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学最新期刊目录
中国民族器乐学科体系的阐释及相关思考————作者:李景侠;
摘要:中国民族器乐艺术的学科体系是一个以演奏艺术为核心而构建的系统。作为一个构成性空间,其结构实质是由多个相关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本文阐释关于构建中国民族器乐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的思考,特别提出增加“实践体系”,并分析其对民族器乐学科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点线互映 数理同源——高为杰《雨林奇景——点与线的随想》音高组织探赜————作者:唐小波;
摘要:高为杰先生在《雨林奇景》中将几何中“点、线、面”基本要素中的“点和线”作为副标题,既是身临雨林时为景致的迷幻所感——一种隐喻和象征,也是数学之数列、物理之成像、化学微观粒子之运动的数理体现,笔者拟以作品中运用的数理思维来探寻其音高组织的高度严谨性与数理运用的精致性
从复排版《二泉》看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的传承与创新————作者:乔邦利;王可;
摘要: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体系的建设,除了在舞台实践话语体系方面不断完善之外,还必须在理论研究话语体系、人才培养话语体系以及学科建设话语体系等方面具备丰富而稳定的成果支撑。复排版《二泉》的排演成功,既是对中国民族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内在规律和优秀传统的遵守与坚持,也是对实践教学平台及其体制机制建设的大胆探索与创新,对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歌剧表演人才培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收集乐器珍萃(九)
摘要:<正>~
由宋代文献记载看燕乐所用七声————作者:杨善武;
摘要:燕乐调以唐律夹钟为黄钟解读不出“燕乐音阶”,蔡元定“证俗失存古义”未表明燕乐所用为雅乐七声。“变位于变徵,闰位于变宫”之说,有着宋代文献的依据,但并不完全符合燕乐实际。“变为清角而非变徵,闰为清羽而非变宫”之说,只存在部分真理性,“变为清角”是对的,“闰为清羽”则是错的。按照蔡元定“四变为宫”“七闰为角”的论述,燕乐所用音阶只能是含有纯四级清角及大七级变宫的清乐观念七声
空前盛会:为建立中国民族声乐教学体系而奋斗——“1957年全国声乐教学会议”历史追索与学术论评————作者:郭克俭;
摘要:1957年2月5日至21日,文化部在京召开了“全国声乐教学会议”。会议围绕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传统,学习苏联及其他国家声乐教学的先进经验,声乐的生理与卫生的科学基础,声乐课教学大纲的制订和“民族歌唱班”开设等问题,通过聆听声乐专家学术报告、观摩教学现场汇报、畅谈各自声乐研究与教学实践心得等形式,系统梳理了中国传统声乐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七年来的声乐教学工作实绩,进一步...
茶马古道民间音乐的变迁及其文化动因——以云南大理地区“赶马调”为例————作者:张璐;
摘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以具象的音乐文化研究为载体,对加强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茶马古道这条从商贸之路逐渐演变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的文化通道上,选取具有典型性的“赶马调”音乐类型,基于音乐符号、叙事文本等因素分析其当代变迁,阐释民间艺人如何通过音乐建构集体认同,又如何重塑其内容以表述自己变化的文化身份
江南丝竹竹笛表演风格研究————作者:范临风;
摘要:竹笛作为江南丝竹音乐中的核心乐器,以其独特的音响特性和精湛的演奏技巧,确立了其在江南丝竹中的中心角色。本文通过对江南丝竹竹笛表演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即竹笛的润饰方式“加花”和竹笛演奏技法最关键的一环“气息”的剖析,试图重新解析江南丝竹竹笛演奏风格和审美旨趣,希望能为江南丝竹在当下的教学传承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演奏技法组织对扬琴专属语汇的提升——以项祖华《林冲夜奔》器乐化创编为例————作者:庄锦龙;
摘要:在扬琴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演奏家的创编与表演对扬琴从伴奏走向独奏、形成专属语汇、进入专业创作领域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以扬琴演奏家项祖华创编的《林冲夜奔》为例,结合音乐表演和解析性音乐分析,从半音化的音高安排,音区、音色的布局,演奏技法、音型化与体态律动的设计三方面,阐述扬琴演奏从技法组织到专属语汇的提升过程,并为当代扬琴音乐创作提供器乐化方式的写作参考
中国塔吉克音乐的形态与生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杨荫浏讲坛”(第139期)
摘要:<正>~
《琴论缀新》
摘要:<正>《琴论缀新》是北京古琴研究会编辑的琴学研究刊物。该刊物共四集,分别于1962年、1963年、1964年、1981年出版,其主要内容涵盖琴曲、琴谱、打谱与移植等诸多议题,如第一集集中于《胡笳十八拍》的研究与发掘,第二集侧重于传统琴曲的整理与研究,第三集通过打谱、移植等经验交流拓宽琴学研究维度,第四集标志着琴学在新时期的百废待兴和对国际交流的重启。《琴论缀新》的论题不仅体现了琴学论域的扩展,亦体...
