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低碳空间结构模式

所属栏目:城市规划论文 发布日期:2017-01-13 14:22 热度:

   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凸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城市空间合理布局可以减少资源与空间的浪费,建设低碳城市。

城市

  《城市》城市科学研究杂志,是目前城市科学研究领域内办刊历史最久的刊物之一,在天津市期刊质量评估中被评为一级期刊,并获多项奖励。本刊物致力于探索城市发展规律和趋势,研究城市发展、城市规划、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理论、成果和成功实践的范例,同时还介绍国外一些国家关于城市建设的先进理论知识,使其为我们的城市建设服务。荣获天津市一级期刊和印刷质量奖。

  当下低碳城市已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基于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于进一步整合。本文在整合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五大原则,并将五大原则落在了城市空间上,提出基于五大原则的理想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发展理念先后提出。城市空间结构历来是城市规划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低碳理念下,城市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之一。

  1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结构作为城市存在的理性抽象,它虽然难于直接地被触摸,然而它内蕴有城市各项实质的与非实质的要素在功能上与时空上的有机联系,正是这种关系的作用,引导或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空间结构有五个方面的性质:①3个重要元素:物质结构、结构系统、结构的变迁过程;②功能:塑造城市结构与形式的基本力量;③不对称、不均质关系:空间结构产生的原因;④社会文化与空间;⑤个人决策、选择与空间。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各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联结状态。

  城市空间形态经常简称为城市形态。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空间理念及其各种活动所形成的空间结构的外在体现,它是城市各种功能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其显著的体现就是城市活动所内据的土地图形;用地形态是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外在表现,它包含位置、距离(广度)、方向等要素;社会文化结构是城市空间形态的隐性影响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应被视为城市空间结构的孪生兄弟,如果说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一种抽象,那么城市空间形态就是城市各种活动在地域上的呈现。这两者都是在城市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受到文化、环境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在本质亡具有同一性。

  2低碳城市

  低碳城市是通过在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倡导和践行低碳生活方式,最大限度的减少城市的温室气体排放,改进以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和大量废弃的社会经济运营模式,形成结构优化、循环利用、能效较高的经济体系,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最终实现城市的高效发展、清洁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1]。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在《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将低碳城市定义为: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实施绿色交通和建筑,转变居民消费观念,创新低碳技术,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2]。

  3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原则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是在原有城市空间结构模式下,融入低碳发展的理念,既不违背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本质属性、组成要素、动力机制构等,又符合低碳发展的原则,是低碳城市发展理念和原有城市空间结构的整合。整合出新,必有新原则。

  3.1职住平衡。

  功能分区是传统城市规划的主要思想之一。功能分区要求城市的工业区与居住区是分开的,这就导致了城市的山下班高峰,增加了出行的距离和时间,增加了碳源量,从而增加了碳的排放。职住平衡的基本要求是在一定范围内,城市的居住地区与居住地区人口所从事的职业融合成一定的区域。在这一区域内,居住人口的日常工作、教育、卫生、购物、娱乐、休闲、文化、体育等设施,基本能保证不出区域就能满足。

  3.2功能多样。

  在职住平衡原则下,为了保证每个区域的功能供应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城市功能必须是多样性的。多样性有两种含义:其一,每个区域内,功能多样;其二,同一块土地,在竖向使用上和功能分化上,具有多样性,其标志之一就是城市综合体的出现。功能多样,可以促使城市人口空间分布趋于平衡,这也回应和加速了城市空间结构多中心的出现。功能多样化,使本区域产生的碳排量就地被吸收,多个区域共同碳减少,从而促使整个城市的碳排量减少。

  3.3公交主导。

  汽车数量的与日俱增已经成为我国城市的首要问题,公共交通在出行的便捷和通达所存在的不足使人们更加倾向于汽车出行。如果缺乏完善的道路交通体系和汽车上路的限制,整个城市交通系统都将因庞大的汽车数量而陷入瘫痪,同时带来更进一步的能源消耗与尾气污染。良好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居民对于小汽车出行的需求。城市的公共交通系统首先需要良好的城市道路系统作为基础,并根据城市人口规模,对公共交通的通行密度、通行范围、乘坐地点以及分区间的相互联通作出系统规划,建设绿色交通走廊。创建有利于步行、自行车的城市慢行道路体系,在提高慢行交通的速度与便捷性的同时限制小汽车的使用,建立与公共交通设施相匹配的城市自行车租赁系统,为公民到达公共交通换乘点提供方便。日本作为全世界高密度人口国家之一,但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达到将近50%,就是通过多样化、系统化的公共交通体系作为公民出行的主力疏导,同时提高汽车出行的成本,来帮助城市的低碳运转[3]。

