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最新期刊目录
略论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作者:张文显;
摘要:构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是发展中国特色检察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高素质检察法治人才的现实需要,是推动检察工作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标识性概念和原创性理论为主干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论述和明确指示为根本遵循和科学方法,立足检察工作现代化和中国特色检察学学科建设的实际,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总体格局...
中国检察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作者:徐显明;
摘要:中国检察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体现为主体性、本土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统一。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为法治担当是检察理念现代化的最新内涵。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司法机关,是保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就是检察实践中公平正义的价值观。四大检察各有各的逻辑,但最后统一于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中。中国检察制度已形成自己特...
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路径和方法————作者:龙宗智;符尔加;
摘要: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经历了一个准备阶段和三个发展阶段,构建过程注意传承中国传统政治、法律思想精华,受列宁的监督思想与苏俄检察制度的影响,回应中国法治建设及中国司法的时代需求,且注意遵循检察制度建设的共同规律。进一步推动构建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注意“回归到办案基本职责上、回归到具体案件办理上”;尊重制度现实,同时亦能超越现实;注意学科知识的外部协调,防止“自说自话”;突出自主性,体现规律性...
论中国检察学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作者:张智辉;
摘要: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既是对检察制度中国特色的理性升华,也是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更是连接检察学所有知识并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灵魂。确立检察学核心范畴,要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自信,要以中国宪法对检察机关的功能定位对依据。法律监督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的鲜明特色,理应成为中国检察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范畴。对法律监督的理论研究可以从多维度展开,更要结合中国的法治建设和检...
公益诉讼判决执行权配置的实践逻辑与范式重构————作者:唐力;
摘要:区别于一般民事案件判决的执行,公益诉讼判决执行具有公共性、权力复合性和过程性等特质,使得公益诉讼判决执行不只是以结果为导向,而更加重视执行过程效果导向。公共场域下公益诉讼判决执行涉及多主体不同权力的交互作用,传统上执行权司法单一主体配置范式,难以回应公益诉讼判决执行的特殊要求。执行权能配置二元划分的理论范式,应转向于多元共治执行权能配置的理论范式,以回应实体法领域构建的行政、社会和司法多维度公益保...
行政公益诉讼“可诉性”的学理解读和实践应用————作者:周晓霞;
摘要:行政公益诉讼的“可诉性”问题不同于行政行为的“可诉性”。行政公益诉讼“可诉性”的四个基本要素,既不同于《行政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条件,也区别于同时具有实体法和程序法意义的胜诉条件。鉴于行政公益诉讼的诉讼客体系特定领域导致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受损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或具有违法性),检察机关可以诉的利益理论为解读工具,围绕“可诉性”的四个基本要素,从检察建议的内容或诉讼请求本身是否具有必要性和实效性两...
“革命法制”的流变与名实————作者:侯欣一;
摘要:在近现代中国,革命法制既是一种知识体系,也是一种独特的法制实践类型,其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早期国人看来,法律、法庭和司法是相互关联但又并不完全相同的几个问题。革命似乎只能与法庭相关,即由革命者充当法官利用法庭镇压敌人,保证革命成功;进而认识到革命还可以与整个司法制度相关,如简化程序、方便民众等;最后又认识到革命还可以与法律法规相关联,即制订有利于革命的法律法规,达到夺取政权、巩固政权...
网络暴力治理的法律一体化研究————作者:王敏远;王革;
摘要:网络暴力是网络信息社会特有的集违规、违法与犯罪于一体的复杂现象。对网络暴力的治理,需要超越刑事法视域,强调诸多法律协同的有效治理。以国家对网络暴力的现代化治理为目标,坚持以刑事方法作为最后手段的治理理念,协调民事法、行政法等诸法的综合治理,实现治理的法律一体化。在实体法层面,需要明确刑事责任、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间的界限,并强化三者的综合运用和协调衔接。在深化民事法作用,拓展权益保护的同时,积极搭...
论紧急型对物强制措施————作者:刘晨;
摘要:紧急型对物强制措施是指为实现犯罪制止的程序目的,对物强制措施在紧急情况下呈现出的程序形态及适用规则。紧急止付作为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追赃挽损的重要手段,本质是一种紧急型对物强制措施,旨在实现紧急情况下的刑事财产保全。紧急型对物强制措施的特征在于:以“紧急情况”为适用前提、以程序效率为价值指引、以证据为执行依据、以事后审查为监督路径。不同的审查路径反映了紧急型对物强制措施的程序效力,立法决策应当在明确其...
债权转让通知与债务人信赖保护————作者:王洪亮;
摘要:债务人信赖保护是债权转让制度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债务人对让与人表面上继续存在的债权人地位可以信赖。旧债权人可以通知,新债权人也可以通知,二者均具有击破信赖的功能。债务人的明知也可以击破信赖。而且,债务人并无调查的不真正义务,也无对金钱进行提存的义务。债务人在发生诉讼系属之时不知道债权让与的,自债务人与出让人之间诉讼中作出的对于债务人有利的判决,与债务人所为法律行为一样,对于受让人亦发生效力。如果该判...
