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血液学杂志最新期刊目录
血液专科重症单元危重症患者诊疗和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摘要:近年来,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亦相应升高, 且病情常变化急骤。设立血液专科重症单元(HCU)对于早期识别、集中监护式管理血液危重症患者, 提高血液科诊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降低医患纠纷风险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参考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和血液科建设指南, 结合国内临床HCU运行经验, 由国内多个血液临床诊疗中心参与的专家组完成本共识。本共识在HCU建...
血液肿瘤免疫及靶向药物治疗相关性感染预防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5年版)————作者: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感染学组;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淋巴细胞疾病学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
摘要:随着新药不断问世, 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药物在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治疗领域显现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版专家共识依据最新国内外循证医学证据, 再次组织专家们对感染的诊断、预防及治疗推荐意见进行更新, 特别纳入了近期在国内上市或即将上市的抗体和小分子靶向药物, 以及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药物管理意见。同时, 本指南亦参照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的分级标准和推荐强度, 对推荐意见的格式进行了相应调整
加强血液重症单元建设 全面改善血液危重症患者预后————作者:胡豫;吴耀辉;
摘要:近年来, 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 血液恶性肿瘤相关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亦相应升高, 且往往病情变化急骤, 与原发病交错重叠。设立血液专科重症单元(hematology intensive care unit, HCU)对于早期识别、集中监护式管理血液危重症患者, 发挥专科优势、精准把控病情, 提高血液科诊治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我们建议具备相应条件的血液中心积极建立HCU, 全面改善血液危...
重视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和意义未定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和治疗————作者:肖志坚;
摘要:2022年提出的造血淋巴肿瘤WHO分型(WHO 2022)以及髓系肿瘤和急性白血病国际共识分型(ICC)已将潜质未定的克隆性造血(CHIP)和意义未定的克隆性血细胞减少症(CCUS)正式列入了髓系肿瘤分型。最近又相继提出了三个CHIP和CCUS髓系肿瘤转化分险的预测模型, 并已开展了CHIP和CCUS干预治疗临床试验。为了规范CHIP和CCUS的诊断和治疗, 本文就目前我国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解决...
血液重症监护病房中序贯器官衰竭评估及其动态变化预测死亡率的价值————作者:王佳婧;张建;张斌;曹云聪;郭怡麟;于沛然;张晓庆;张晓娟;宋毅军;
摘要:目的探讨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评分及其动态变化(ΔSOFA)在血液重症监护病房(HCU)中预测死亡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4年5月至2024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重症医学诊疗中心收治的79例血液病危重症患者的临床数据, 计算患者自住院于HCU前2 d至后2 d的SOFA评分及ΔSOFA。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研究SOFA评分及ΔSOFA在死亡率预测中的价值。结果 79...
初诊危重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作者:梁佩淇;高梦;谢妍;李冰清;李倩;刘子溢;王栋;仇惠英;陈苏宁;吴德沛;付建红;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初诊危重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收住血液专科重症监护病房(HCU)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AML危重症出现的特点和早期死亡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20年10月至2024年10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CU收治的91例初诊AM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患者收住HCU的原因及HCU的主要治疗措施, 分析危重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初诊AML患者从诊断至入HCU的中位时间为3(3, 9)d, ...
基于DIA蛋白组学构建脓毒症性凝血病诊断模型的临床研究————作者:陈奇;宋景春;万小雷;曾俊杰;宋晓敏;钟林翠;何龙平;
摘要:目的采用数据非依赖型采集(DIA)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脓毒症性凝血病(SIC)的血浆蛋白表达, 筛选典型生物标志物并构建诊断模型。方法前瞻性观察研究纳入重症医学科46例成年脓毒症患者, 收集临床资料并按照SIC标准分为普通脓毒症组(26例)和SIC组(20例), 采集血浆标本进行蛋白组学检测并进行生信物信息学分析, 应用LASSO、随机森林筛选差异表达蛋白(DEP), 根据筛选结果构建SIC诊断模型...
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作者:苏明环;阎嶂松;李秋玲;张家源;尹延珂;胡波;刘永泽;李大鹏;秘营昌;
摘要:目的总结高白细胞急性白血病(HAL)患者的临床特征, 分析该类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为判断早期预后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7月1日至2021年11月30日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急救中心的211例原发、初治HAL患者的临床资料, 分析各指标对早期危险分层及预后的价值。结果①34例(16.1%)患者早期死亡, 早期死亡组患者WBC、外周血原始幼稚细胞比例、凝血酶原时间(PT)、纤...
血液重症监护病房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作者:李海涛;卢冬雪;李丹丹;张东阳;付金月;张倩;范圣瑾;
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重症监护病房(HCU)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对2017年10月至2024年10月期间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HCU收治的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245例伴脓毒症血液病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88例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组), 157例不伴中性粒细胞缺乏(非粒缺组)。急性白血病在粒缺组更为常见(55.68%, 49/88)。在转入HC...
米托蒽醌脂质体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作者:江慧雯;卢聪;何静;魏求哲;苏梅芳;吴耀辉;胡俊斌;
摘要:目的分析米托蒽醌脂质体(MIT-LIP)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21年12月至2024年11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黄冈市中心医院接受过MAED(MIT-LIP+阿糖胞苷+依托泊苷+地塞米松)方案的MPAL患者, 收集患者的临床特点、不良反应、治疗效果、长期预后等数据。结果共纳入7例接受过MAED方案化疗的MPAL患者, 其...
