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播新生机

所属栏目:广播电视论文 发布日期:2021-12-29 09:35 热度:

   摘要:本文通过对在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媒介数据与市场进行深入分析,力求通过受众转化为用户后的需求的变化发现新的规律,使用大数据逻辑导出移动人群接受信息的个性化体验,用当今用户的媒介生态现状实例展现新时代全媒体融合的趋势,以及传统广播媒体面对台网融合特殊阶段应该采取的必要转变,最终达到快速转型与适应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融媒体;直播;用户;媒介生态;广播;可视化

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播新生机

  一、引言

  “媒体融合”这一定义,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创办人、百元笔记本项目发起人NicholasNegroponte提出。而也有美国学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都是西方学界的理解。如果把“媒体融合”的概念放在中国,则要按照城市发展程度有所区分在下定义。笔者认为,若是在北上广深这样的传统一线城市,融合的应该是媒体的基本传播样态;而在成都、杭州、武汉、深圳、西安等这样的“新一线城市”则应该迅速从媒体传播的内容与互联网生态融合;在经济总量不大的城市则是应该让媒体“报团取暖”,集体拥抱互联网带来的红利的波及。这里提到的互联网其实是广义的,它泛指电脑端、手机端、户外端、移动端等的非传统媒介传播,它具备更强的即时性、随机性、个人性、从众性。如今的我们早就习惯了千兆宽带、光纤入户、5G通信的生活节奏,而回望1994年4月20日中国开始接入WAN国际互联网,“互联网”将一切媒介作为自身的内容,成为一切媒介的“媒介”,于是就成了“母媒介”,而作为传统媒体人,则需要重新判断自身的价值。如今中国手机用户的日均解锁次数超过100次,日均接触时长超过6小时。人们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在了较少价值的媒体资源上,像“抖音”这样的短视频内容占据了人们的大多碎片时间。由于互联网使用环境的无处不在,使信息传播成本更降低,网络中传输了兼具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传统媒体传播内容和表情包emoji、颜文字、贴纸等具备社交属性的新型内容,这一切的载体绝大部分是在手机上完成的,各种复杂的信号处理也都由手机处理器完成。这样一看仿佛觉得广电媒体正在“原地踏步”,而与互联网相互整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广电行业不得不进行的试探,更是信息采集渠道和传播通道多元化的必然需求,传统媒体从业者也正在根据网络中的素材在版权规范的标准下,进行综合整理、二度加工,再通过各自媒介传播的渠道传达网络上已经存在信息。

