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基金

所属栏目:核心期刊 更新日期:

中国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基金

北大核心JSTCSCDCSSCI扩展版WJCI

Bulletin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期刊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复合影响因子:2.236
综合影响因子:1.805
邮发:82-413
官网:https://zkjj.cbpt.cnki.net/WKG/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zkjj
主编:窦贤康
平均出版时滞:183.9379

  中国科学基金最新期刊目录

数智技术赋能金融发展的进展及研究前沿————作者:陈卓;孙鑫宇;郑晓龙;张兴伟;田轩;杨晓光;

摘要: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数智技术正加速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不仅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效率与个性化水平,也重塑了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与运行逻辑,并为实现风险可控、精准施策与穿透式监管提供了关键支撑。在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数智技术对金融高质量发展的赋能作用,已引发政府部门、市场机构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围绕货币、中央银行、金融机构与市场、国际金融中心与金融监管五类核心...

切实提升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作者:窦贤康;

摘要:<正>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重视基础研究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提升基础研究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基础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基础研究发展规律,指明了做好基础研究这篇大文章的方法路径。2024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进一步强调,“我们要建成的科技强国,应当具有居于世界...

“双碳”目标下能源转化与利用科学问题————作者:金红光;郭烈锦;宣益民;姜培学;关永刚;

摘要: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化能源体系、推动实现“双碳”目标是国家重大需求,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58期“双清论坛”,本文总结了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研究及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难点,梳理了近年来在能源低碳高效转化、绿色氢电与长时储能、终端用能提效减排等领域取得的主要进展和成就,凝练了能源转化与利用领域未来5~10年所面临的重大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科学基金资助战略

能源低碳高效转化————作者:金红光;刘启斌;白章;

摘要:碳减排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方向,化石能源的低碳高效转化和可再生能源高效开发是其关键潜力所在,能源低碳高效转化科技创新与变革也将是助力形成绿色供能格局的必由之路。面对碳减排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能源利用科学理论的突破是重要抓手,需要立足我国国情,提炼主攻方向,明确研究目标导向,综合考虑多层面能源技术创新,厘清当前能源转化与利用的关键科学问题。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358期“双清论坛”,本文总结...

低成本大规模绿色氢电生产与低成本大容量长时储能————作者:郭烈锦;金辉;关永刚;

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发展高效低成本大规模绿色氢/电生产技术和低成本长时氢/电储存输运技术,可为巨量CO2减排和足量廉价绿色氢/电供给提供可靠的核心支撑,并为构建新型绿色能源供给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战略性科技保障。基于该背景,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能源供给结构的根本性缺陷和重大需求,阐明了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化的本质,并指出了能源转化过程中的三个关键科学...

面向软体机器的智能形变高分子材料化学基础————作者:俞燕蕾;谢涛;刘明杰;张霄羽;潘峰;韦嘉;秦朗;

摘要:智能形变高分子材料是实现软体机器感知—驱动—传动—结构一体化设计的核心材料,对提高软体机器的适应性、自主性和作业能力至关重要。然而,目前智能形变高分子材料的感知和驱动性能以及智能化程度无法满足软体机器自主行为控制的需求。通过智能形变高分子材料的创新化学设计突破感知驱动能力弱和自主性匮乏的瓶颈问题是决定软体机器未来兴盛的关键。我国在智能形变高分子材料化学领域的研究已有长足进步,但欠缺以重大领域应用需...

机器人物质:融合材料与智能的未来路径————作者:王璟;陈怀城;刘雳宇;

摘要:受制于静态结构与固定响应模式等因素,传统智能材料的自适应调控与学习优化能力有限,无法应对复杂环境与动态需求。而当机器人技术的微型化、廉价化、智能化发展与集群技术突破相结合后,便催生了全新的智能材料理念——机器人物质,即以机器人个体为基本单元,依托自组织集群技术实现材料功能。通过整合环境感知、信息处理、耦合连接、力学性能、多态转换、能源续航与人—材交互七大基础功能模块,机器人物质具备自主决策、环境适...

