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园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7-10-19 10:54 热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公园已经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首选去处,本文就公园的改造设计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城市中国

  《城市中国》以“城市智慧与中国俱进”作为杂志定位,于2003年创刊,是国内独一无二的一份城市研究型杂志。它具有鲜明的国际化视野,从政策、规划、建筑、经济、人文、社会生态、商业形态等领域的各层面出发,全面剖析当代中国城市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轨迹与思路。

  在中国经济与城市化飞速发展、人们对公共生活期望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统模式的城市公园,在自身发展过程中积累了设施陈旧、景观面貌衰退、生态环境退化等问题,难以满足现代城市生活及大众审美观对公园功能与景观效果新的要求,正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建设方在改造过程中也暴露出大量改造观念和改造方式上的问题。因此,如何通过改造,更好地维持城市公园在生态、景观、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以适应不同时期、不同使用者的需求,已成为时下的热点问题。

  一、城市公园的定义

  城市公园指位于城市范围之内,经专门规划建设的绿地,供居民日常进行游览、观赏、休息、保健和娱乐等活动,并起到美化城市景观面貌、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防灾减灾功能等作用。它作为城市的绿色基础设施和主要开放空间,不仅是城市居民的主要休闲游憩活动场所,也是市民文化的传播场所。

  二、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城市公园进入大发展时期,具体可划分为六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2年,全国各城市以恢复和整理原有公园、改造和开放私园为主,很少新建公园。

  第二阶段:1953—1957年,全国各城市结合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大量新建公园。如北京市新建了陶然亭、什刹海等公园,利用名胜古迹改建开辟了日坛、月坛等公园。上海市利用废弃荒芜的垃圾地,改建了蓬莱公园、海伦公园,利用沼泽地改建了杨浦公园等。

  第三阶段:1958—1965年,全国各城市公园建设的速度减缓,工作重心转向强调普遍绿化和园林结合生产,出现了将公园经营农场化和林场化的倾向。

  第四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各城市的公园建设陷于停顿。

  第五阶段:1977—1984年,全国各城市公园建设重新起步,数量增加,建设速度普遍加快,至1978年城市公园恢复到579个。

  第六阶段:1985—2005年,是全国各城市公园建设大发展的最好时期,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发展直接刺激和促进了城市公园的发展。1999年达到4197个,类型丰富多样。风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城市公园的建设极大丰富了城镇居民的业余生活,促进了城市旅游产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2001年到2005年期间,新建城市公园达1972个和10个城市湿地公园,同时开始对原有城市公园进行适时改造更新。

  由此可见,1949年以后营建的公园是我国城市公园群体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这些老公园长期缺乏社会关注和资金投入,几十年积累起来的一些问题慢慢凸显,“改造更新”俨然将成为这些老公园重拾活力的必然途径。

  三、需改造公园现状

  (一)公园设计主题不鲜明。公园形式互相模仿,给人一种“走了一场又一场,都一样”的感觉,造成“百场一貌”的局面。机械照搬其他公园的设计,公园景观主题不鲜明,不足以反映地方特色,有的公园没有设计主题,有的公园即使有主题也显得庸俗、乏味。

  公园的主题要新颖、有创意、有特色,不落俗套,应融入地域文化特点,挖掘公园景观特色表象背后的深层文化内涵、地域特色、历史名迹等,以体现公园的时代感。

  (二)公园的功能分区需进一步细化。大部分公园的平面布局都是在中心设计一个面积较大的广场,在其他部位没有活动场地,这个仅有的广场便成为人们活动的“客厅”,不同年龄段的人都在这个“客厅”上活动,导致广场上的活动内容过于复杂,如有老年人的秧歌队、年轻人的滑旱冰及体育锻炼、儿童的玩耍等,这种秩序混乱、功能混杂而且又互相干扰的场地,根本不能适应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开展多种活动的需要,人们对这种秩序混杂的场地极为不满。

  公园应适当分区,以功能分区为主,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人们进行不同的活动。

  (三)公园的选址较为随意。不遵循总体规划设计的要求,长官意识浓,领导说了算,公园大多选在政府机关公办大院附近,而距离居住区却很远,目的是搞“形象工程”,反映面貌,给上级领导一个好印象,这样,政府工作人员办公环境改善了,而居民使用却不方便。从调查结果来看,人们希望公园靠近居住区,这样方便人们使用,毕竟公园是为人而建的,他们才是公园的主要使用者。

  四、城市公园改造的设计分析

  (一)公园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条件,原则上对公园基址不进行大的改造和处理,只是在公园的局部进行小的地形调整。大型水体可将水面空间和水边空间并用,水面空间可观赏、可活动;水边空间实行点、线、面相结合的造景手法,以岸边道路为线,在道路上布置点景,在道路的适当部位扩展较大的场所,以便开展活动。

  (二)从构图的角度出发,有的设计追求大气、上档次、大手笔、大色块,不分气候和经济条件,一味地铺设大草坪,其实大草坪从景观效果上确实有其独特之处,但是与树木相比,其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则是同样面积乔、灌、草复合群落的1/4,过分强调植物的装饰性,运用了大量的整形花木,为了保持其艺术效果,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修剪、养护。

  公园在设计草坪上必须谨慎、合理、巧妙,应创造乔、灌、草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尽量利用乡土树种,少修剪,取植物自然姿态。

  (三)增加实用性园林小品的建设。在公园中,装饰类的建筑小品过多,实用性的太少。比如凉亭、长廊、座椅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建筑小品,而在公园的活动场地中,恰恰缺少这些。从座椅的位置考虑,往往是不加推敲的沿路方向紧贴道路边缘放置,过往的行人对座位上休息和谈话的人形成干扰,座位上的人也会影响过往行人的通过,所以人们为了避免这种干扰,只好背对道路而坐,座凳另一侧的已被踏平的草地就是人们选择座位朝向的最好见证。

  (四)道路仅起交通疏散作用,缺少线型的变化,路边缺少变化的景致,游人视线不具变换,枯燥、没有趣味性,缺少细部处理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给人一种单调、乏味之感;公园的广场,采用豪华考究的铺装材料,追求气派和档次,整体宏伟有余而亲切不足,冬天路面光滑,在炎热的夏季,烈日当头,公园中的游人却无法找到可以驻足的林下休息空间,导致绿地无人问津。

  (五)公园应用常绿植物打破冬天景观的单凋,发挥阔叶植物的姿态、干枝的色彩、树皮的裂纹、宿存的果实或叶子等方面来展现植物的个体美;同时利用植物配置理论行参考自然植物群落,以展现植物的群体美。注重寒地特有的冰雪景观,在公园中做冰雕、冰灯、雪雕等,还可开辟滑冰场地等。

  五、城市公园改造的意义

  城市公园改造不同于新建公园规划,不是简单的基础设施维修、更换,也不是无序地开发建设,更不是铲平一切、推倒重建。在注重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今天,如何最大程度地利用现状景观资源、较好地保留并延续场地内的历史文化,凸显城市公园的社会价值才是改造设计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

  目前,对城市绿地改造的关注都起源于城市建设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对城市公园的改造研究绝大多数都是以实际工作为出发点,从体会、心得的角度来研究,指导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方法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然而,人们对改造观念和改造方式上存在的误区,或将改造设计作为新建项目处理的错误做法,导致一些城市公园的改造只停留于事物表面或局部效果,更加剧了问题和矛盾的产生。因此,对城市公园改造设计方法进行探究已迫在眉睫。

文章标题:城市公园改造规划设计方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6756.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