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伴矿景天SpMTP10介导锰积累的机制————作者:陈思颖;王晶琳;李颖怡;卢湘鑫;张培红;邱庆红;高艳;顾天宇;彭佳师;
摘要:锰(Mn)是植物必需矿质元素,其缺乏或过量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鉴定植物中介导Mn积累的关键基因并揭示其作用机制,对于相关作物遗传改良以及Mn污染生物修复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超积累植物伴矿景天(Sedum plumbizincicola)中克隆了一个阳离子扩散促进子(CDF,cationdiffusionfacilitator)家族成员基因SpMTP10(metaltolerance pro...
独花兰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作者:杨胜妃;邓钰烨;蔡诗云;刘雅菲;彭银;丁远杰;
摘要:独花兰(Changnienia amoena)被列为国家二级珍稀濒危植物,作为兰科单种属植物既是珍贵的药用植物和潜在可开发优良野生花卉资源,也是研究兰科植物系统发育的优良材料。但由于野生资源匮乏,目前缺少对其再生体系的研究。该研究以独花兰假鳞茎为外植体,探索消毒条件、外植体切块方式、不同采集时间及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对外植体灭菌效果、不定芽诱导和组培苗生根的影响,初步建立了独花兰再生体系。结果表明,...
CRISPR/Cas9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基因编辑实验教学设计————作者:吕若彤;寇云霞;肖雨佳;艾鹏飞;王雁伟;
摘要:CRISPR/Cas9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基因组编辑工具,在生命科学领域的应用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将这一技术引入大学的实验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前沿科研进展,增强科研创新实践能力。本文设计了一个创新性教学实验,“利用CRISPR/Cas9技术研究敲除水稻SSA1 (seedling stage albino1)基因对表型的影响”。该实验旨在帮助学生加深理解CRISPR/Cas9技术的原理和...
星蕨的体外快繁技术研究————作者:葛晓青;李梦瑶;黄衡宇;张爱丽;
摘要:为加强野生蕨类植物的保护与开发,优化星蕨(Microsorum punctatum)孢子萌发方法和条件,比较分析不同因素对原叶体增殖、孢子体诱导,绿色球状小体(GGBs)诱导及其发育为幼孢子体的影响,建立人工高效快繁技术体系。以成熟孢子为材料,分别以MS、1/2 MS、1/3 MS和1/4 MS为基本培养基在无菌条件下萌发;通过L9(3~4)正交试验,研究无机盐浓度、植物生长...
内源激素对高粱主茎与分蘖株高差异的影响————作者:王瑞;赵威军;白洋;程庆军;张海燕;闫凤霞;凌亮;
摘要:分蘖高于主茎是困扰高粱(Sorghum bicolor)品种整齐度和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内源激素及其互作效应在植物株高建成过程中起着关键调控作用。为探索内源激素对高粱主茎和分蘖株高差异的影响,以主茎和分蘖高度一致的高粱品系K35-Y5和分蘖高于主茎的高粱品系1383为材料,测定了4个时期(主茎孕穗期、分蘖孕穗期、主茎开花期和分蘖开花期)主茎与分蘖的株高性状和内源激素含量,并分析了二者的变化特...
一个新的黄瓜叶色突变体鉴定、初定位及转录组分析————作者:赵蔓雅;孙倩楠;徐晶晶;段恬妮;蔡锦涛;周婧;范婷婷;萧浪涛;王若仲;
摘要: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光形态发生、叶绿体发育、叶绿素代谢和光合作用机制等多种生理过程的理想材料。该研究从黄瓜(Cucumis sativus) XYYH-2-1-1株系自交后代中获得1个新的黄化致死突变体ycl (yellow cotyledon lethal)。该突变体自幼苗出土后子叶一直呈黄化状态,约2周后枯萎死亡,其生长抑制表型为非光依赖型。与野生型相比, ycl突变体的Chl a和Chl b含量...