  二、影响人和被人影响的媒体传播

  我们每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原生具备社会性,无论工作、学习、娱乐、吃饭、就医……都会与不同位元的数据打交道。甚至我们自己已是数据的一部分,不论我们想不想与大数据牵扯到一起,数据都会主动找到你我。如何从海量数据中发现信息规律,寻找隐藏在大数据中的趋势和相关性,解读社会现象与媒介发展规律,以及可能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前景,都需要我们拥有更好的数据洞察力。①据专家分析,人类行为的93%是可预知的②。既然可以预知则可以预判,然后用预判结果和实际行为发生的结果做比对,看看容错率如何,经过对数万名受测人员的数据分析就会形成相对客观准确的用户画像报告甚至收听收视报告,用户样本数量决定了大数据在媒介市场化评判要素中是否可以成为业务考核的关键性指标。美国学者布雷德利曾经测算得出:同一个选题,报纸、广播、电视记者的前期采访成本比例大约是1∶1.8∶3.5,电视采访成本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绝对性价比不大。如果同一个主体的不同媒体实现互动和整合,发挥协同效应,使媒体资源用途同样化,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鱼多吃”既扩大了市场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在一定地域内强化媒体的品牌效应。我们作为媒介从业职在信息传播新时代,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尤其重要。既要通过分析不断变动的数据找到其中的意义和结构,还要通过数据图像化展示让用户了解哪些信息对他们具有价值和相关性。③目前的数据分析在传统广播事业中往往停留于市场份额、收听率等基本指标的衡量标准,而忽略了传播层面的轻重缓急、品牌建设、内部协作的数据反馈。在用户决定市场需求和全球性卫生安全问题被高度关注,以及全民皆可发声的社会生态驱动下,融合是推动传统媒体事业有能力继续发展的最好且唯一选择。多媒体融合的传播形态已成主流,未来的传播形态将会根据技术的发展、用户画像的细分、数据的精分、内容的级别划分带来更细致的变革。但如今的媒体已经不再仅是广播电视、平面媒体与互联网媒体了,甚至这其中融入了在人参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也将成为一种媒体。物体可以轻松提高人的“可量化度”与“可跟踪性”,未来的用户平台是人与人的社交平台,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网联汽车、5G智连城市等以及与人相关的环境,甚至包括VR虚拟环境、MR混合现实环境、AR增强现实环境。由这些“物体”带来的对个人数据的追踪和监测便同样无处不在,个人“隐私”数据可以通过各种设备暴露的风险就越来越大,但这也形成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对于“隐私”标准的界定和用“隐私”换取便利是否值得的话题。像“今日头条”这样的一类客户端为内容与用户之间的匹配提供了一个新的依据:个性分析+算法匹配。个性化算法直接减少了人们在单位时间内的信息消费中付出的时间成本,但是它是以“开小灶”的方式对用户进行输送内容的,长久以来如果内容更新不及时、内容制作不精良甚至粗制滥造、生搬硬套会使人们产生消化疲劳与厌食。由于网络空间里的言论表达相对隐秘性、匿名性、缺少审核机制和把关、信息更加碎片化、社群和圈子趋近同质化等原因,网络舆论表达自然较为情绪化,也就诞生了在传统媒体生态中不存在的“键盘侠”。社交媒体是一个高情感的舆论场,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后的感性表达。共情,是深入他人的思想、从他人的角度体验世界。它不是同情,而是与他人产生共鸣。受众情绪在社会化媒体研究中特别重要,尤其是面对大数据无孔不入的各种“端口”,广电媒体更要立足本源,找到与互联网“联姻”最合适的接口。

  三、信息的融合是满足用户的需求

  信息时代不缺信息,缺的是能够入眼入耳入心的信息。这就要求我们注重研究受众的接受心理,在保持权威、理性、深度等的同时,脱去太浓的宣传味、太重的说教味,给偏硬的面孔化化装,给偏高的嗓门降降调,创新表达,创新语态。借助丰富多元的知识话语,跳出传统意识形态辞藻的框框,在人们耳熟能详的话语体系之外,提供一种新的知性表述,丰富论述的逻辑层次,增强评论的思辨能力,提供认识问题新的方法论并形成独具特点的论述,从而制造更多同意,形成更大共识。新时代的媒介受众我们通常称之为“用户”,他们绝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收人,更是构成互联互通的信息交换中的每一个元素和分发节点。对博主、UP主、主播们的随手转评赞、投币、打赏、送礼物已经成为毛细型信息传递的最末端环节。在互联网平台上,对刚性内容需求的娱乐化解读更容易被接受,吸引眼球的创意标题、谐音梗和与预判反差强烈的结果能极大激发用户兴趣并获得关注。而在广电平台上如何实现这些互动趣味呢?目前而言,全媒体用户的媒介素养亟待需要提升,这首先还得依靠教育来实现。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李良荣曾说,大学生网民具备“三高”特征,即高发展技能、高个人奋斗、高生活追求;以及“三低”特征,即低政治技能、低政治关注、低政治表达。所以当广电媒体“放下身段”用身边的小故事、你我共有的生活经历、大家都爱的音乐、众所周知的常识加上短视频、短音频创作手段就可以在媒体融合中先贴近“三低”的知识结构。当然,这只是大学生网民的特征,更多的用户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者,是日新月异的中国变化的亲历者,是在平凡的日子里期待过出一些属于自己的不凡的了不起的人,为他们设计什么样的融合法则更为重要。所以很明显关心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的内容获得的关注量就必然高,阳春白雪或高级感满满的那些内容不是不优质,而是没有能够贴近更多数人们的选择,这就更明确了媒介融合的脚步和方向,也同时为当下媒介融合的开端提出新的想象。随着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受众接收到的信息早已不再是“默片时代”的单一形式与线条粗糙的底质内容,受众不仅对画面与声音实现同步传播产生需求,甚至对时效性有着苛刻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声音+画面”的实时直播应运而生,成为受众追捧的传播模式。通过广播可视化技术系统,北京青年广播在国内传统广播媒体中率先实现了全频可视化直播,在探寻传统广播融媒体化、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四、传统广播的创新脚步