奥妥珠单抗、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复发性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4例————作者:何海菊;李云;田竑;徐晓燕;苏健;葛鑫鑫;吴德沛;余自强;殷杰;
摘要:目的探索奥妥珠单抗、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方案在复发性免疫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TP)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1日至2024年6月30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4例经过奥妥珠单抗、糖皮质激素为基础联合治疗的复发性iTTP患者。结果 4例复发iTTP患者均接受过利妥昔单抗和硼替佐米治疗, 3例存在其他自身抗体。4例患者经过奥妥珠单抗和糖皮质激素为基础的联合...
VHL胚系突变所致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2型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作者:柳宁宁;潘丽娟;肖志坚;徐泽锋;
摘要:目的加深对VHL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家族性红细胞增多症2型(ECYT2)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ECYT2患者的病例资料, 探讨ECYT2的发病机制、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 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男, 31岁, 因"颜面部和双手潮红29年"入院, 全外显子组测序检出VHL p.P81L和p.N90T复合杂合突变, 其父母均只携带其中1个杂合突变, 为正常表型。结合患者血液学相关化验检查...
POD24的脾边缘区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预后————作者:王露;施晴;赵维莅;王黎;
摘要:目的探讨脾边缘区淋巴瘤(splenic marginal zone lymphoma, SMZL)确诊后24个月内疾病进展(POD24)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22年10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就诊的88例初治SMZL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POD24发生情况分组并进行预后评估及临床特征比较。结果男45例(51.1%), 女43例(48.9%),...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合并军团菌感染1例————作者:韩露晴;张斌;张建;李捷思;刘亚娟;苏亚肖;宋毅军;
摘要:患者, 男, 43岁, 因"头痛、发热3周"于2023年11月13日入我院白血病诊疗中心。患者3周前开始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头痛、发热, 体温最高39.1 ℃, 四肢酸痛, 不伴畏寒、寒战, 偶伴咳嗽、咳痰, 痰呈白色黏液状, 伴腹泻, 就诊于当地医院, 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 骨髓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增生减低, 原始细胞占24%, 急性白血病骨髓象, 倾向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遂转至我院。血常规:WB...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补体抑制治疗研究进展————作者:史忆萌;张凤奎;
摘要: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为一获得性克隆性造血异常, 以往大部分PNH患者主要接受支持性治疗, 生活质量差, 死亡率高。下游补体C5抑制剂的出现则极大地改变了PNH的自然病程, 在改善临床症状的同时, 明显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尽管C5抑制剂在控制血管内溶血(IVH)和提高血红蛋白(HGB)水平方面效果显著, 但是上游补体成分C3介导的血管外溶血(EVH)使得近半数治...
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研究现状及展望————作者:牛凤凤;高超;
摘要:儿童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因其高侵袭性和治疗复杂性而备受关注。近年来,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 儿童T-ALL的治疗效果已得到显著提升。然而, 微小残留病(MRD)的存在仍然是影响儿童T-ALL预后的重要因素。随着检测方法的不断发展, 目前定量PCR、多参数流式细胞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临床应用, 已经能够对MRD进行精确地检测, 从而实现患者个体化的精准治疗。本文旨在综述当前...
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管理: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作者:唐瑶;吕嘉贤;蔡常洁;
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前、术中、术后不同病理生理状态下凝血功能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应的监测和临床管理策略, 为其他医疗机构提供本中心的经验。方法分析1例肝切除术后继发肝衰竭患者在肝移植围手术期的诊治过程, 结合国内外相关指南共识, 总结肝移植围术期的凝血功能特点以及管理策略。结果本例报告中, 肝移植围术期不同病程阶段病理生理机制差异明显, 对应的凝血功能变化复杂难测。围术期各阶段的凝血特点可概括为术前血小板...
初诊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DIC 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作者:周萌;陈佳;韩悦;
摘要: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常见于初诊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 死亡率极高, 通过报道1例非APL急性髓系白血病并发DIC的成功救治, 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非APL中DIC的认识。方法回顾1例AML(非APL)合并DIC患者的详细诊治过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在早期识别DIC的基础上, 通过适时合理的化疗和充足的支持治疗, 该患者成功脱离DIC并达到疾病缓解, 后续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达到长...
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作者:宋闫芳菲;龚晓莹;臧彬;
摘要:目的报道1例产科相关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的患者, 并讨论此类病例的诊疗方案。方法对1例羊水栓塞后心脏骤停并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过程予以整理分析, 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36岁, 初产妇, 因"停经9个月余、下腹痛14 h伴阴道少量流血2 h"入院待产, 产后发生羊水栓塞, 出现心脏骤停及DIC, 继而导...
手术诱发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并发致命性出血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作者:张贇和;潘娴;楚小雪;徐玮;
摘要:目的探讨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患者的诊治方法及预后。方法对2022年上海市东方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例获得性凝血因子Ⅴ抑制物患者进行分析。并以[("Factor Ⅴ" OR "Factor Ⅴ Inhibitors")AND("Autoantibodies" OR "Immune System Diseases")] AND [acquired(Title/Abstract)OR autoimmu...