《弦管弘艺人——苏统谋》
摘要:<正>福建南音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苏统谋,曾获晋江市政府星光文艺传承奖,被中国文联、福建省文联颁授“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和“从事福建文艺工作60年”纪念章,2020年6月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曲艺艺术家”荣誉称号。本书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南音世家的浸润及传统、坚实的南音基本功之养成;2.艰辛但却扎实的成长之路;3.成绩斐然的木偶剧团时期;4.奠定人脉网络基础的文化局工作...
“三交史”视域下宋代礼乐文明统一性探究————作者:薛培;
摘要:礼乐文明肇始于中原地区,被后世奉为圭臬,数千年间以制度形式深刻影响着周边民族,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辽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时期之一,宋朝高度发达的礼乐文明通过朝贡、战争、赏赐、移民等多种方式进入周边地区。诸政权在“天下秩序”的共同理念下依政治之需制礼作乐,一方面,礼乐文化的民族“礼俗性”凸显,不同场域礼乐实践蕴含的正统观念与朝贡体系始终指向大一统之格局,礼乐内涵...
隐耀之珠——刘歆异径管律的设计智慧————作者:史凯敏;
摘要:在律学发展史上,异径管律是解决管口校正问题的重要方法。早在《汉书·律历志》中已载刘歆异径管律的设计,但由于记录简略,被后人所误解和忽视,致其隐没于历史尘埃。刘歆律的设计,与其历律度量衡五法一体的钟律理论密切相关,他通过一套以数为桥梁的律—易—历同构理论,阐释“爻律”通天道、卜吉凶的逻辑,提供历律度量衡制度的合法性。新莽无射律管与汉代计量文物不但证明刘歆黄钟律的形制大小符合文献记载,还证明这是一套用...
李之藻《頖宫礼乐疏》因袭朱载堉著作考————作者:王旭;
摘要:明代李之藻的《頖宫礼乐疏》是一部考订地方官学祭孔祀典与乡饮、乡射二礼的文献,《四库提要》等对其赞誉有加。笔者通过全面梳理《頖宫礼乐疏》与朱载堉著作相关内容之间的联系,揭示《頖宫礼乐疏》因袭朱载堉文(图、谱),且存在遗漏、谬误、断章取义、自相矛盾等问题。李氏在行文间虽偶有提及“郑世子”及《律吕精义》,却没有如实表述朱载堉著作对《頖宫礼乐疏》一书的影响及作用,甚至有抑朱扬己之意,体现不实学风
士君子精神——中国古琴艺术文化的核心要义————作者:秦序;
摘要:古琴作为中国古代士阶层特有的乐器,是士君子精神的重要载体和象征。孔子终身弹琴不辍,并以“乐教”为核心,其教学目标正是努力培养完美的士君子。历史悠久、积累丰厚的中国琴乐艺术及相关文化传统是宝贵的中华文化遗产,士君子精神则是“琴道”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古琴文化精神中不可忽视的核心要义,我们应认真传承并弘扬这一优秀文化传统
中国民间歌唱中的情感与情动——以两性对歌为例————作者:肖璇;
摘要:伏脉于音声之下的情感与情动作为重要的音乐体验维度在音乐表演研究中仍付阙如,面对心、音、话中建立相思相爱关系的两性对歌,即是回答“虚实相交”“同声相应”的音情和语情如何形塑对歌视听景观和歌唱感受。而对歌过程的关注又让我们折返到音声符号和结构表征的能量强弱、交互避让的互动场景中,并与现有的“非表征性”情动理论进行对话。因为无论两性对歌的“回力球”旋法,还是首尾相叠、托腔接应的音声涌动,都是“情和、意和...
中国艺术研究院第三届学术提名发布仪式暨交流座谈会
摘要:<正>~
人工智能界域的音乐现象描述与美学反思————作者:宋瑾;
摘要:工业革命带来了人类体力劳动的解放,人工智能带来了人类脑力劳动的解放。已知AI能作曲和表演,亦知它尚不具备审美体验的主体性。迄今为止它的音乐创作并未达到高端水平,但已经为人类提供了新的审美资源。经过不断改良,AI将逐渐完善,或许具备审美能力和经验,作曲和表演甚至能与音乐高人比肩,或超越人类,为人类提供更佳的音乐美食。即便如此,人类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独享生命专利:人的创造过程及其即时即地的综合条件无法...
音乐教育研究的三重逻辑:历史、实证与解释——以国际音乐教育核心期刊研究为例————作者:郑依萌;
摘要:音乐教育研究方法作为研究音乐教育现象的工具和路径,近年来越来越得到学界的重视,但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需要遵循什么样的研究逻辑,却少有人加以辨析。国内许多音乐教育学者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大多仅关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质性还是量化的,或笼统奉“科学”为研究方法之圭臬,忽视了研究方法选择所不可或缺的依据,导致方法凌驾于“存在”之上诸多问题。本文提出音乐教育研究方法需要遵循音乐教育研究的三重逻辑,即厘清研究问题及对象...
中国音乐学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带头大哥666
邮箱投稿,三个月,石沉大海。
2024-03-16 2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