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生态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不同海拔高度下百山祖冷杉幼苗的生长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作者:李欣怡;张丽芳;吴友贵;郭静;兰荣光;吕洪飞;于明坚;
摘要:百山祖冷杉(Abiesbeshanzuensis)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目前仅存3株母树,分布于浙江省庆元县百山祖西南坡海拔1 750 m左右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为深入了解不同海拔高度下环境因子变化对百山祖冷杉幼苗生长的影响,在庆元县山区设置11个不同海拔高度(500–1 500m)实验点,对移植的百山祖冷杉幼苗进行生长监测,并结合土壤和空气温湿度、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性质等环境因子的变...
海坛岛典型灌丛群落数量分类与排序————作者:陈颖;王迎雪;邓清雅;李培杨;肖自新;许艳蓉;邓传远;
摘要:灌丛作为海岛生态系统的典型植被,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海岛,具备保持水土、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该研究采用典型样方法在海坛岛共设置95个样方,记录了物种组成、数量特征及生境等信息,并采用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和冗余分析(RDA)进行数量分类与排序。结果表明:1)研究区典型灌丛分为以本土植物或外来植物为建群种的两类,共有11个群系、23个群丛,滨柃(Eurya emarginata)灌丛和...
武夷山亚高山草甸土壤呼吸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作者:葛小彩;李锦隆;孙俊;武盼盼;胡丹丹;程栋梁;钟全林;
摘要:武夷山亚高山草甸是亚热带中国东南部地区分布海拔最高的草甸,分析亚热带亚高山草甸土壤碳通量组分的变化特征,探究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温度敏感性(Q10),对准确估计区域土壤碳收支和完善对亚高山草甸碳通量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于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采用LI-8100 CO2通量测定仪对武夷山山顶草甸土壤呼吸速率(RS)进行监测,并利用根去除法区分自养呼...
毛乌素沙地典型固沙植物黑沙蒿和赖草叶片氮分配对最大净光合速率的影响————作者:赵洪贤;刘鹏;史曼英;徐铭泽;贾昕;田赟;查天山;
摘要: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物种的适应机制是植物生理生态领域研究热点,研究半干旱区优势物种叶片氮分配对植物光合能力的影响,有利于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荒漠植物的适应能力。该研究于2021年5–10月,以宁夏盐池毛乌素沙地的主要建群种黑沙蒿(俗名:油蒿, Artemisia ordosica)和赖草(Leymus secalinus)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黑沙蒿和赖草的光响应曲线、CO2响应曲...
伯克霍尔德菌通过改善生理适应性及调节铝响应基因的表达增强甘蔗对铝胁迫的耐受性————作者:陆珍;谢光杰;Qaisar KHAN;覃英;黄毓燕;郭道君;杨婷婷;杨丽涛;邢永秀;李杨瑞;王震;
摘要:多种因素可影响植物生长并提高其抗逆性,其中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可能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为挖掘耐铝性良好的根际微生物资源并探讨其缓解甘蔗(Saccharumofficinarum)铝毒害的作用,该研究从甘蔗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批耐铝细菌,分析它们的促生特性、耐酸性、耐铝性以及对Al3+的去除能力,筛选出优势PGPR并检测其对甘蔗的促生长效应,对比接种和不接种PGPR的甘蔗在铝胁迫下植株体内的铝...
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退化特征因子识别与快速诊断指标体系构建————作者:许梦真;卢正宽;谭星儒;王彦兵;苏天成;窦山德;潘庆民;陈世苹;
摘要:中国是草地资源大国,但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近70%的草原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因此明确草原退化特征因子,构建草原退化快速诊断指标体系,对准确评价草原的退化状况至关重要。通过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选取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样地进行群落调查,获取相关植被和土壤指标,运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退化指标的筛选和权重赋值,并兼顾政府和牧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构建草甸草原退化快速诊断指...
中国柔毛油杉林的群落类型及特征————作者:韩鹏宾;何斌;陆树刚;唐勤;
摘要: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ns)为中国特有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以其为优势种的群落分布区极其狭窄,呈斑块状零星的分布在贵州省和湖南省的山地和丘陵。为揭示柔毛油杉林的空间分布、群落组成及特征,该研究于2021–2023年的植物生长季对柔毛油杉林群落开展了全面的样方调查,在柔毛油杉的分布区内选择调查样地共计4处,设置样方11个,调查覆盖了柔毛油杉林的所有分布区域。记录柔毛油...