  3.4绿色生态。

  绿色生态空间模式主要以绿化带、水系、公园绿地、山体等方式建立城市的绿色生态系统,以点、线、面、体全方位的绿地规划,实现绿色生态对于整个城市的系统串联与全部控制作用,加强人与自然间的融合,并通过绿地的碳汇作用吸收城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实现低碳。以往绿色生态强调就城市论城市,要实现城市低碳发展,应将城市规划区范围之内的所有绿色生态看做一个整体,将城市放在小区域中研究。城市边缘区的绿色生态空间也有碳汇的功能,只有考虑了这部分力量,城市的碳汇力量才成系统。具体方式主要有:开展植树造林活动,通过绿楔形式建立绿色的公共交通走廊和绿化通道;方便公共交通的组织,增强城市整体关联性,提高城市碳汇能力;加强对城市水系的保护,依托水系与绿化带的串联使绿色生态在城市中具备更好的贯通性。

  3.5紧凑多中心模式。

  紧凑多中心空间结构模式能有效的限制城市的蔓延。在低碳时代,紧凑性是城市空间结构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的规划设计理念。多中心是城市空间结构发展的趋势。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碳排放具有锁定作用。构建低碳的城市空间结构,在城市规划中应着重考虑城市密度的问题,通过密度控制可以减少出行、实现城市的紧凑发展,从而达到“低碳发展”的目的,已经成为学术界不争的事实。这种空间结构模式,具有普遍的适应性。

  4低碳城市空间模式

  上述城市低碳空间结构模式的五大原则的论述,从概念和原理上,阐述了城市低碳空间结构的理想状态。这些原则只有落实到空间上,才能形象具体指向城市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根据以上原则,笔者试图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和低碳城市,抽象出一种图示的落在空间上的理想城市低碳空间结构。

  图 理想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图

  资料来源:自绘

  将整个城市规划区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一城市中,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是职住平衡功能多样的单位区域。按照城市功能的不同,将城市职住分为工业职住、商业金融职住、公共服务职住三种类型。每个基本单元,都包括三种职住类型,三种职住类型围绕单元中心分布,中心是围绕中心绿地分布的次一级商业金融中心,开发强度稍弱。体育、医疗、休闲、娱乐、教育、商业等设施,严格在按照服务半径分布呈均匀分布,除单元中心外,城市人口空间分布基本均匀。根据规模的不同,城市由一个或多个基本单元组成。各个基本单元围绕城市中心分布。城市中心是围绕中心绿地分布的商业金融聚集地,开发强度大。生态绿地成系统,为了使碳源与碳汇有最大的接触面,森林绿地呈长方形或条状。每个基本单元里用一条绿带联接城市周围的山体、农田、绿地和城市各个中心的绿地,呈放射状。各个城市基本单元内,有一圈环绕单元中心的绿带环,用来承载慢行交通系统,再用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串联各个基本组成单元,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用绿带环绕。基本组成单元之间用绿带或水系相分开,延伸至城市周围的山体、农田、绿地、森林等。整个城市的基本形状为近似圆形,因为在面积相同的情况下,圆形的周长最小,最为紧凑。

  5结论与不足

  低碳城市空间结构是一个多种力量、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为在整合城市空间结构和低碳城市的基础上,提出了职住平衡、功能多样、公交主导、绿色生态、紧凑多中心五大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原则。根据五大原则,用图示的形式,落在了城市空间上,提出了低碳城市空间结构的一般理想模式。在这个理想状态下,城市基本呈圆形,城市人口空间呈均匀分布,碳源、碳汇邻近分布,生态绿带呈带状、成系统,与城市周围地域产生联系,提出按照城市规划区范围综合考虑的思想,功能分布不明确,多中心等基本特点。对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有一定的指向和借鉴意义。

  同时也要看到,本文基于理想状态而言,只是大致轮廓,不甚明晰,且没有量化各种指标,比如绿带多宽、城市规模等等,有待于其他学者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 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2] 张泉等.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 陈达.低碳城市的空间构建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J],2010.

  [4]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 周潮,刘科伟,陈宗兴.低碳城市空间结构发展模式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J],2010.

文章标题:城市低碳空间结构模式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ligong/chengshiguihua/34615.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