液态金属活物质与人工生命体系的构筑————作者:国瑞;张淇;刘静;

摘要:近年来,常温液态金属因一系列类生命现象与基础效应的发现,极大激发了人工生命与智能物质的探索。以这类材料为核心的各类功能体系,为实现超常规智能提供了崭新而富有前景的物质基础。除具备典型金属的基本功能外,液态金属还具有流动性、固液相变等物化性质,能够对外界刺激做出多元化响应,如大尺度可逆形变、逆重力攀爬,甚至展示出各种类生命行为,如自驱动、自组织、自分散、自生长、自修复、呼吸获能、自振荡和胞吞效应等。...

可遗传功能微生物活体智能生物医用材料:设计策略、集成技术及医学应用————作者:曹浈萍;陈焕;刘尽尧;

摘要:随着微生物科学、合成生物学和材料化学的快速发展,微生物活体智能医用材料作为一种新型可持续智能材料,已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第391期双清论坛“面向未来的智能材料物质科学”会议内容,对我国在微生物活体智能生物医用材料的设计、集成及应用研究方面的国家重大需求进行了总结。本文回顾了基于合成生物学与材料化学的微生物活体智能材料的设计策略,探讨了单细胞与多细胞协同设计方法,并总结了当前面临的主...

加强前瞻研究部署 应对新发突发传染病重大挑战————作者:方冬;粟斌;程功;王奇慧;蓝柯;王辉;周鹏;毕玉海;刘翠华;窦豆;孙瑞娟;闫章才;

摘要:21世纪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持续加剧,人员及物资交流日益频繁,人与自然的接触日趋密切,新发突发传染病在全球范围内流行的挑战不断增加,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针对国家重大安全需求和人民生命健康需求,前瞻性部署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开展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已成为当前亟需加强的重点任务。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梳理了我国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包括:(1)动物源性病原...

ARPA-H资助项目的遴选机制与管理策略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作者:杨岚;赵文静;贾晓峰;郭欣;戴婉薇;杜建;董尔丹;

摘要:本文以美国健康高级研究计划局(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 for Health,ARPA-H为研究对象,阐述了其通过资助高风险、高回报的医学健康研究加速改善全民健康状况的使命定位,探讨了其扁平化、灵活高效的管理特点。通过收集整理ARPA-H现有研究项目,本文识别了其重点资助领域及运行机制,进一步深入分析了其项目管理流程及策略,包括项目选题、规划、执行和验收四...

智能纤维材料与器件————作者:虞思汇;江海波;唐成强;宋佳恬;郑园园;朱正峰;李天睿;姜怡;张松林;孙雪梅;

摘要:智能纤维器件作为新一代电子器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领域的前沿方向,在智能交互、能源革新和医疗健康等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该领域的不断发展,现有的纤维材料、器件结构及制备工艺已难以满足尖端应用日益增长的性能需求。因此,亟需面向前沿领域开展纤维材料与器件结构的协同设计。本文以“材料—原理—器件—应用”为组织框架,系统综述了智能纤维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与碳纳米材料)及其...

智能活体材料的设计、集成及应用————作者:王新宇;安柏霖;钟超;

摘要:智能活体材料是材料科学与合成生物学深度交叉融合的创新领域,通过将工程化生命系统与非生命组分有机结合,赋予材料自我修复、环境响应及自适应等类生命特性。其核心目标是利用人工基因线路对微生物进行编程,从而实现自组织活体材料的智能调控,或结合半导体、水凝胶等人工材料构建杂合活体材料体系,突破天然生物系统的功能局限。目前智能活体材料在智能传感、精准医疗、环境修复、能源转化及智能建筑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应用前景,...

面向未来的智能材料物质科学————作者:张文彬;杨柳林;董原辰;戴卓君;刘雅杰;秦朗;康强;詹世革;杨俊林;

摘要:智能材料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兴起,成为材料科学的重要方向,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概念材料。近几年来,人工智能的长足进步促使人们对智能材料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反思:智能的物质基础是什么?是否存在集成思考、响应、自复制等多重能力的智能物质?如何理解、设计、合成和改造智能物质?当前化学、生命、材料、信息科学等学科的高速发展为回答这些问题提供了极佳的契机。针对智能物质的系统研究,不仅将带来对智能的全新...