  笔者作为一个经历过北京广播发展近十五年来从“重返辉煌”时代走入“新征程”的节目制作人员,用亲身经历和节目策划、主持、编播几个层面举例说明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广播中波频率“焕活新生”的过程,那就是以北京爱家广播AM927为前身的北京青年广播。下面会从频率现状、技术领航、打开维度几个方面进行简述,既提供参考的素材也希望可以获得业界的讨论与思考。

  (一)预见未来

  北京青年广播FM98.2/AM927拥有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广播可视化直播间。作为一档覆盖和影响80、90、00三代人的频率,“982就是年轻”用口号告诉我们这是一个集合年轻人生活方式、可视化的融媒体平台,它将80后的青春腔调、90后的激昂奋进和00后的热血未来融为一体。与传统的广播节目相比,可视化的技术手段以其生动形象的传播模式,成为广播媒体向融媒体传播领域转型的重要方向。可视化直播间不仅可以全景呈现节目团队风采,同时还可以开启虚拟世界,音频、视频、文字、图片多媒体素材被技术的链条融为一体,声、光、电的完美结合让直播间拥有了“穿梭式控股”的能力,能够将真实、有趣、生动的内容活力集结。技术的不断探索,让北京青年广播不再受制于单一线性的传播方式,年轻的双手拥有了连接世界各地的梦想与力量。除了拥有能够融合多媒体素材的可视化操作系统,北京青年广播的采编团队还采用了高效的“云编系统”,可视化广播记者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手机“云编系统”终端,将文字图片以及音视频素材回传入库,通过在线实时审核发布之后,直播间主持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内容播发,广播的时效性不仅得到保证,而且呈现上全面立体,从采编记者到后台指挥调度中心,再到受众的手机里,北京青年广播生产的内容快速传递,实现了跨屏“动”起来。

  (二)技术领航

  在技术推动方面,“软硬兼施”是基本保证,但具有持续更新紧跟时代发展的软硬件才可称为是先进的技术。目前互联网传播中最受欢迎的就是短视频,而能够“火爆全网”的短视频大多都不是使用大成本高精尖的设备制作而成,而是采用你有我有大家都可以有的、大众买得起的拍摄基础设备,甚至手机、环型灯等相对廉价的产品就能完成。所以持续更新不是要持续大规模投资买设备,重金买硬件对任何一个广电机构都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还很有可能使用周期不长就被淘汰,所以在采购设备的时候要懂得“看清、看懂、看透彻”,也就是要清楚地了解到我们为了达成广播可视化融媒体传播的目的是我们在为什么人、在什么场景下观看的,是否真的需要那4K、8K超高清?用户是否真的会用大屏幕观看用来填补碎片时间的视频直播?是否每一个受众都有那么强烈的观看欲望足以让他们在万千短视频中还能与我们开展“约会式”收看?所以,创新型广电打造的可视化广播直播产品一定是小成本、短频快、淡化时间线、话题热门度高、制作周期短、消费性强的内容。故而相对应购买的硬件也必然是小投入、易更换、轻操作、可升级、广连接的。此时,直播环境中的无线网络覆盖就成了重中之重,有不少广电机构的办公设施、直播机房线路陈旧,Wi-Fi信号、带宽、稳定性都不够理想,这就会直接导致开直播卡顿、画面回传有延时等影响用于体验的问题,所以还要在建设方面下足功夫,为有能力开展技术推动提供基础保障。在软件方面,就以北京青年广播与英夫美迪公司联合开发的广播可视化软件系统来说,可以接入超过9路来自不同机位的画面,且可以通过导播或主持人手动切换也更可以通过画面中的人物是否在讲话而判定是否给其镜头,达到自动切换的效果,还可以通过遥控器控制每一个机位的推拉摇移。此外,字幕条、台标Logo、画中画、虚拟演播室抠像、Airplay投屏等手段都可以同步使用。这时坐在主播台前的主持人既需要控制面前的调音台,同时还要兼顾画面播控系统,更不能忘记了脑子里想说的内容,甚至还要与现场一位或多位嘉宾对话,可谓与“八爪鱼”非常相似。这非常考验主持人的现场控制能力,更考验着对节目内容生产的品质,当一个人一心多用的时候真的可以专注地把脑中的想法表达出来吗?准确清晰吗?严谨客观吗?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发现,这样的节目制作流程更像是电视台,所以更依赖于导播对画面的把控,更依赖于导播与主持人之间打配合,更对节目制作规范提出新的要求。同时必然也带来了新的商业利益点,那就是有了画面可以对声音提供有效补足,画面中可以呈现更多声音无法展示的元素,而在观众端的收看页面中还可以增加Banner位、字幕条、开屏图、跳转链接、打赏、购物车等各种互联网商业中的常规动作。这可以极大发挥广播主持人原生能说会道的语言优势,为广播直播带货、客户转化等流量变现的方法打开新途径。