微生物菌肥与氮磷肥回补对退化高寒草甸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影响————作者:徐嘉昕;肖元明;王小赟;王雯莹;马玉花;李强峰;周国英;
摘要:土壤质量下降是中度退化高寒草甸恢复的一个关键性限制原因,同时,不合理的氮磷肥施用对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具有显著的负效应。然而,目前针对青藏高原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质量提升技术仍缺乏系统研究。因此,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中度退化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在氮磷肥配施耦合微生物菌肥的处理下,对不同处理的植物群落特征、土壤理化性质及酶活性进行了研究,以探究最佳的中度退化高寒草甸土壤质量提升技术。结果表明,氮磷肥和微生...
退化高寒草地植物多样性和功能群组成与地上生产力的关系————作者:牛亚平;高晓霞;姚世庭;杨元合;彭云峰;
摘要: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变化和过度放牧等因素导致全球约50%的天然草地发生不同程度退化。草地退化显著改变了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组成,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以往关于退化草地多样性与功能群组成对生产力的影响研究主要来自单点尺度,仍缺乏大尺度的观测证据。为此,该研究以青藏高原三江源退化高寒草地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类型草地(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和高寒沼泽化草甸)15个样点45条退化序列的标准化调查和采样,解...
呼伦贝尔退化沙地植被-土壤碳氮磷互馈关系及微生物驱动机制————作者:姚博;陈云;曹雯婕;龚相文;罗永清;郑成卓;王旭洋;王正文;李玉强;
摘要:植被-土壤系统间的养分互馈是维系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稳定性和功能的关键环节。然而,在沙地植被恢复演替过程中,植被-土壤间的碳(C)、氮(N)、磷(P)互馈关系及推动植物群落演替恢复的关键因子尚不清楚。该研究应用生态化学计量学理论,从土壤微生物视角探讨沙地植被-土壤养分互馈关系并揭示沙地退化植被生态恢复的限制因子。选择呼伦贝尔沙地植物恢复过程的不同景观类型,包括流动沙丘、半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
木质素酚类物质对内蒙古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作者:杜淑辉;褚建民;段俊光;薛建国;徐磊;徐晓庆;王其兵;黄建辉;张倩;
摘要: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流失与积累的影响因素亟需深入研究。植物残体来源的木质素酚类物质是土壤有机碳的重要组成部分,苯环开环导致的木质素酚类物质分解是否是退化草地土壤有机碳流失的重要过程,尚未见研究报道。该研究针对内蒙古锡林郭勒典型草原4个退化阶段草地,测定了土壤中木质素酚类物质含量、苯环开环关键功能基因(邻苯二酚-1,2-双加氧酶基因, cat A)丰度和分解产物(顺,顺-已二烯二酸)丰度,分析了其沿退...
我国退化草地恢复的限制因子与关键技术研究————作者:杨元合;彭云峰;
摘要:<正>草地生态系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约占国土面积的30.5%(方精云等, 2018)。草地生态系统具有防风固沙、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等诸多生态功能(Bardgettetal.,2021;Bai & Cotrufo,2022;彭云峰等, 2023)。同时,草地生态系统也为牧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必要的生产和生活资料,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边疆稳定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侯向阳...
内蒙古典型草原不同退化阶段植被恢复的养分限制因子解析————作者:房凯;王迎新;黄建辉;段俊光;张琦;张倩;甘红豪;褚建民;
摘要:草地生态系统具有固碳增汇、防风固沙和维持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当前部分地区草地退化问题日益严重,亟需深入解析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的限制因子,为天然草地植被恢复实践工作提供科学理论支撑。该研究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的13个采样点(每个点包含4种不同退化程度的植物群落: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调查,探究了植物群落属性(地上生物量、盖度和密度)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分...
长期围封后高寒草原植物根系分泌物特征与环境因子关系————作者:王娟;张登山;肖元明;裴全帮;王博;樊博;周国英;
摘要:植物根系分泌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互馈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长期围封后青藏高原高寒草原植物根系分泌物碳、氮、磷分泌速率和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仍知之甚少。该研究以青海湖流域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高寒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放牧和长期围封处理的野外试验样地,在植物群落水平和物种水平进行根系碳、氮、磷分泌速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研究,并进一步解析根系分泌物特征与植物群落特征和...