材料合成生物学研究进展及展望————作者:崔惠敬;王帆;李敬敬;孙静;马超;刘凯;张洪杰;

摘要:材料合成生物学通过改造生物系统制备战略金属、无机复合材料、高性能生物大分子及有机高分子材料,具有环境友好与资源高效优势,有望替代传统石油基制造模式。然而,其发展受限于微生物底盘适配性低、多尺度动态调控灵敏度不足、材料仿生设计策略缺失及规模化生产传质传热效率低等核心科学问题。本文聚焦上述挑战,提出结合人工智能开发代谢网络调控大模型与高通量筛选平台;推动生物—无机杂化系统设计,突破材料性能瓶颈;并倡导...

核酸信息材料研究进展————作者:宋璐;李敏;左小磊;

摘要:与传统的硬盘或磁带存储相比,DNA存储具有极高的存储密度和长期稳定性。通过将数字数据编码为DNA序列,利用合成和测序技术,可以将海量数据进行低成本、低能耗地存储及恢复。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基于核酸信息材料的数据存储有潜力成为一种高效的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海量数据存储和长期数据存储。尽管DNA存储潜力巨大,但其大规模应用仍受限于合成成本及测序效率等瓶颈。本文综述了基于核酸信息材料的数据存储技...

矿业金融的现实瓶颈、研究进展与未来方向————作者:孙晓蕾;申怡然;盛莹婕;姬强;

摘要:面对矿产资源战略地位的不断提升与金融服务矿业发展结构性适配难题,本文构建了“国家—产业—企业”多维分析框架,系统识别了宏观、中观与微观层面的现实瓶颈,梳理了金融在矿业定价权、产业转型升级及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矿业金融未来四大研究方向:金融支撑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理、大国博弈下定价机制与投资模式优化、“矿业—科技—金融”创新协同与政策路径,以及金融服务矿业创新发展的规则设计与...

金融服务现代化能源产业建设的研究进展与展望————作者:张跃军;杜孟凡;

摘要:如何使金融更好地服务现代化能源产业建设,是实现“双碳”目标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从金融与能源科技创新、金融与能源产业建设、能源转型与金融风险三个方面回顾了能源与金融相关研究领域的科学研究进展,总结了我国在金融服务现代化能源产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难题,并立足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凝练了该领域的重点发展方向,建议重点关注金融服务现代化能源产业建设的理论机理剖析、实现路径设计、风险评估与管理、...

实物互联网中的感联一体化关键技术、挑战与发展建议————作者:许辰人;刘启瑞;刘譞哲;

摘要:实物互联网(Physical Internet, PI)是一种赋能人机物系统物理实体全生命周期信息要素可追溯的泛在互联网,其被广泛认为是提升产业安全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感知互联一体化(以下简称“感联一体化”)作为实物互联网的重要使能技术之一,是信息技术与多学科融合驱动的典型交叉技术,通过多领域定制交互、多功能协同运作推动了现代信息网络系统从简单互联到可靠智联的转变。本文总结了我国在实物互联网感联一...

面向多模态网络的威胁防御技术————作者:任奎;王荐芃;杨文元;王鑫磊;卓书果;巴钟杰;

摘要:在虚拟现实、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兴网络服务的驱动下,算力网络、传感器网络、软件定义网络、SCION网络等新兴架构不断涌现,推动网络走向多模态共存共管的新格局。在全流程可自定义的多模态网络架构下,威胁防御机制也被深度植入网络框架,使得安全策略可随业务需求的变化进行动态部署。本文主要从威胁检测和威胁应对两个方面出发,以技术发展脉络为主线,梳理现有的网络威胁防御技术。在回顾已有威胁防御手段的设计思想...

  中国科学基金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

SCI服务

常见问题及解答

Q:中国科学基金是C刊吗?
A:还不是C刊,目前还被CSSCI拓展版收录。

搜论文知识网 冀ICP备15021333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