菊花品种万代风光再生及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作者:李晶晶;李艳飞;王安琪;王佳颖;邓成燕;卢敏;马剑英;戴思兰;
摘要:菊花品种万代风光(Chrysanthemum×morifolium‘Wandai Fengguang’)的色素背景适宜利用分子育种技术调控花瓣铁离子浓度进而培育蓝色花,且其在夏秋两季均可开花,是研究菊花开花期分子调控机理的重要材料,但缺少高效的再生体系和遗传转化体系。以该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类型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其再生的影响,并探讨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方法中相关因素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
影响中国东北和日本粳稻食味品质差异的质构因素及其遗传基础解析————作者:崔娟;于晓玉;于跃娇;梁铖玮;孙健;陈温福;
摘要:由于育种目标的差异,使得东北粳稻(Oryza sativa subsp. geng or japonica)在单产水平上比日本粳稻更具优势,而日本粳米食味品质则明显优于中国粳米。明确中日粳米间食味品质差异的遗传基础,对于培育高产优质兼顾的粳稻具有重要意义。以274份中日粳稻为研究材料,应用质构参数量化食味品质,并将诸多参数降维后结合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揭示影响中日粳米食味差异的遗传基础。结果表明,中日...
黑涩楠叶绿体全基因组的结构和比较分析及系统进化推断————作者:王传永;庄典;宋正达;翟恒华;李乃伟;张凡;
摘要:黑涩楠(Aronia melanocarpa)因其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而闻名,但其与其它蔷薇科植物的系统进化关系仍不明确。该研究对黑涩楠叶绿体(cp)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与13个蔷薇科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黑涩楠的cp基因组大小为159 772 bp,呈典型的四分结构;其中大单拷贝区(LSC)长度为87 810 bp,小单拷贝区(SSC)长度为19 200 bp,中间含有2个26 ...
水稻水杨酸代谢突变体高通量筛选方法的建立与应用————作者:叶灿;姚林波;金莹;高蓉;谭琪;李旭映;张艳军;陈析丰;马伯军;章薇;张可伟;
摘要:水杨酸(SA)是植物免疫的关键防御信号分子。植物SA的定量分析对于SA代谢途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至关重要。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HPLC)和液相-质谱联用仪(LC-MS)测定SA含量是目前常用方法,但难以实现高通量测定。水稻(Oryza sativa)中SA合成代谢途径目前尚未完全解析,高效筛选水稻SA相关突变体对于阐明其代谢途径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对已有基于SA生物传感菌株Acinetobacter...
西印度醋栗组培快繁技术初探————作者:李彤;李楚然;张芷瑜;付晓熳;刘云;张颖君;杨力颖;赵平;
摘要:西印度醋栗(Phyllanthusacidus)是一种生长于热带地区的乔木,兼具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展其组培快繁技术研究,可促进其资源的持续开发与利用。以西印度醋栗茎尖为外植体,对初代培养、继代增殖培养及生根培养方案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初代培养最适培养基为MS+2.0 mg·L-1 6-BA+0.2 mg·L-1 NAA,外植体诱导萌发率达81.11%...
植物线粒体铁硫簇合成系统及其调控的研究进展————作者:谢涛;章一帆;刘云辉;游慧玉;夏季奔奔;马蓉;张春妮;华学军;
摘要:铁硫[Fe-S]簇作为铁硫蛋白的辅助因子广泛参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电子传递等多种生物学过程,并参与合成一些必需的维生素和辅助因子等。其在细胞内的生物合成受到一系列蛋白的催化和调控,并被区隔在不同的亚细胞结构中。线粒体是细胞能量代谢的主要场所,其中许多关键代谢酶是铁硫蛋白,需要线粒体铁硫簇组装系统ISC (iron-sulfur cluster)提供铁硫簇。目前,得益于细菌和酵母中的相关研究成果,...
十大功劳属(小檗科)叶结构分型新体系————作者:赵白龙;李业亮;王宇飞;孙斌;
摘要:小檗科十大功劳属(Mahonia)是典型的东亚–北美洲际间断分布属,在北半球新生代地层中有丰富的叶化石记录。其叶结构特征特殊,易与其它被子植物类群区分,有潜力成为一个独特的生物代用指标或模式植物,用于追踪东亚–北美物种间断分布格局形成过程。传统分类依据叶结构特征将十大功劳属分为掌状脉的东方组和羽状脉的西方组。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详细的叶结构特征将该属进一步细分为东方组的7个叶片类型(Micro...