  (三)打开维度

  当广播有了“可视化”,当直播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当移动互联网经济走入每个人的手机,当创新媒体融合成为了广电行业的“加料”选项……这一切都在给传统媒体打开思路、拓宽道路。甚至还可以利用广播直播结束后再来一场纯网络推流的视频直播,这不仅拉长了收看的时间,更增加了用户在节目维度参与节目交互的厚度,让单期线性播出平行位移成为带状,再把这条播出带通过有周期的连续性弯曲成一个管状,这样一来不仅出现了闭环结构,而且还把一个平面的圈做成了立体的管。如今,这条管已经形成,我们需要继续探索的是在管道中间穿过的像电流一般的信息流和围绕在管道外面的像磁力线圈之间的关系。广播媒体想要实现外部合作的拓展,寻找新的创收引擎,就需要在与物理学中的“右手定则”一样的方向中拓展广播商业新的呈现形态,探索可视化广告路径,打造自身“媒体+行业”的传播策略和创收方式,逐渐突破了传统广播音频广告的范围,通过各种可视化广告素材,给广告客户提供多元立体化的广告呈现效果。“媒体+电商”“媒体+影视”“媒体+企业”这些都是可视化广播在相关领域的探索。有数据显示:从该频率开播到2018年4月底,北京青年广播通过其优质的节目内容和创新的节目样态,在各大直播平台上累计收获2.08亿次的观看量,碎片化的节目短视频全网累计播放2505.9万次。

  五、结语

  如何抓住技术的脉搏,如何在巩固广播传统传播途径的基础上,探索新的传播方式,是广播媒体在未来三至五年的变革中需要继续探索与实践的主题。进一步发挥可视化广播“灵活·及时·互动·分享”的传播特点与优势,创造传统音频与可视化直播充分融合的新业态、积极传递正能量的年轻态度。广播正在进行的这些融媒体探索与改革办法以及对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理念的探索,让我们对传统媒体转型和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实践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希望。而在像“听听FM”“阿基米德FM”类似的广播交互客户端的助力下,这个传统的声音媒体——广播,它的传播维度会再次被打开,广播受众的黏性、商业价值、突破地缘属性等研究领域也会随着产品服务的深化走入更新的时代。

  《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播新生机》来源:《传媒论坛》,作者:常晓航

文章标题:新时代媒体融合环境下的广播新生机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sofabiao.com/fblw/dianxin/dianshi/47524.html

相关问题解答

SCI服务

搜论文知识网的海量职称论文范文仅供广大读者免费阅读使用!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