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论文关于大专生自信心建立的分析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日期:2014-05-26 10:39 热度:

  自信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人格结构中的本质因素,它代表着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意味着对自己的认可、肯定,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动力源泉。它与其他人格系统是密切联系、相互作用的。

  【摘要】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大专学生自信心建立问题,阐述了当前大专学生缺乏自信心教育的原因,提出了建立大专学生学习自信心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心理教育论文,大专生,自信心,建立

  大学阶段属于专业教育阶段,学生要在此阶段学到专业知识,这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重要时期,而自信心则是成才者必备的心理素质。一个人没有自信心将一事无成,有了自信心则受益无穷。大专生在未来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心受到伤害,自信心丧失,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工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非常必要的,而鼓励和指导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重要手段。

  一、大专生不自信的表现形式

  不自信就是对自己的智力、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做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等。有这种心理的大专生往往对自己的能力、水平做出较低水平的评价,过分认识到自己的短处,而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因而常常消沉、悲观,造成不能正确认识自己、他人,乃至正确认识社会。

  不自信在大学生中,尤其在大专生中是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也是心理不成熟不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一般情况下,,大专生的不自信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方面。许多大专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是高中班级中的学习尖子,他们打算考上大学后,继续施展才华,到了大学后发现情况发生了变化。原来文化课学习是他们最自信的方面,到了高校几次考试后,成绩已不是高中阶段的八、九十分,而是六、七十分,甚至不及格情况经常出现。我院近几年学期补考人数,由几十人次到几百人次,2013年达到一千多人次。他们在学习上遇到不懂的问题,往往不愿主动去请教老师或同学,而是一个人冥思苦想,生怕别人了解自己的实际水平耻笑自己;老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同学之间谈论某个问题时,尽管自己能回答出来,但害怕自己万一说错,会丢了面子,因而不愿主动回答或参加讨论;在学习上遇到一点困难和挫折就消沉、心灰意冷,从而怀疑自己,没有勇气和信心去战胜困难、争取成功。于是便自暴自弃,对学习心灰意冷。

  2.人际交往中。有自我否定心理的大专生虽然主观上愿意与交往,但实际生活中往往又不敢进入社会交往的圈子。由于自渐形秽,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因而遇事畏畏缩缩,不敢主动做出决定,不能自如地与人交往、交谈。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别人不主动与之交往,他会感到自尊心受了伤害;如果别人主动与之交往,尽管没有轻视他的意思,他也疑神疑鬼,总是在暗示别人轻视了他。这种“自我暗示”越强烈,便越会造成与他人交往的障碍。最后造成孤僻和不自信心理。

  3.要求进步中。不自信的大专生虽然内心有进步的愿望,但怕提出来以后被别人背后议论和嘲讽,损伤自尊心,因此不敢大胆要求进步,而是将自己的愿望压抑在心里。如竞选班干部,他发现每个同学都理政有方,一参加辩论会,他发现来的同学个个都是能言善辩。于是,竞争下来,自信心连连受挫,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最终不敢再轻露声色,自卑和不自信油然而生;再者,有的大专生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能够用党员的标准从严要求自己,但是由于低估了自己,总认为自己不够党员条件,迟迟不敢递交人党申请书。等等。

  4.择业、求职中。2003年是中国高校扩招后的第一个毕业生高峰年,之后,因年年扩招而受惠的这几百万年轻人开始为校园生活后的就业而担忧,特别是其中的大专毕业生。我院许多大专毕业生也参加了内外的多次招聘会,但到了招聘现场,发现许多用人单位均打出了招收本科以上毕业生的牌子,使他们充满惶惑与不安,“金榜题名”时的自豪已经荡然无存。因此有相当数量的大专毕业生不愿也不敢到招聘现场推销自己,即使去了,也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信心不足。总认为用人单位会因为文聘而把他们排在后面。

  二、大专生产生不自信心理的原因

  大专生的不自信心理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环境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产生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方面:

  1.个人能力。由于国内中小学大多重视“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只注重学生的基础文化培养和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学生其它能力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当看到其他同学能说会道、能歌善舞、棋琴书画样样精通,而自己身无长技时,不自信心理就产生了。

