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划角度探索新农村建设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1-01-05 09:53 热度:

  摘要:通过对新农村建设进行切合实际的分析研究,从规划的角度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可持续道路,提出建设规划方向、发展对策,以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规划措施。
  关键词:新农村规划研究方向发展策略现状问题规划措施
  引言:目前,我国处于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新农村建设规划对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一体化具有重大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而且也将带来农村教育、文化、医疗、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快速发展。进而逐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人居环境质量,焕发农村的社会活力。
  与此同时,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按照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为现阶段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更为广阔的空间。
  1.新农村规划建设方向研究:
  1.1规划建设的基本要求。
  在村庄建设规划中要因地制宜的制定建设标准,合理使用当地传统的建设模式。
  村庄整治工作要因地制宜,可采取新社区建设,空心村整治,城中村改造,历史文化名村保护性整治等有效形式使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道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达到标准,厕所卫生条例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医疗文化教育等基本得到保障,农民素质的到明显提高,村民风尚得到有效改善。
  1.2结合国情,因地制宜,坚持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力更生相结合。
  我国的现代化具有后发和赶超的性质,如果仅仅依靠市场自身因素的自发成长,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时间会很漫长。因此,为了加速推进现代化,充分利用政府的权威和资源,政府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干预、扶助和统筹经济以人为的手段推进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初期和经济起飞阶段,发展重心放在城市和工业化方面,对农村重视不够,而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则开始有意识的采取以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由政府统筹配置资源,实行一定程度的向农村倾斜政策,大力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扶助农村现代化发展。
  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首先要切实贯彻一系列的保护农业用地,保护农产品价格等法规;其次,健全管理机构,加强管理队伍的建设;再次,完善村镇建设的投资机制,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以人为本是规划工作中需要遵守的一个重要原则。重视民众参与规划,既能贴切人民的现实生活,提高规划建设实施的可行性,又能克服规划设计师的高傲情绪和帮会式的关门主义。民众参与规划充实了规划内容,提高了规划的质量,较好体现了规划的民主性、科学性、法律性,从而避免了人为的随意性,同时也为建设和管理提供了依据。
  2.新农村发展策略分析:
  第一,规划师要把握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关系。在商品经济下,中心城市的增长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无限度的恶性扩张,将会导致空间结构的失衡。应当通过地区发展规划的干预,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优势的同时,带动乡村的进步,使城乡协调发展。
  第二,村镇的规划应当在区域规划的指导下进行。现代市镇的空间概念,已经不局限于一个孤立的点,只有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布局才能取得最佳效果。规划师要把握农村人口和村庄数量逐步减少的趋势,编制县域村庄整治布点规划,科学预测和确定需要保留的村庄,明确整治对象,编著村庄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合理确定整治项目和规模,提出具体实施方案和要求,规范运行程序,明确监督检查的内容和形式。
  第三,规划师要根据实际分析村庄的发展空间。既要考虑扩张可供选择的地理方向,确保其选择可以保护高质量的农田;还要考虑村庄本身是否有适合发展工业的土地,及充足的水源等问题;再次,在规划中应当十分重视交通条件的作用。现代交通运输条件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旧的时空观。高速的交通和信息系统,不仅可以降低大城市的聚集性对工业的吸引力,而且经济增长的利益和集约化的效果,在较小规模的城镇甚至农村地区也可获得。
  第四,村庄的规划建设不宜过繁以简明为好。对于未来的发展应避免过分具体化,允许地方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调整,把余地留在实施的过程中,以求规划更符合实际。同时要注意突出乡村个性:房屋建筑的造型与风格,应吸收当地民居的传统特色,使之具有“乡味”;建筑用材尽可能使用当地建材,以使居民有身临其境,倍感素雅之味。