降水调控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净初级生产力对氮添加及刈割的响应————作者:郝杰;刁华杰;苏原;武帅楷;高阳阳;梁雯君;牛慧敏;杨倩雯;常婕;王袼;许雯丽;马腾飞;董宽虎;王常慧;
摘要:在养分受限的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农业施肥诱导的氮输入增加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通常会使土壤可利用养分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植物净初级生产力。然而,受年际降水量的影响,植物净初级生产力对氮添加与刈割的响应是否随降水量的改变而变化,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该研究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盐渍化草地为研究对象,依托山西右玉黄土高原草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氮形态与刈割试验平台,实验设置了包括对照和模拟氮...
不同菌根类型树种的根系分泌物特征及其根际效应研究进展————作者:梁天豪;熊德成;刘源豪;杜旭龙;杨智杰;黄锦学;
摘要:全球变化背景下,地下生态过程的变化已成为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菌根是植物根系与菌根真菌形成的共生体。作为与树木相关的两种菌根真菌,丛枝菌根和外生菌根真菌广泛分布于陆地生态系统中,且在形态和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根系分泌物作为植物与土壤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在土壤碳动态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菌根类型树种能够通过根系分泌物不断地调整有机质输入数量和化学组成来积极响应环境变化,...
青霉菌灭活菌丝体对白车轴草和黑麦草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作者:夏敏菖 ;李倩倩 ;钱清清 ;任淑君 ;梁应冲 ;陈亭颖 ;李映佳 ;牟宗敏 ;陈穗云 ;
摘要:施用生长促进剂是人工辅助干预加快退化草地生态恢复的重要手段,为挖掘适用于退化草地的生长促进剂,该研究采用盆栽实验和田间实验的方法,探索了青霉素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残余物青霉菌灭活菌丝体(DMP)对禾豆混播法常用牧草白车轴草(Trifolium repens)和黑麦草(Lolium perenne)生长生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 DMP能够显著改善白车轴草和黑麦草的生理指标,并改良二者的发育形...
温带草原土壤酶化学计量与限制性养分对放牧的响应————作者:李天琦;曹继容;柳小妮;田思惠;兰波兰;邱颖;薛建国;张倩;褚建民;张淑敏;黄建辉;李凌浩;王其兵;
摘要:土壤胞外酶介导有机物分解,维持生态系统内养分循环,其活性及化学计量比是反映土壤养分可利用性、解析微生物资源限制的重要指标。然而放牧,特别是过度放牧引起的内蒙古典型草原退化对土壤胞外酶化学计量和养分限制特征的影响尚不清楚。该研究以内蒙古典型草原为研究对象,基于放牧强度梯度实验,分析了不同放牧强度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变化,并通过矢量模型解析了土壤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土壤水...
气候变化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林分生长和内在水分利用效率的调节————作者:王堃莹;邱贵福;刘子赫;孟君;刘宇轩;贾国栋;
摘要: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作为中国北方重要防护树种,其大面积衰退对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及防护林持续经营产生了严重影响,探究气候变化背景下小叶杨退化原因可为人工林的管理经营提供参考。该研究调查了张北县3种不同退化程度的小叶杨人工林,将其胸高断面积增量(BAI)、内在水分利用效率(iWUE)、树轮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和气孔调节策略进行对比,从而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叶杨生长和iWUE的影响。结果显示...
幼龄楸树生物量分配规律与异速生长模型————作者:陈文义;王智勇;周梦岩;麻文俊;王军辉;罗志斌;周婧;
摘要:为了探究幼龄楸树(Catalpa bungei)主干、枝条、叶、粗根、细根、整株、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各组分生物量分配规律并建立相应的异速生长模型,在3个相邻省份4个取样点的3–8年幼龄期楸树人工林中,选取41株胸径(D)范围为3.2–24.8cm的样木,采用全称质量法测量楸树各组分生物量并分析其分配规律。分别以D、树高(H)及其复合形式D2H为预测变量,利用简单幂函数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