  2.家庭生活环境的差异。有的学生来自偏远的山村,有的学生来自下岗或低保家庭,家庭收入不高,生活拮据,与来自大城市、父母工作好收入高、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相比,自然会觉得不如他人。尤其是我们高职院校,绝大多数大专生都来自农村。这些同学中有一方面觉得家庭条件不如城市同学;另一方面考虑到自己将来毕业由于缺少关系不能找到优越的工作,或只能到条件艰苦的工厂或偏远地区就业,因此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不自信心理。

  3.自我评价的变化。中学时的学习优秀者成了大学的平平者,一贯深受老师喜爱和同学羡慕的对象、三好生、班干部如今成了泛泛之辈,这种前后心理的强大落差会使大专生产生了自我评价的突然性失调,产生自我否定心理。

  4.社会评价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全国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特别是全国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化。大专文凭已不像上世纪80、90年代那么吃香。许多企事业单位招聘高校毕业生均已达到了要求本科学历以上,甚至有硕士、博士的要求。即使大专生与本科生或者研究生博士生同时被同一单位录用,但在工作时具体的安排上,薪资待遇上,时时会出现巨大的差距。

  三、加强大专学生自信心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人的自信心同样也不是与生俱来的,大专学生缺乏自信心,作为大学教师应该培养其学习和建立其自信心。途径和方法主要有:1.要多肯定、鼓励学生。加强大专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就要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要注意从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亮点,给予关注和赞许。特别是刚入校的大专新生,由于刚进入大学,学习积极性还比较高,但对自己今后的目标不明确。这就要求班主任及其他教师给予关心和鼓励。一通过对学生的肯定、鼓励,使他们的内在价值得到外界的认可,学业成就感得到一定的满足,自信就会增强,同时唤起更高水平的需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

  2.要善于发挥榜样的作用。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可以通过树

  立与其相似但取得成功的榜样来进行训练,让学生获得替代性经验,起到激励性作用。在现实当中,每个大专院校历届毕业生中就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在社会上取得不错的工作和职位;还有一部分通过认真努力地学习,参加专升本考试升入更高一级的大学深造。这些都可以成为榜样,他们让同学们认识到:尽管现阶段未能考上重点大学、本科大学,但只要自己有信心,努力学习,大专教育只是自己人生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3.要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在组织、执行行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的能力的判断和信念,是人对自己能够实施某一行为的自信度和能力感。提高大专学生的自我效能感重点要抓好以下两方面的工作:

  (1)增加大专学生的成功体验。成功体验是增强自信心的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有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他在自己感兴趣、所擅长的领域里活动是非常投入、非常自信的。由兴趣、特长入手,就可增加他们成功的次数,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

  (2)要对大专学生进行正确的归因训练。对大专学生进行归因训练,首先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积极的归因,帮助他们提高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引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通过训练,使学生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自身努力不够、学习方法欠佳等自己可以控制的因素。其次,要训练学生避免消极的归因,不把学习的成败归因于学习能力差、运气不好、内容难度太大、老师讲得不好等自己很难控制的因素。

  4.要结合专业特点和就业形势。现在的企事业单位一般在招聘人才时,都对学历层次有较高的要求。大专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本科以上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较好。因此,大专学生首先就要在学习上下一番功夫。拥有真才实学,掌握比较扎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把大专阶段的学习看做是自己今后人生道路的一个新起点,而不是终点,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优势,而不至于落后于人。

  作为大专班级的辅导员或班主任,不仅仅要做好日常的学生工作管理,还要重视他们的自信心的建立,通过加强对大专学生的自信心教育,增强大专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大专生才可能调整好心态,学好专业,成为有用的人。

  参考文献:

  [1]王有青.大专生自卑心理分析及对策[J].黄山学报,2004,(10).

  [2]刘晓东,张文皎.论大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机制,教育与职业,2006,(23).

  [3]吕玉华,彭保荣.关于加强大专学生学习自信心教育的探讨,教育与职业,2007,(30)

文章标题:心理教育论文关于大专生自信心建立的分析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jiaoyu/teshu/21147.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