  最后,规划师在给村庄做规划时,要尊重并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坚决防止盲目照抄照搬城镇建设格局。凡是能用和经改造后能用的都不要盲目拆除,不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坚决防止基本建设和行政命令的方式强制推行。坚持以改善农民最迫切的生产生活条件为中心,完善各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突出地方特色,体现时代特征与农村风貌。
  3.新农村规划建设解析
  2.1 农村道路,
  农村道路整治首先,要进一步硬化路面宽度,构架主次分明的道路系统,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沟渠并且要根据当地降雨量计算确定其宽度和深度;其次,村庄内部道路标高应低于两侧住宅基地场院标高,道路通过学校,商店等人流密集的路段时,应设置交通限速标志及减速坎,保证行人安全;再次,村内主次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障碍驾驶人员视线的建筑物和其他障碍物,并且主要道路交叉时应尽量正交,必须斜交时,锐角应大于45度;最后,应避免过境路穿越村庄,当必须穿越时,两侧建筑物必须根据相关规范满足安全要求,并设置相应的交通安全设施标志。
  2.2村庄给水
  进一步加强村庄给水工程整治力度,逐步实现村庄集中给水,以满足农村地区人畜安全、方便饮水;暂无条件建设集中式供水设施的村庄,应加强对分散式水源的卫生防护,水井周围20—30米范围内,清除污染源,并综合整治环境卫生;临近城镇的村庄,可通过连接城镇供水网供水到户;对于淡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可利用屋顶有组织排水或建造人工集雨场及水窖收集雨水,经储存处理后,作为村庄生活用水的补充水源。
  2.3村内排水
  我国大部分村庄没有下水道和村级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通过村庄排水工程整治,逐步实现“雨污分流”的排水体制,污水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沟渠或农业灌溉。有条件的村庄可采用管道收集生活污水,雨水和污度轻度的一般污水可根据地方实际,采用明沟或暗渠方式排放;其次,排水沟渠要充分结合地形,使雨水及时就近排入池塘、河流或湖泊等水体;最后,村庄内的竖向工程要经过规划师统一考虑和设计,严格限制村民宅基地标高任意设置。
  2.4垃圾收集
  农村不科学的垃圾处理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患,同时也威胁到城市和农村饮水安全。
  在农村垃圾收集可采用“每户分类收集—村集中—县处理”的模式。同时垃圾收集点,垃圾转运站的建设应做到防雨、防渗、防漏,保持整洁,不得污染周围环境,并于村容村貌相协调。如果村庄内需要设置垃圾填埋场,应在县或城镇统一规划的基础上,经过环境保护工程设计后方可设置。
  2.5生态建设及环境整治
  农村的生态建设主要是指:充分利用路旁、庭院及宅间空地,种植具有地方特色的经济作物等绿色植物,防止水土流失;多种新型能源并举,利用太阳能、沼气能、生物制气等天然能源取代燃烧柴草和煤炭,减少对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农作物秸秆还田、制气或作为禽畜饲料,有机生活垃圾还田或作为禽畜饲料,重视资源再利用等方面。
  农村的环境建设方面:要注重村庄环境的整体性、文化性和公众性,不宜刻意设置大型集中公共绿地,可充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绿化,尽量利用村边的水渠、山林等进行绿化布置,以形成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融的田园风光。有条件的村庄还可以结合村内古树设置小型的绿地,建设休闲小广场。
  2.6农村安全
  农村安全主要指在消防和防洪排涝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
  在农村规划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公共安全,拆除危房,整治火灾隐患;根据村庄周围的地形地势,采取“避”、“抗”等有效措施,减少洪水、飓风等自然灾害给村民生命财产构成的威胁;新房的建设要符合当地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幼托、中小学等公共建筑要避开存在地质隐患的地段。
  农村规划建设的其他方面,如传统建筑文化的保护、特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规划师应当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采取切合实际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规划和指导。
  4.结论
  总之,我国的新农村规划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走城市化的老路。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的自我完善,寻找适合我国农村建设的可持续的规划之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村的繁荣,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以达到共同富裕。
  参考文献:
  1.方明邵爱云《农村建设中的村庄整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9
  2.建设部关于村庄整治工作的指导意见【S】建村(2005)174号
  3.李建平村庄整治应因地制宜【J】小城镇建设2005
  

文章标题:从规划角度探索新农村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6271.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