民事公益诉讼判决的既判力————作者:王福华;沈佳燕;
摘要:作为民事公益诉讼程序运作的结果,民事公益诉讼判决当然具有既判力,传统既判力法则仍可有效解释民事公益诉讼判决效力问题。但与一般判决既判力机理不同,公益诉讼判决既判力存在着公益保护效力扩张、公益保护实在化以及公益保护统一化等潜在诉求。在既判力拘束主体方面,公益判决应能够扩大公益保护的效果,既约束公益诉讼当事人也有必要向“公益相关人”扩张,特定情形下还产生对世效力。在诉讼客体方面,公益判决应承担公益保护...
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疑难问题研究————作者:肖芄;
摘要: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赔偿范围及性质不明确、损害赔偿认定缺乏量化标准、惩罚性赔偿适用的合法性争议等问题。数字时代风险社会中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损害赔偿的性质,既非简单的公法问题,也非单纯的私法问题,而是处于公法和私法的边界之上。个人信息公益诉讼损害赔偿的价值追求,是修复受损公共利益的状况、预防未来侵害公共利益风险的发生,其正当性是将赔偿用于受损公共秩序、环境的修复、治理,...
智能时代个性化定价算法的法律规制————作者:王苑;
摘要:定价算法的利用加剧了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信息能力的不平等,竞争法和消费者法共同通过抑制强者、强化弱者保护的方式平衡能力差距。但两者侧重不同,竞争法主要规范目的是维护市场秩序和公共利益,兼顾个人权益的保护,因此难以成为个性化定价中受损消费者维权直接的请求权基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法律定位相近,功能上互补、手段上互通,规范解释与法律续造彼此相同,二法衔接成为规范个性化定价的直接路径。在解释...
深化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检察实践及理论研究————作者:万春;
摘要:<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问题,是在法治轨道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遵循,因此也是推进检察工作和深化检察理论研究的重要理论武装和思想指南。要持续深化学习领悟习近平法治思想“十一个坚持”的核心要义,把“十一个坚持”在检察机关的实践情况作为评判检察工作的根本依据和检察理论研究的首要任务
论新时代检察履职机制————作者:谢鹏程;赵常伟;
摘要:健全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机制是全面深化检察改革、进一步加强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必然要求。根据党中央、最高检的改革部署和检察工作实际,厘清依法一体履职、综合履职机制的核心要义、基本要求和保障措施,是把握新时代检察履职机制的理论前提。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借鉴和运用科层制理论、社会系统论等,对依法一体履职与依法综合履职机制的内容及关系进行学理建构,是筑牢新时代检察履职机制的理论基础。坚持目标导向、问题...
功能再审视下检察指导性案例研究————作者:陈灿平;
摘要:检察指导性案例具有法律适用、司法管理和社会治理(含普法教育)三大类功能之主张,具有类型学的意义,亦可适当回应对宣示性指导案例的质疑。检察指导性案例之法律效力,在当下之中国可直接定位于“类案拘束力”,此说有利于将“法律上的间接拘束力”与“事实上的直接拘束力”按照案例指导制度的内在规律进行统合。类案的规则提炼与事实比对在适用检察指导性案例中应当并重。未来检察指导性案例的深化推进,宜从制度理论层面和配套...
基于重要作用力说的渎职犯罪因果关系判断————作者:李政印;
摘要:重要作用力说能够有效解决渎职犯罪“多因一果”中各“原因”对于危险结果的贡献度问题,进而认定刑法上的因果关系。重要作用力说本质上是一种因果力比较规则,揭示了对犯罪构成要件之结果具有重要作用力或者贡献力之因。只有对因果流程有支配力或者至少具有同等作用力的渎职行为才能证成因果关系。作为危险现实化说的补充,重要作用力说不仅适用于危险直接实现型,也适用于危险间接现实化类型。适用重要作用力说判断渎职犯罪因果关...
个人信息权益与标识性人格权的关系————作者:程啸;
摘要:姓名、肖像既是姓名权、肖像权等标识性人格权的客体,也是个人信息权益的客体。《民法典》中姓名权、肖像权的保护规则与《个人信息保护法》中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规则在权利义务调整方式、告知同意规则、侵权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在权利限制、商业化利用规则上又存在相互影响与参照适用的关系。要明确个人信息权益保护规则与标识性人格权保护规则的适用问题,就必须清楚个人信息权益与标识性人格权各自保护的人格利...
违约损失赔偿的价差计算规则————作者:朱广新;
摘要:差价计算规则是《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60条以《民法典》第584条为基础,确立的一种量化损失赔偿的特别规则。差价计算规则的要义是,以替代交易价与合同价的差额,确定应予以赔偿的违约损失。《合同编通则司法解释》第60条以非违约方是商事主体为视角,将差价损失界定为可得利益损失,限制了差价计算规则的适用范围。非违约方是消费者时,差价损失并非为一种可得利益损失。为了规则适用的安定性,应将合同已解除当作差价计...
专利侵权损害赔偿计算体系与方法的重塑————作者:李兆轩;
摘要:现行专利制度在实现创新激励功能方面存在局限性,核心症结在于损害赔偿金额的司法认定难以有效契合专利权的市场价值。具体而言,当前制度困境主要源于双重维度缺陷:从制度架构维度分析,侵权获利计算法与法定赔偿法的逻辑出发点与损害赔偿制度不符,故无法满足损害赔偿需求。在技术操作维度,当前评估体系存在方法论缺陷,现有方法未能充分考量技术贡献度、市场替代率等核心价值要素,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专利产品和市场结构。因此...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来自网友的投稿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