植物基因表达调控与进化机制研究进展————作者:王子韵;吕燕文;肖钰;吴超;胡新生;
摘要:功能基因表达是连接基因编码信息与蛋白质产物的一个基本生命过程,基因表达水平被视为介于基因型与表现型之间的一种数量性状,在植物应对气候和环境变化时发挥重要作用。该文首先系统综述了植物基因表达调控因子研究进展,包括转录因子和小RNA等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其次,探讨了基于基因表达数据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估计调控因子基因的表达数量性状基因座(eQTLs)位置以及该方法的局限性。随后从理论上...
植物SWEET基因参与逆境胁迫响应及其调控机制————作者:王鸿梅;袁蔚;薛芳;张召聪;刘坤;陈四龙;
摘要:SWEETs是一类新发现的双向糖转运蛋白,其家族成员在各种生物体中广泛存在。在植物中,不同进化分支的SWEETs成员对转运已糖(葡萄糖、果糖和半乳糖)和蔗糖具有特异性,通过特定的糖信号转导对生长发育和生理过程产生影响。该文重点综述了SWEETs转运蛋白响应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功能,系统总结了SWEETs在转录水平、蛋白翻译后水平以及多种信号转导途径中响应环境胁迫的调控机制,旨在为揭示SWEET转运蛋...
“植物科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研究”热点专题稿件邀请函
摘要:<正>当前,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深刻改变了科学研究范式,植物科学的发展也迎来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重要战略机遇。从作物表型的高通量识别到复杂组学数据的智能挖掘,从智能育种到植物病虫害识别,再到农田决策辅助系统的开发,AI技术在植物科学中不断拓展其研究边界与应用深度。植物科学与AI的深度融合,不仅是实现学科交叉创新的内在需求,也是推动植物科学高质量发...
水稻白叶枯病抗性QTL的挖掘与候选基因分析————作者:陈钧;徐江民;周逸楠;江亚楠;胡程翔;金芊芸;赵蓓蓓;朱哲楠;徐雨青;张璐怡;刘笑妍;刘隽;李三峰;王跃星;饶玉春;
摘要:水稻白叶枯病是危害全球水稻生产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抗性基因的挖掘与利用是防治白叶枯病最有效途径之一。为挖掘水稻白叶枯病抗性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q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该研究以籼稻华占、粳稻热研2号及其构建的120个重组自交系(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RILs)群体为实验材料,在水稻分蘖盛期接种4种不同的白叶...
“后绿色革命”基因——助力培育“气候智能”作物新品种————作者:马亮;杨永青;郭岩;
摘要:近年来,植物逆境生物学领域在极端温度与盐碱胁迫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仅拓宽了我们对植物抗逆性的理解,还为分子育种提供了丰富的靶点,为培育顺境高产、逆境稳产的“气候智能”作物品种开辟了新途径。该文简要总结了植物感知和转导极端温度与盐碱胁迫信号的分子机制,讨论了植物生长发育与胁迫耐受的平衡调控,着重介绍了我国科学家近期在协同提高作物耐逆与产量的关键基因挖掘和机制解析方面的突破性成果,并提出...
短穗竹居群遗传结构及气候适应性分析————作者:张如礼;李德铢;张玉霄;
摘要:短穗竹(Brachystachyum densiflorum)是中国特有种。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加剧,短穗竹栖息地遭到破坏,破碎化加剧,居群数量呈减少趋势。该研究对短穗竹6个居群36个个体开展简化基因组测序(RAD-seq),获得了16583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据此评估短穗竹居群遗传结构,并整合景观遗传学和物种分布模型,探讨短穗竹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结果表明,短穗竹具有中...
甘蓝中催化NMN降解生成NR的5′-核苷酸酶基因克隆和功能分析————作者:刘茹;李阳;唐兆成;郝婷婷;张保龙;
摘要:烟酰胺单核苷酸(NMN)具有抗癌和抗衰老等重要生物活性。植物中NMN含量低,阻断其降解途径是提高NMN含量的有效方式,而植物中NMN降解途径尚不清晰。从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acephala)中克隆到8个5′-核苷酸酶候选基因,对其编码产物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大肠杆菌表达系统纯化蛋白。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5′-核苷酸酶在植物中保守存在,暗示其在调控核苷酸代谢中...
植物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
奔跑的辣椒酱
上学时发表,内容质量还好的话,不会看出身,从外审到录用七八个月,编辑老师认真负责,返修回复很快,也是业内比较好的期刊。
2021-09-18 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