的区域里,人们肩并肩地坐着,交流时必需扭动身体,两个人的时候交流还能顺利进行,若是三人以的交谈就不是那么顺利了,就会出现交流的障碍。
  5)活动研究(WHAT)
   活动中存在的行为场景——
  在观察中我们会发现,这个普通的回廊为老年人提供了一个丰富的娱乐场所,在这里有两个典型的行为场景:一是唱戏,二是打扑克。
  场景一:在廊子里,两排休息坐椅和两米五左右宽的通道,就构成了老年人戏班子的舞台,虽然有流动人群从这里经过,但似乎对唱戏这一活动并不构成影响,老年人也需要被关注,有的人在这里放慢脚步,感叹这些老人的活力,也有驻足倾听的,关注使老年人表演得更加投入,更有成就感。这样,在廊子中自然地形成了表演和观看的行为活动。
  场景二:在回廊转角处形成的围合空间正适宜打牌这一休闲活动。无论老头老太太都自带桌椅板凳,有小折叠凳子,还有宽大的带靠背的休息藤椅(图2),甚至还带些食物和水,来这里度过一天中大部分的时间。一方面说明这种交流活动是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设计中的不人性化,一旦人(尤其是老人)长时间在那里停留就无法忍受最初设计提供的休息坐椅了。
   人群的几种行为习性——
  1)喜依靠的行为习性。人喜欢聚集在柱子周围聊天、观望,这样会使人有依靠的感觉。老人们更愿意坐在背靠在草丛灌木的一边,眺望开阔的另一边。
  2)炫耀和冒险的行为习性。有人偏偏喜欢坐在椅背上抽烟、观望,高高在上,自我炫耀(图3)。在短时间的观察中发现,甚至有人站在椅背上进行短距离的行走(图4),通过这些与众不同的行为,满足自己的冒险心态,引起别人的关注。在某些公众场合,这些行为会对整个休息环境造成不良的影响。
  3)人趋向亲近水的行为习性。有水的地方就会有小孩子嬉戏玩水,但与此相伴随的还有一个安全的问题。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水和岸的关系。在回廊的水池边,只有一个很不起眼的提示牌,上面标示着:“请勿嬉水”。可小孩子还是在一边玩得投入。
  4、总体评价
  在扬•盖尔的《交往空间》中,强调当户外空间具有高质量时,尽管必要性活动的发生频率基本不变,但由于物质条件更好,它们显然有延长时间的趋向。另外,由于场地和环境布局宜于人们驻足、小憩、饮食、玩耍等,大量的各种自发性活动会随之发生。市民的公共活动与社会交往变得活跃起来,城市公共空间的生气感也随之蓬勃起来,那么什么样的户外公共空间环境是高质量的、能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的呢?回廊虽算不上是大体量的构筑物,但也是人们户外活动发生较频繁的场所,通过以上这个典型实例的分析,对于外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可以得到几点启发。
  1) 空间组织要有层次
  有主次之分、并兼具半开放半私密性的空间组织,是有助于建立人的领域感的。例如到廊子里来活动的人群很多很杂,但是活动区域还是很自然地被区分开了。附近居民的活动范围和游玩人群的活动范围是希望各自不被打扰的,在空间组织上,回廊布置的物质形式满足了活动人群结构。回廊中靠近居住区的部分一直是附近居民在使用,而面向主干道的出入口周围,则基本是游玩人群的更替。具有领域感的空间能提高环境使用者的舒适度。
  2)再读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的设计是在深入了解人的行为习性的基础上的设计。例如根据人喜欢依靠、凭栏而眺的行为习性,在类似回廊的休息区的设计中,最好是注意有一边围合感强,另一边视野开阔些,这样的地方才能留住人群。例如通过灌木和低矮乔木密植而产生虚空间围合,给人以心理上的围合;也可以通过背靠土坡,或是实体的人为构筑物产生实体围合,使人有安全感,从而产生愉悦的体验,这样的休息场所才能有人气。
  年轻人通常喜欢炫耀和冒险,而有时这种行为会对他人造成影响。如何解决?一种方式是通过设计避免类似行为的发生,例如有人喜欢攀爬扶手和休息椅的靠背,在设计中就尽量减少这种设计,而通过其他的设计形式或材质,既能使游人得到休息,又不勾起一部分人攀爬和冒险的欲望。另一种方式是通过设计进行强化,为炫耀和冒险提供多种可能。将这些活动正强化,也就不会被视为不文明的行为了,例如人造的攀爬或登高的娱乐性的户外场所。
  由建筑师波特曼提出的共享空间,满足了人们“看人也为人所看”这一行为习性的需要。而老年人喜欢扎堆看街也正是反映了老年群体对于信息交流、社会交往的需要。因此在一些休闲集散地的出入口,在不影响通行的情况下,可考虑设置充足的休息设施,使老年人聚在一起聊天的同时,可以看到来来往往的人群,在心理上形成信息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渠道,增加社会认同感。
  3)“连锁性”活动增加人气
  下棋、打牌、唱戏、旱冰等这些自发性的活动很具有带动性。提供和改善自发性活动的场所,能带来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由一些具有可观性的活动往往会派生出驻足观望、打招呼、聊天等的活动,从而给户外空间带来生气。因此只要改善公共空间中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的条件,就会间接促成社会性活动的发生。
  4)细节设计体现关怀
  城市公共空间既是城市历史、文化和艺术集中展示的场所,同时也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因此应尽可能地考虑人的多种需求,尤其是不容易被发现的心理需求。例如转角座椅的设置更适合群体交流,座位的选择、座位的布置、座位的朝向,都能影响到公共活动的延续时间和活动环境的质量。良好的座椅布局与设计通常是公共空间中富有吸引力的许多活动的前提。以充分体现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细节关怀。
  水和岸的处理。简单的水泥砌成的池岸,既破坏了水里生物的生态链(使得一些两栖类动物在岸边无处藏身因此就消失了),加上没有任何防护措施的岸边,对游玩的小孩也不安全。建议将水与岸相接的区域留给自然,在这里应该有天然的石头、水草和泥沙,这样形成的天然屏障无论是对孩子的游玩,还是对生态环境的改善,都更有益处。
  城市公共空间是构成城市形态总体框架、体现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和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城市公共空间行为活动的研究,更应专注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户外空间、人造环境和社会交往的相互作用。以小见大,从环境-行为学的角度出发,提出营造令人愉快、舒畅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新思路,以促进新老城区的发展更富于生机和魅力。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 李志民,王琰等建筑空间环境与行为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
  【3】 扬•盖尔交往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4】 李伦亮城市公共空间的特色塑造与规划引导         学术论文

文章标题:解读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环境与行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6358.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